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1 题号:131194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地方性语言是阻碍多民族间信息交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素,会加剧区域性贫困的生产与再生产。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支撑,语言扶贫也就因此得以落地实践。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多元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语言政策、语言演变、语言规划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扶贫更为关注宏观的语言政策设计、语言发展的长期规划,以及语言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关系角色,这种视角将语言的扶贫效用投射到更为广阔的地域范围,以制定更长期的语言发展规划参与贫困治理过程。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切入,语言扶贫的格局和立意就既不同于语言经济学视角倾向于个体化的扶贫方式,也不同于文化资本论视角服务于特定区域的自身发展,而是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因此,在宏观层面,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扶贫关注语言政策设计和规划制定,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政策;在微观层面,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扶贫关注语言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构建,比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社区融入问题。语言是一种便于相互理解的符号系统,多民族之间、异文化之间、多语言之间的群体互动必然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和偏差,由此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和冲突的升级,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阻碍性因素。因此,需要建构一种平等沟通的方式、一套达成共识的话语、一个包容多样性的空间,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这种语言符号并非自然的获得,而是需要通过语言扶贫来完成语言符号传导的全过程,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教育,也就是通过由外而内的力量引入,使其具备日常的话语沟通能力,降低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以促进形成融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从内而外地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气质,增强其自主发展的精神力量,树立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摘编自向德平、张坤《语言扶贫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效用》》

材料二:

提升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的普及率,打破贫困地区与外界开展信息沟通、要素流通和产品交易的“语言屏障”。以推普促脱贫,不仅需要提高个体的普通话能力,还需提升地区总体的普通话普及率。下成林等人的研究显示,普通话普及率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先抑后扬”的,存在一个“最低有效规模”,当普及率大于60%时,提高普通话普及率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极不平衡,贫困地区的普及率还非常低,离“最低有效规模”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普通话对话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释放出来。提升普通话普及率,逐渐使普通话成为贫困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信息、资源和产品等的交换,克服因语言障碍导致的“市场分割”,促进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人口流动,以及制度和技术的移植与扩散,为贫困地区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借力国家发展提供好的“语言装备”。

利用和开发当地语言资源,使各种语言资源通过不同方式和路径进入生产系统,参与社会大生产,形成生产力,激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经济活力。语言资源天生是一种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时具备成为经济资源的“潜质”,在一定的知识条件、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下可以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转换为生产力。语言扶贫,就是要将各种语言资源,包括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方言资源通过产品化、技术化、人力资本化和国际化等多种途径,使其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促进语言资源向语言经济的转化。例如,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互译技术,促进生产要素、信息流通,节省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易成本等。总之,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多种路径激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经济活力。

(摘编自王海兰《深化语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材料三:

贫困往往具有恶性循环的特性,要打破过去长期所处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其难度可想而知。要阻断贫困代际延续,就需要在解决现实贫困的同时,花大力气阻断贫困代际延续。

在基础教育方面,尤其需要在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更新、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资源建设等环节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注重开发学前语言教育,有效抓住语言学习关键期。目前贫困地区幼儿师资严重匮乏,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学前教育保障力不足,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阻断贫困代际延续的大问题。在落实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并组织社会力量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需要的学习资源,提供满足学前教育需求的社会服务。

对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视也十分必要。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要引导贫困家庭家长重视孩子的语言教育,切实做好语言规划、做足语言教育投入。要注重女性语言教育。母亲对子女语言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应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妇女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增强其对子女开展语言教育的能力,从而通过语言的“母婴传播”助力消除贫困代际传播。

(摘编自赫琳《着眼能力开发探索语言扶贫新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语言学视角将语言的扶贫效应投射到更广阔的地域范围,显然优于语言经济学视角和文化资本论视角
B.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普通话,不仅能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还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C.提升普通话普及率,就能帮助贫困地区避免因语言障碍导致的“市场分割”的问题,使其真正融入国家发展。
D.开发学前语言教育,抓住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期,重视女性语言教育,就可以消除贫困的代际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性语言是阻碍多民族间信息交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素,因而有必要鼓励当地百姓放弃地方性语言。
B.国家推普就是引入由外而内的力量,使贫困群众具备日常的话语沟通能力,增强其自主发展的精神力量。
C.要考察某地区推普促脱贫的情况,不能只考察该地区某些个体的普通话能力,还需要考察整个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
D.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方言资源,通过产品化、技术化、人力资本化和国际化等途径,可成为参与社会生产的生产要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语言扶贫的一项是(       
A.山东省申请教师资格证要求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
B.科技工作者于洪志率团研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机器翻译。
C.自香港回归以来,普通话课程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之一。
D.黄诗燕扎根基层,发展黄桃产业,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4.怎样实施语言扶贫?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概括。
5.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语言,从教、学、使用的角度来看,相对地讲,语汇是比较难的。母语是这样,第二语言更是这样。这是因为:第一,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什么是一个词,就说不清楚汉语说“铁路”,是一个词;英语说railroad,也是一个词,然而直译应为“轨路”,不是“铁路”。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呢?就是在同一种语言之内,比如汉语普通话,说“吃面包”“吃苹果”“吃菜”,但是不说“吃酒”,因为酒是液体,要说“喝”,不说“吃”,然而,凡是药,即使药水或者汤药,统统说“吃”,不说“喝”,这又有什么道理可讲,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词的来源,词的构成,词义,词的用法,词与词的搭配,等等,变化多端,复杂万状。第二,词太多。学任何语言,要想稍微管点儿用,总得会几千个词。许多词有多义多用现象,两三个词或三五个词之间,有所谓同义、近义现象,或大同而小异,或大异而小同,其同其异,或在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内涵,或在新旧,或在雅俗,或在文野,或在来源,或在隐含,或在色彩,或在搭配习惯,充分理解已经不易,掌握使用做到准确得体更难。人们容易感到语音、语法困难,尤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实,无论就数量说或内容说,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第三,语汇的身上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至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倘若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对许多词的领会和运用就必然产生困难。在中国,比如举行一次文艺晚会,大家请某人弹一曲钢琴,或者唱一首歌,表演完了,大家鼓掌,他答谢,同时可能说:“胡弹乱唱,献丑,献丑。”在西方,不大会这样说。第四,语汇的交化很快,比语音语法快得多。社会上,文化、科学中,有新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什么新事物、新观念,立刻就会出现新的词,或者用旧有的词赋于新义来表示它们。相反,也会不断有旧词被淘汰或者改变了意义和用法。对于社会生活的哪怕点点滴滴的变化,语汇是极为敏感的,反应也是极为迅速的。如果我们做一次今天一天出版的100份各种报纸的词频统计,大祝“现代化”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会相当高。可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现代”的含义,恐怕不是很容易回答的。“现代汉语”“中国现代史”“现代派”“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用一个定义能说得清楚吗?不是不可知,不是不能定义,只是说,很难,因为同是这个词,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含义有所变化,它不是凝固的。

(摘自张志公《语汇重要,语汇难》,《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可是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

(摘自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语汇的发展和演变是否有规律?如果有规律,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至今仍然是谜。据笔者的初步观察,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似乎是语汇发展和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另一条重要规律是口语化。如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揠苗助长”如今常作“拔苗助长”。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的《新华成语词典》(2002),收了“拔苗助长”而未收“揠苗助长”,表明“拔苗助长”已经得到社会认可,逐步取代了“揠苗助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汇也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

(摘自温端政《也谈“语汇重要,语汇难”》,《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

材料四:

华舆讯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国内外的社交和媒体生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新词汇。

《柯林斯词典》给出的年度词汇是Lockdown(封锁);美国《韦氏词典》和美国词典网都将Pandemic(大流行)评为年度词汇;牛津词典也给出了三个年度词汇,Covid-19(新冠肺炎)、WFH(在家工作)和Lockdown(封锁)。

据悉,德国学者在年底发现,德国人开始使用约1000个新词。俄罗斯出现了pacxnaMMHro(因隔离期间无聊而大扫除)和KapaHT3(在长期隔离期间掌握的技能)以及KoBMMOT(无视安全要求、认为新冠肺炎是虚构疾病的人)。芬兰甚至为某些官方行为创造了新术语,比如,koronavelka——为支付疫情开支而提供的国家贷款。

随着本次疫情的传播,“生鲜市场”(WETMARKET)的意义也在发生改变,成为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的代名词。

在中国,很多流行语都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高度关联。《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的十大流行语中,就有“逆行者”“后浪”“飒”“直播带货”等7个词,和抗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2020年12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最不好讲,是因为词的来源、构成,词义及其用法以及词与词的搭配等,变化多端,相当复杂。
B.语汇在语言的变化中显得最快,也最显著,这是因为它相较于语音、语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C.语汇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只体现出两条重要规律:一条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另一条是口语化取代书面语。
D.中外一些语言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新词汇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与疫情有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如果不理解“LUCKYDOG”在英语里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他就不能理解英语的民族文化传统。
B.语汇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对方语汇来了解其民族文化。
C.材料一认为学习语汇比语音、语法难。为了学好语汇,我们可以先学习语音和语法,再学习语汇。
D.四则材料都涉及了语汇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可以说,语汇是时代的记录者。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管子”“咱俩”“打算”“脑袋瓜儿”这些词语不太适合用在公文里。
B.“知府”“科举”“农业税”这些特定时代的词语,我们几乎见不到了。
C.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一带一路”而没有收录“蓝瘦香菇”。
D.“光盘”原先是指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现在是指吃光盘中的食物。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材料四中的语言现象说明了材料二、三中的哪些观点?试作简要说明。
2022-01-18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技术行业如此,在人文思想领域同样出现了细致的专业分工;许多学科越来越多地成为集体性的流水化作业。精英化的个人学术传统正被一个平庸时代磨灭。
②今天学科的分工日益精细狭小,今天的学者再也难以达到200年前学者那样的融会贯通横跨好多个领域。自然科学已有4000多门,社会科学仅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就包括300多个门类;各学科还在不停地分支、移植和嫁接,相邻学科的两个专家越来越难以沟通。这些局限于狭小知识范围内的“专家”与科学的其他“专业”、以及对宇宙的完整解释日渐失去了联系。
③在精英没落的同时,知识正走向大众化。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竹简和木简,孔子周游列国载了半车书,实际不过几本书而已。数字化的电子书比纸质书的出现更具革命性,文字影像构成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实物状态,以比特的形式抽象化存在和传播,汗牛充栋将成为往事。
④电视时代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与文字,彻底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
⑤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一切东西都被“大多数”和“主流”磨平。尼尔·伯兹曼指出,电视将人们带入一个娱乐至死年代,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淹没。“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奴役,而电视却成为一条最便捷的“通往奴役之路”。
⑥“盒子里的人是可怜的,其程度有甚于无产者,他们除了睡觉时以外没有自由。”在《1984》中,奥威尔预言“老大哥”通过机器监视着人们,精巧的机器沦为一种邪恶的权力技术和统治手段;赫胥黎则认为,人类失去自由和历史并非因为“老大哥”,而是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那些使人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机器。
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的人们有远比古人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机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成为现代世界的构成方式。机器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态度。机器不仅塑造了反智人格,而且建立了一个反美体系。审美作为手工时代的遗产,在机器时代遭到残酷的肢解和擦写,一种整齐划一僵硬粗鄙的工业景观,彻底篡改了人类关于美的经典记忆。中国乡村彻底失去传统的地域风格的民居色彩,沦为恶俗的建筑垃圾。
⑧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衍生出书法这种独特的审美艺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书写者的自由,使书写者体现出一种悠闲从容和悉心雕琢的生活态度。随着技术进步,钢笔取代了技艺复杂的毛笔;现代之后,没有方向感的一次性圆珠笔又取代了钢笔;电脑时代以来,键盘敲打彻底取消了书写本身。毛笔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而键盘则宣告了这种“可能性”的终结。在安装了无数种字库之后,电脑可以书写出各种制式文字。文字越来越接近机器,而离人越来越远。在使用电子排版和印刷字体的人们那里,世界被简化为“速度”。
⑨工业化浪潮在消灭了知识文盲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这种文盲缺乏传统的审美和人文情趣,他们占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一个重商时代,他们是会计、工程师、老板、经理、医生、官吏。对他们来说,文字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与文化无关。
⑩在一个功利化、物欲化的世界,人们无暇关注宗教、艺术和手艺,只剩下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工作,或者再加上消费。这种新型人格被称为“经济人”,一切都为了攫取金钱。经济人是机器体系和经济社会的产物,一旦脱离机器体系,这种“成功人士”就是一个狂热的精神病人;他把一切非工作的活动都视为堕落和失败,以至于无法正常地面对生活本身。
在机器体系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人都是不自由的不完整的;就如同在监狱体系中,无论狱卒或者囚犯,都无法摆脱对人性的压抑与反动。
(选自杜君立《机器时代的文化焦虑》,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在200年前的精英化的个人学术时代,每个学者都能融会贯通好多个领域的知识。
B.数字化的电子书的出现,使思想摆脱了实物状态,更方便地存在和传播,具有革命性。
C.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电视作为其主要成员直接控制了人们的教育。
D.奥威尔预言人们失去自由是由于“老大哥”,而赫胥黎则认为是由于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机器。
E.在重商时代,文字对会计、老板、经理、医生、官吏等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工具,还与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细致的学科分工是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的广泛渗透而产生的,说明在工业化之前,学科之间并没有分工。
B.工业化导致了学科分工,学科分工导致了艺术文盲,艺术文盲导致了知识走向大众化。
C.今人比古人更有知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可见诗意与知识的多少并无必然的联系。
D.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再到键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艺术性却越来越少,说明技术与艺术是不相容的。
3.3.工业化浪潮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弊端?请分点概括。
4.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隆重推出一档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影响极大,受到了一致好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受到好评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 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 困境。就此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 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 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 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
B.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礼仪的建立由此拉开帷幕。
C.儒学中的“仁”是有发展次第的,从爱父母兄弟开始,进而善待百姓,最后才扩展为爱惜万物。
D.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孔子摄礼归仁,但是把孔学归结为仁学,并不合乎孔子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于礼乐文明的建构,中间重点论述了儒学与礼乐文明的渊源发展,结束于对礼乐文明重建的思考。
B.文章以事实论证为主,道理论证为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整个发展史。
C.文章长《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据,着重阐释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内核及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D.文章鉴古论今,从周礼对殷商祭礼的改造到儒学对周礼的发展,最终提出复兴礼乐文明需要儒学礼乐向现代转型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礼乐因人的内在真诚情感缺失而流于形式,礼乐文化陷入困境,促使孔子反思总结,创建儒学。
B.儒家思想中礼和仁互为依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
C.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礼,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践行追求和落实仁。
D.秉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儒学为人伦规范,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在当前重建和复兴礼乐文明。
2019-07-31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