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4 题号:127158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秦汉至宋元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民本思想、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得到丰富和完善。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相反,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今天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又是通向未来的起点。缺乏历史关怀、历史自觉的民族,不可能拥有远大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道路的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有改动)

材料二:

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与对材料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融会贯通紧密相关。为此,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会贯通,也要在思考问题时把相关联的问题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还要把问题与材料融为一体,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融会贯通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需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真正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思维逻辑与历史进程的高度统一。

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摘编自王震中《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有改动)

材料三:

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它是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较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这文献材料本是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王贵元《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先秦是其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大一统”的价值追求成为主线。
B.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古老中焕发新生,不断发展。
C.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讲求逻辑的准确,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D.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从而提升了研究的纵深程度。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只有自觉地关怀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B.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基于此,要学好历史,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就要注重学科的融合。
C.在史学的创新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D.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新局面,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而是要实现跨学科的贯通融合。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之后,结合自身扎实的学术知识,完成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B.某生选择报考古汉语方向研究生,导师建议他除了古汉语,还要学习一些训诂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古代哲学等学科知识。
C.在语文课堂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整合各类史料及相关文学评论,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让学生在“史中学”、在“文中学”。
D.我们在鉴赏唐诗时,除了分析遣词、理解字面意思,往往还要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②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比如,西周膡匜铭曰:“汝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以墨刑。再如,夨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意思是说,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换言之,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借助刑罚,这体现了西周对刑德关系的基本思考。《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不能行自然是无用之物;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周人对于诚信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④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节选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将孔子所说的刑与德对立起来,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这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B.西周金文所提供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足够说明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仅仅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
C.以刑辅德之所以是西周刑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惜助刑罚。
D.膡匜铭、夨人盘铭的记录反映了西周刑罚的真实情况,受刑者受刑的原因是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借《论语.为政》中的话,论述后人曲解了修德与刑罚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B.第二段作者重点信西周金文的刑罚史料,论述了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述了以刑辅德是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
D.全文重点论述周人刑德思想对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对失信之人处以刑罚,让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表明西周人对于诚信的重视,这与后来儒家的主张并不相符。
B.从孔子说的车不能行就是无用之物,人而无信就是无用之人,可见西周社会对于以刑辅德的高度重视。
C.西周刑罚的根本就是辅德,其思想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社会中借鉴。
D.西周刑罚的重点仅能禁暴惩恶,却不能戒其未发,说明西周刑罚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
2020-04-09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强大,中国风在世界得以流行,中国风所特有的传统水墨风格更是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引入传统水墨元素不仅代表了设计师对艺术的创新表现,而且也表达了人们对独特风格的追求。作为现代设计师,在广告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水墨元素,可以使广告设计创意和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更多的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技法呈现出的作品,大气磅礴又不乏丰富寓意,其艺术特点就是能够采用简练的技法将艺术内涵充分表现出来。在千变万化的墨色效果中,能够充分体现出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尽管在继承文化的过程中,艺术文化出现流动变化,但由于水墨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典型中国风的代表,因此,传统水墨元素依然被人们借鉴。

水墨绘画与广告设计尽管在艺术形态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运用中仍旧存在直接互相学习的内容。将传统水墨完美结合现代广告设计,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中期。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将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动物水墨绘画和电视荧屏相结合,将艺术统一的内涵体现出来。因此,如果将传统水墨艺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现代广告设计中,既可以使传统水墨艺术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又能更好地创新现代广告设计。

在情感表达方面,水墨广告重视以形传神。形,主要是指绘画的形态样式;而神是指意境,也就是事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内在体制,还是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境界。在我国传统绘画中,除了人要有精气神,物质也要有神。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通过画面形式使观看者在短时间内形成某种共鸣,传统水墨画注重的传神正符合这一表现要求。我国传统水墨艺术侧重于追求简洁的审美感,其形式和语言都是十分简洁的,但是简洁和简单并不是一个意思,而是通过简洁的形象将情感表达出来,重视空间和构图的整体设计,使用简洁的画面语言表现出最好的艺术。同时,由于画面中往往会运用很多留白来表达设计师的内在情感,而将传统水墨画的留白意象在画面构图方面得到体现,可以使水墨画具有虚实结合的特征,可以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传统水墨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让广告内容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彰显中国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传统水墨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广告内容可以具有强烈的东方气息,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体现托物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看出,现代广告设计借鉴传统水墨艺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创新。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融入传统水墨元素,不仅极具中国特色,符合国人的审美特征,更能凸显出广告内容的人文内涵,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使作品能够直接触动人们内心,也将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赢得受众的喜爱,有利于自身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聂帅《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师引入传统水墨元素,这使得现代广告设计充满艺术创新,中国风在世界得以流行。
B.解决水墨绘画与广告设计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问题,才能让水墨元素融入广告设计中。
C.传统水墨元素,让广告在短时间内引起观看者共鸣,也是我国国画追求的最高层次的境界。
D.在广告设计中融入水墨元素,可以让广告内容具有东方气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中间部分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结尾简要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以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是为了论证水墨绘画与广告设计存在差异的观点。
C.文章在阐述传统水墨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后,接着分析传统水墨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及其效果,思路清晰。
D.文章最后一段,从文化传承与创新、满足人们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如果没有运用传统水墨元素,广告设计就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B.中国传统水墨绘画技法简练,运用其技法呈现出的作品具有大气磅礴、寓意丰富的特征。
C.传统水墨艺术使用简洁的画面语言表现出最好的艺术,空间和构图的整体设计受到重视。
D.现代广告设计借用传统水墨元素,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触动人心,赢得受众的喜爱。
2021-04-09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曾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由觉解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做各自的事,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B.自然境界就是指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事顺着本能或者按照社会习俗去做,没有任何觉解的境界。
C.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人有觉解,觉解就是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D.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只要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一些了解,就能达到天地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圣人不可能也不需要表演奇迹”的内容,是为了论证“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的观点,属于道理论证。
B.文章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具体表现,从低级向高级,层层递进,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C.文章最后三段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境界等内容,也点明了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未来。
D.文章开篇提出觉解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总的指出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大致可以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也许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B.中国的哲学既是入世又是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既是入世而又是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C.想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并且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寻常的事,而需要在觉悟状态下做平常的事。
D.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出发点是利己,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但他们不一定是不道德的人。
2020-12-15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