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汉语语法 > 文言文断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127107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删改)

(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B.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C.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D.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耒才华过人,笔力雄健。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作品传诵于人,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官的苏辙的厚爱,称赞其辞恣意洒脱、淡雅真情。
B.张耒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离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授学业,光大文风。
C.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张耒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该转折的时候就转折,该顺势而下就顺势而下。
D.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张耒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5.请从两段选文中概括出张未有哪些文学主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B.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涧谷而蔓延绝:横穿D.蹇将抽而莫达:达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嗟壤同性异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墨为竹愿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满谷以吾一日长
D.而养生者取,能以足音辨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 听 漠 然 无 概 乎 予 心 朝 与 竹 乎 为 游 莫 与 竹 乎 为 朋 饮食 乎 竹 问 偃 息 乎 竹 阴 观 竹 之 变 也 多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2016-11-18更新 | 1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通,并州太原人。弱冠应募,以勇力闻,补骑军队长。晋开运末,汉祖建义于太原,置通帐下。寻从汉祖至东京,累迁为军校。汉祖典卫兵,以通为衙队副指挥使,从讨杜重威,得银青阶,检校国子祭酒。汉祖开国,加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迁奉国指挥使。

乾祐初,周祖为枢密使,统兵伐河中。知通谨厚,命之自随,先登,身被六创,以功迁本军都虞侯。周祖镇大名,奏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委以心腹,及入汴,通甚有力焉。授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周祖亲征兖州,以通为在京右厢都巡检。时河溢,灌河阴城,命通率广锐卒千二百浚汴口,又部筑河阴城,创营壁。未几,拜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周祖亲郊,正授节度。 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以通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为地道攻其城。俄班师,移镇曹州,检校太保。

世宗即位,以深、冀之间有胡芦河,东西横亘数百里,堤堨非峻,不能扼契丹奔突。显德二年,命通与王彦超浚治之,功未就,契丹至,通出兵迎击退之,遂城李晏口为静安军,四旬而完。又城束鹿及鼓城,并葺祁州。时大兵之后,遗骸布野,通悉收瘗为万人冢。又城博野、安平,往来深、定间,夜宿古寺,昼披荆棘。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又城百八桥镇及武强县,皆旬日毕。归朝,会攻秦、凤,以通为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入大散关,围凤州,分兵城固镇,以断蜀饷道。未几,拔凤州,以功授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太祖奉诏北征,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有变,惶遽而归。 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太祖闻通死,怒彦升专杀,以开国初,隐忍不及罪。

(节选自《宋史•韩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B.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C.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D.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与本名意思有一定关联的名字,字与名的意思不得相反。
B.门荫指子孙因先辈有功而获得人仕的权利,是除科举考试之外人仕的一条途径。
C.司农即司农寺,古代官署名,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等事务,长官为司农寺卿。
D.六宫指天子的正寝和五处燕寝,即皇后和妃嫔的住处,也可用于指皇后和妃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通恭谨忠厚,很受赏识。周祖镇守大名时把他当作心腹委任,世宗即位后也是多有倚重,甚至太祖对韩通的被杀也深感遗憾。
B.韩通骁勇善战,多次因功提拔。韩通刚成年就响应招募,以勇敢有力而闻名,跟随周祖征讨河中,身上受了六处伤,因功升为本军都虞侯。
C.韩通擅长修筑营垒,修筑效率高。曾在河阴城建造营垒,在李晏口筑城时四十天就完工;又在束鹿、鼓城、祁州等地筑城,都是十天完成。
D.韩通为人善良,体恤百姓。大战之后,留下的尸骸遍布郊野,韩通把他们全部收葬成万人冢;行军期间夜宿古寺,不扰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
②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
2021-04-20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性笃孝,母尝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成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时妖异数见,人相惊扰。帝以邕经学深奥,密特稽问,指陈政要,以皂囊封上。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中常侍曹节于后窃视之,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居五原安阳县。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五原太守王智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邕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中平六年,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邕不得已,到,甚见敬重。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所著凡百四篇。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B.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C.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D.于是下邕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皂囊,红绸口袋。汉制,群臣上章奏,如果事涉秘密,就用皂囊封起来。
B.吴会,秦汉时指会稽郡、吴县,后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
C.司徒,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后改称司徒。
D.黥首刖足,古代的刑罚,前者指在人额上刺字并涂墨,后者指把脚砍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孝顺仁义,家庭关系和睦。为侍奉母亲,蔡邕除换季以外不曾脱衣,连续七十天没有上床睡觉;他家三代人一起生活,没有将家产分开。
B.蔡邕博学多才,不与俗世交接。蔡邕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他闲居无事,就在家赏玩古董,不与时下一般人来往。
C.蔡邕校订六经,形成较大影响。蔡邕奏请灵帝同意校订《六经》文字,亲自将经文写在石碑上。自此以后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作典范。
D.蔡邕一生多舜,多次受到迫害。蔡邕向皇帝密告,因被曹节偷看到而受到陷害,差一点被处死,后又得罪王智而逃命江海,最后死于非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2)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
5.蔡邕因何触怒王允?他死后人们对他是什么态度?请简要说明。
2020-12-29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