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5 题号:127602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11月16日在上海浦东启动,主办方发布了《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全球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万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网文平台的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海外作者成为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

《白皮书》分析,目前网络文学出海呈三大趋势: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以及IP协同出海。随着“起点国际”和世界各地译者的持续合作,平台上线的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已超1700部。对外授权方面,“阅文”集团已向日韩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授权作品700余部。

“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塑造和不同文娱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有机会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阅文”集团CE0、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可以说,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9年,国内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已达到929万人,海外网文平台起点国际上的海外原创作者数量,从去年的3万名不到猛增到今年的6万多名。

来源:《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网络文学企业联合调研

材料三: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基于“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华裔作家创作的网络文学既能表达海外华侨的故国依恋和游子情怀,又能符合其他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华裔网络文学作家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张郎郎的《不愿做儿皇帝》颂雅的《欧洲五国游》、六六的《王贵与安娜》等。这一系列华裔网络文学作品率先打开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大门,并且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外,外媒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推介也至关重要。影视改编也是国内外媒体传播网络文学的途径,这种新的出海方式更为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翻拍,例如韩国版《步步惊心》,越南版《仙剑奇缘之花千骨》《延禧攻略》等。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英翻网站Gravitytales、VolaroTranslation和以俄翻网站Rulate为代表的小语种翻译网站相继出现,在它们的推动下,《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诛仙》《锦绣未央》等广受国内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译成外语,走出国门。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活动主要是个人或团体自发的小规模翻译行为,还缺乏有力支持,从而影响其在海外进一步传播。因此,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至关重要。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19年,网络文学出海有覆盖面积广、网文平台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等特点。
B.“起点国际”海外网文平台,在2019年海外原创作者数量翻倍,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已超1700部。
C.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作者数量增长率最高,随后逐年下滑,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的热度在逐渐消退。
D.“阅文”集团CEO程武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白皮书》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规模、出海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
B.因为本土IP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网络文学已成长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C.只有中国当代网络文学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使命。
D.华裔网络文学作家已遍布世界各国。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3.下列不能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一项是(     
A.华裔作家具备“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更符合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要鼓励海外华裔作家多创作网络文学作品。
B.搭建海外平台,独立建设中国的唯一的产业链。
C.加大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推介力度,拓宽渠道。
D.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翻译机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究竟在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学者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所持理由各不相同,相持不下,大多也能自圆其说。有学者干脆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讨论。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不妨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部分,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

首先说“人的自觉”。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某种工具,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

“自觉”是指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的和具有超越性的活动。“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创作者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真情流露而非虚情假意,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或教训,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这样的作品,也就是历史上那些具有原创性和永恒价值的千古佳作。

有生命意识只是“自觉”的开端。《古诗十九首》确实流露出较为强烈的生命意识,但基本上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说依靠酒精麻醉自己是“自觉”的。

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一类是“超越”主题,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洞察到纷繁表象背后的永恒、自由与美好,从而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说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那些最杰出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创作主体在“自觉”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它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文学自觉”。

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角度说,“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概括为“文体的自觉"。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很多学者正是基于这一点,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定义为“自觉”,这种从文体内部寻找答案的努力是可取的,但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比如,我们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同样,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近体诗的真正自觉到了唐代才完成,而词的自觉则到了宋代才实现。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

(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赞同“文学的自觉”是“伪命题”的观点,并对“文学的自觉”提出了新的思考。
B.“人的自觉”主要体现在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作家处于自觉状态利于创作出好作品。
C.“伤感”主题的文学作品表达对生命的迷惘、迷惑和感伤,导向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D.特定时代一般只存在一种成熟的文体,仅仅凭借 文体成熟,难以判定时代“文学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从“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结构清晰。
B.文章以“鞭牛”和“鞭车”作比,形象地阐述了“文学的自觉”其实是“人的自觉”。
C.文章以对《古诗十九首》的分析为例,证明有生命意识不一定是“自觉的文学”。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提出了鲜明有力的驳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讨中国文学何时开始“自觉”,需要明确“文学自觉”的含义,否则难免会众说纷纭。
B.堪称经典的作品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这些作品在艺术技巧方面也比较成熟。
C.李白的部分诗歌含有借酒浇愁之意,依据本文的主张,这类作品不属于“自觉的文学”。
D.同一时代,有人“自觉”有人“不自觉”,部分创作者“自觉”不意味着时代“文学自觉”。
2020-12-29更新 | 2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荀子·君道》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大致意思是:良法已备,是国家治理的开端;道德与智慧兼具的君子,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不懂得律法的原则和精神,而只注重律法的条文数目多少,遇到变动的现实肯定手足无措。

荀子这位先秦儒家“继往圣”与“开汉儒”的“新派”人物,直面周道衰亡、纲纪散坏、战乱频仍的现实,他提出“法者,治之端也”的思想,承载着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深沉关怀和内在逻辑。而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以及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局势,为以此“大安之道”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础。

治国者,必良法也。在改刑为法的历史背景下,荀子认为治国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但是荀子这里所谈的法,不仅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规则,而且是一种“良法”。这是一种合乎道德原则的律法,即合“礼义”之法。唯行“良法”,才能养万民于安乐,“四海之内若一家”,所以“良法”也是“王者之法”。这一点在当今发展为“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及的“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公正合理”“主权平等”“共赢共享”等道德理念都是国际法治的要义所在,无此则难以称之为“良法”,舍此也无法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而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在多个领域所达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才能称之为“良法”,国际治理才有坚实的基础。

无君子,则良法不行也。良好的律法,仅仅是治国的一个开端,没有恰当的执行法的人,“良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无法成为现实的社会秩序。有“良法”,不一定有治世。而有了君子,则律法即使有所不足,也能使国家安定。“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矣”。这一点在当今逐渐发展为对一整套适合国情的法治运行体制机制和一支高素质执法人员队伍的不懈追求。在国际法治层面,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

君子者,行道者也。能够行良法治国的君子应符合两条标准:一是具有“去蔽”的认知能力。人们的认识往往因固守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而失之片面。而要想去除这种“蔽塞之祸”,就必须“虚壹而静”;二是具有行“礼义”的道德实践能力。“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才是君子之道。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在今天已经逐渐发展为一整套对法治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明确义务规定和严格制度约束。也正是因此,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决不能也不应如某些国家和国际机构一样,自甘认知之“蔽塞”、搞双重标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以良法为端,行君子大道,方能迎来“世界大同”的曙光!

(节选自2019年5月《光明日报<法者,治之端也>》,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荀子直面现实提出良法是治国的开端这一理念。面对如今世界局势,在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时也值得借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
B.作者赞同治国要“起法正以治之”。他所谓的“法”,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合乎道德原则的律法。
C.“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律法存在某些不足,有了能恰当地执行法的“君子”们,通常也能使国家秩序稳定。
D.荀子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虚心、专注、冷静地观察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才能去除因被蒙蔽而产生的祸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对中心论点“法者,治之端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作者大量引用《荀子》的观点主张,来突出儒家思想相比于其他学说,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意义。
C.文本借用名家的经典语句,并进行缜密有序的阐释,这种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文本围绕荀子的相关学说,从“法”和“君子”两方面入手,就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法”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良好的律法仅仅是治国的前提条件,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才是治国的根本。缺少正人君子,国家难免存在隐患。
B.由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所以荀子认为治国应摒弃刑罚之法,运用合“礼义”之法。
C.某些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存在自甘认知蔽塞、搞双重标准的现象,这势必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荀子的相关学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其对执法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一整套用于约束执法者的严格制度。
2020-04-28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网络文学具有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作用。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滋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小说《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酝酿和语言表达上吸收和化用《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并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武侠仙侠小说影响,得其神韵,并将其融入作品血脉,使作品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网络文学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网络作家以文化自信树立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意识。网络是传播的工具,文学是传承的载体,二者的结合意味着用最先进的媒介传播最具文化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增值。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笔下的作品不仅无“根”,而且失“魂”,因为只有胸中有文化,笔下才会有乾坤。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蒋胜男说她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胡服骑射、商鞅变法,还有《诗经》、《楚辞》的篇目。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也潜沉了一些沉疴痼疾、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惩恶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成王败寇、男尊女卑、窝里斗、厚黑学等思想糟粕。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特别是那些需用架空历史、异域界面进行艺术设定的玄境仙踪、武侠灵异、主角穿越类小说,更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辨识能力,基于时代和艺术的需要激浊扬清,去芜存菁,不能宣扬诸如弱肉强食、等级差别、宿命论等错误观念。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才是保证作品品质的“压舱石”。

还有,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网络文学秉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是为了吸取前人的文化智慧,使其成为涵养网络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源泉,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诛仙》汲取传统文化滋养,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理解和艺术阐释,故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小说。
B.只有将网络和文学结合起来,才能传播最具文化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增值。
C.网络文学作家要想自己笔下的作品拥有“根”和“魂”,就必须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D.传统文化内容驳杂,良莠并存,作者在将其选作创作素材后应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推动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宗旨,先阐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网络文学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以《诛仙》和《大江东去》为例,都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对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有滋养作用。
C.文章按“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阐述了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必要性与方法。
D.文章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既强调传承与弘扬,也注重分辨与创新,体现出了观点的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精神血脉”只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演化而来,这已经为创作实践所证明。
B.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能够引用教科书中内容,是她有文化,懂文化,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表现。
C.相对而言,那些需用架空历史、异域界面进行艺术设定的网络小说,对作者辨识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求更高。
D.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网络作家要善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0-06-23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