(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删改)
(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
(选自《张耒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
B.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
C.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
D.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
A.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
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
A.张耒才华过人,笔力雄健。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作品传诵于人,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官的苏辙的厚爱,称赞其辞恣意洒脱、淡雅真情。 |
B.张耒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离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授学业,光大文风。 |
C.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张耒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该转折的时候就转折,该顺势而下就顺势而下。 |
D.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张耒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5.请从两段选文中概括出张未有哪些文学主张。
相似题推荐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流内铃:宋代官署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
B.宰相,职官名。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
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
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书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被诬陷擅借官曲酿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审议,被贬为和州知州。 |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豪强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同时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
B.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
C.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
D.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
B.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现当代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
C.《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
D.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
A.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
B.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予出官二年”的“出”则是因罪贬谪。 |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官职名。 |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
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
B.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的尸体,并派使者巡察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百姓因此得利。 |
C.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上天,其母亲的眼疾才得以治好;他担任过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
D.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
(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②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③”,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来,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节)
注:弦歌:《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一力:一个仆人。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泛指高粱。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
A.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白居易笔下《琵琶行》中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地区。 |
B.大司马,古代官名,魏晋时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
C.征,即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 |
D.宋高祖,又称为宋太祖,名赵匡胤。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北宋开国皇帝。 |
A.陶渊明任真自得。不以宦仕为意,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喻。先生三大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
B.陶渊明真率洒脱。来客无分贵贱,只要有酒便拿出来招待;当他自己先喝醉时,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
C.陶渊明生性爱酒。彭泽令任上,如果不是妻儿苦苦坚持,恐怕公田三顷都要用来种植酿酒的植物了。 |
D.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为亲人去世,家中贫苦,所以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弃官场繁琐,不久即去职还家。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务。 |
(1)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孽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今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淮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麸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费也 |
B.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
C.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
D.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
B.丞,佐官名。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此处指府丞。 |
C.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D.谢事,指辞职或免除俗事。后面的致仕也是指官吏辞官退休。 |
A.吴德基心胸宽广,处世泰然。在他刚担任南康丞时,老百姓认为他只是一个读书人,请求把他换掉,但是吴德基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
B.吴德基明察秋毫,刚正不阿。在村民被诬陷后,他仔细核查,发现百姓并没有罪过,亲自释放了百姓,并且敢于直陈长官的过失。 |
C.吴德基体恤民情,爱护百姓。他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官府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他告诫百姓不要赔偿;百姓想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劝他们交纳粮食。 |
D.吴德基淡泊名利,虚心受教。他做官不追求成名,一心只为百姓;辞官回到家中后,也遵循宋濂的告诫,断绝和官吏的往来。 |
(1)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
(2)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5.吴德基为什么阻止潍州的百姓以羊牛代秋税并且拒绝派百姓给邻县运送牛?
吕希纯字子进,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吕希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
B.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
C.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
D.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
A.登第,即“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
B.英宗,古代皇帝年号,此指宋英宗,“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 |
C.讳,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 |
D.党,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
A.吕希纯改进礼法,建议中肯。元佑年间祭祀明堂时,他建议沿用元丰年间的礼制;哲宗皇帝迎娶皇后时,他建议依三代婚礼,参祖宗之制,选望族中有德之女。 |
B.吕希纯忧心国事,上疏言政。太皇太后驾前后,他担忧有人向皇帝进言变革,实行神宗皇帝的法度,故向皇帝上疏阐明变易之理,不可让小人既误先帝又误陛下。 |
C.吕希纯坚持原则,得罪宦官。皇帝亲政之始,授任宦官梁从政、刘惟简内省押班,他以为首先用这二人,无法宜示天下,坚持不同意这一任命, 宦官们很恨他。 |
D.吕希纯遭人忌恨,仕途不顺。他遭到忌恨他的谏官张商英的猛烈攻击,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名为更换地点,实被变相折磨。 |
(1)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
(2)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以相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
B.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
C.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
D.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
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 |
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
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
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
A.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
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
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
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
(1)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
(2)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5.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为
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B.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C.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D.九龄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A.左拾遗,唐代谏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古代官职以左官为上。 |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唐朝设吏、农、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
C.孙武,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有关史料记载有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的故事。 |
D.谥,古代帝后、贵族、大臣或其它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世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
A.张九龄富有才华,聪敏致远。他七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凭文章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称赞,时贬岭南的张说也欣赏看重他。 |
B.张九龄指陈时弊,恪尽职守。他指出当时选部的法则弊病在于不变,建言应考核当选者的才能品德,评定等级并选择使用。 |
C.张九龄素有风姿,文雅友善。他用笏袋装笏板,皇帝任用新人也以他的风采为标准;别人写不了的诏书他起草即成;交友能始终如一。 |
D.张九龄善于识人,先知先觉。他参与吏部选拔,能够鉴别人才,考核公平;看到安禄山态度骄慢,便知其会反叛,建议诛杀。 |
(1)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
(2)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
劝学(节选)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B.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D.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A.非问无以 |
B.问焉以 |
C.此唯 |
D.是故贵可以问 |
A.风雨兴 |
B.无 |
C.锲 |
D.蚓无爪牙 |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5.分析《问说》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
谓太子曰:“夫制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
B.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
C.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
D.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如燕太子丹曾质于秦国。 |
B.“君何不留楚太子”中的“何”指为什么,与《谏逐客书》“客何负于秦哉”中的“何”含义相同。 |
C.“君因谓其新王曰”中的“因”指趁机,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的“因”含义相同。 |
D.“以太子权王也”的“权”指胁迫、要挟,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含义不同。 |
A.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下不义之名。 |
B.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
C.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支持,此举使楚王割让了更多土地。 |
D.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看似是扮演了个传令兵的角色,却巧妙地达成了其目的。 |
(1)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2)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
5.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张安世传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
大将军光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①,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黑色粗布的丝织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A.“休沐”,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的例行休假。 |
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去世也可以叫“薨”。 |
C.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顿首于稽首空首不同,一般来说,稽首是臣拜君,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或下对上的敬拜。 |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 |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