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9 题号:127863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到如今量质齐升、版权输出至众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童书的创作和出版备受瞩目。这既依赖于高质量的创作和设计,也得益于多样化的国际出版合作。扬帆出海的中国童书,有信心让市场检验影响力和传播力,有信心赢得国外小读者的喜爱。

屡获大奖,中国童书受海外瞩目

不久前,一本中国原创童书被列入英国《金融时报》“2019最佳童书”。由陈佳同创作的《白狐迪拉与月亮石》是国际知名出版人巴里·坎宁安引进的第一本中国原创童书,他说:“这本书和作者陈佳同让我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中国叙述故事的独特文化魅力。”目前“白狐迪拉”系列图书的版权已输出到英、美、法、德等国。

中国童书屡获大奖,受到外国出版商的青睐。在博洛尼亚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上,中国童书出版企业的展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展商。英国著名童书出版社尤斯伯恩出版公司总经理皮特·尤斯伯恩曾对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我把我们的员工都放到中国展台上,希望让他们了解中国童书市场。”这说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更加受到关注,中国童书更加引起了国外出版公司的重视。

量质齐升,引进和输出逐渐平衡

从主要引进海外童书,到如今中国童书输出国外,“走出去”与“引进来”正逐渐走向平衡。

我国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童书。 此前,引进版童书曾是中国童书出版行业的热点。如今,童书已成为我国出版业中发展快、效益好、竞争激烈的版块之一。全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从事童书出版,每年印制童书近9亿册,品种多达2.3万余种。201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与斯洛伐克的奥拉出版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者曾拿着样书请资深科普出版人审阅,结论是:“这本中国百科全书内容扎实可信、质量上乘。”该出版社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马丽娜说,近年来我国童书进步明显,外方之所以看好《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最主要的还是看重其品质,现在我们的图书走向国外完全按照国际版权交易规则来做,让图书接受市场的检验。

多种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童书“走出去”呈现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并存的新景象。除了版权输出,中外合作创作、开设海外分社等新形式也日渐兴起。

天天出版社目前正与挪威一家出版社合作开展“中挪图画书共创项目”,双方各派出3位作家和3位插画家,两两合作创作6本图画书,同时在各自国家出版。“之所以采用中外合作创作,一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和读者需求,二是为了取经,看人家是怎么创作和运营的。”天天出版社社长张昀韬说。挪威出版人斯韦恩也表示,“图画书共创”的方式使中挪两家出版社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文化合作。中外合作创作把双方优势集中起来,更有益于中国童书提升质量、开拓国际市场。《白狐迪拉与月亮石》的封面及插图,就由西班牙著名插画师绘制,将书中的奇幻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

如何继续扩大中国童书影响力、加深中外合作?白冰认为,要让国外读者更多关注中国图书,中国出版界还应加强与对象国新闻媒体的联系,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每次国际书展都可以请使领馆帮助,约请当地媒体参加,利用媒体增加在当地读者中的知名度。张俊显建议,中外合作中要注意选择能进入当地图书发行主渠道的合作方。正是由于与日本一家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合作,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童书才得以顺利进入成熟稳定的发行渠道。

(摘编自张贺《中国童书,赢得国外小读者》,人民日报2020210日)

材料二:

数据显示,中国原创童书与引进版童书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7。尽管我们一直追求让童书“引进来”与“走出去”达到平衡,但在竞争越发残酷的态势下,为快速抢占市场,很少有人愿意好好创作、打磨自己的精品,而是热衷于引进,经过简单“勾兑”就投向市场。此外,缺乏优质原创人才也是国内童书原创不足的掣肘因素。一些出版社表示,做原创童书就是赔钱买卖。各年度童书畅销排行榜中鲜有新书,基本都是出版两三年甚至更久的老书。新书入榜难也打击了优质原创人才的创作积极性,一般原创作者往往会因“耗不起”而流失到其他创作领域。多年来,我国童书还存在着选题重复、跟风模仿、同质化出版的问题。有报道称,在网络书店搜索《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会出现《爸妈不是我的佣人》《父母不是我的佣人》甚至同名图书等10个不同品种。

可以说,对进口依赖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童书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中国童书出版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从相关部门到出版社、创作者等,都要围绕种种问题,切实完善顶层设计,注重培养创作人才,为童书原创提供充足的发展后劲,这样才能更多地振兴原创,走向海外。

(摘编自何勇海《理性看待中国童书“走出去”》,中国作家网20203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凭借高质量的创作和设计,近年来中国童书扬帆出海,版权输出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喜爱。
B.在国际知名出版人巴里•坎宁安的推介之下,陈佳同创作的“白狐迪拉”系列图书的版权已输出到英、美等国。
C.天天出版社与挪威一家出版社合作开展“中挪图画书共创项目”,对中挪童书提升质量、开拓市场都很有益处。
D.中国的童书作家们总是热衷于引进国外童书,经过简单“勾兑”就投向市场,主要原因是竞争激烈,需抢占市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童书越来越引起国外出版公司的重视,从而使中国童书屡获大奖,也使之在国际书展上颇受欢迎。
B.我国童书需求量极大,绝大多数出版社从事童书出版,而这正是童书出版业竞争极为激烈的原因之一。
C.欲使中国童书更好地走出去,中国出版界在推介中国的童书时应该联系国外的新闻媒体,借助其宣传。
D.在网上搜索《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会发现同名或类似名字的图书多种,说明同质化出版现象很严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家长们渐渐意识到童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品德培养有很大帮助,从而常为孩子购买。
B.《草房子》《青铜葵花》《凤鸽儿》等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功。
C.真正的原创作品必须经得起翻译,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经得起翻译。
D.原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认为中国童书要走出去,必须解决原创作品少的问题。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所持有的对中国童书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对此应怎样理解?
2021高三下·河北石家庄·学业考试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汉王朝开启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长安,洛阳与开封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地之中。这开启了元、明、清定都北京之先河。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即从择中建都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

择中建宫是继择中建都发展而来的。早期偃师商城的宫城在都城南部东西居中位置,洹北商城的宫城基本在都城中部。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安邑之宫城基本在都城中央,郑韩故城西城的宫城位于西城的东西居中。魏晋与北朝洛阳城及唐长安城之宫城一般均在都城北部东西居中位置,北宋东京城的宫城则居外郭城的中央,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宫城一般在都城东西居中位置。宫城作为国家政治中枢,居于坐北朝南的都城东西居中位置,这无疑是其核心地位的体现。

在宫城之内择中建殿,实际上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与封邦建国时代都城布局的重大政治区别:国家从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二元政治,发展成以地缘政治为主,血缘政治为辅的一元政治的意识体现了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至高无上。

国家认同的强化,可以从都城城门,宫门由单门道发展为一门三道一门五道得到充分体现。就已发现的古代都城城门与宫城宫门遗址来看,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一般为单门道。都城外郭城的四面城墙各辟3座城门,都城一般由12座城门组成,均为一门三道定制,应该始于汉长安城。宫城正门一门三道形成定制,始于魏晋及北魏洛阳城的宫门阊阖门。此规制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城。进入中古时期,部分朝代的都城与宫城之正门出现一门五道的形制。

中和基因主要体现在都城选址与都城布局形制两个方面。历代王朝营建都城选址之所以必须择中建都,就是中和"理念的要求。都城营建于天下(即国家)之中,是相对于东西南北四方而言的。择中建都体现国家相对于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同时相对于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公平“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这种是国家一统的基础、国家认同的根本,也是四方凝聚于中央的体现。

古代都城及宫城布局形制所蕴含的”“中和”理念,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为中华大地各个民族所认同。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北魏洛阳城,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也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理念。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布局,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反映出家国相通”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理念,折射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可以说,”“中和”理念缔造了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辉煌历史。

(摘编自刘庆柱《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徙都燕京,未将都城设在长安、洛阳与开封一线,这违背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
B.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宫城一般位于坐北朝南的都城东西居中位置,这体现了其核心地位。
C.“择中建殿”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二元政治”的重要体现。
D.民居“四合院”的布局和国家“宫城”的布局大小不一,缔造了中华5000 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辉煌历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论述,最后回扣深化论题。
B.文章注重运用例证法,论述了在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扩展、强化与深化的历程。
C.文章基于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的事实,得出国家认同不断强化的认识。
D.文章既从都城选址角度,又从都城布局形制角度,提炼出了“中”与“中和”基因理念,显示了作者的严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符合“中和”理念的要求,也是“四方”凝聚于中央的体现。
B.“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的至高至尊,又反映了对“四方”的“公平”“公允”“公正”。
C.内外有别,故而都城城门“一门三道”的“定制”晚于宫城正门“一门三道”的“定制”。
D.“中”“中和”思想是形成“国家认同”理念的基础,也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具有的理念。
2021-03-17更新 | 4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1-03-17更新 | 7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世纪以来,科学的飞跃进步深刻地改变着现代社会,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乐观主义者认为科技与审美是同一的,科技的发展完全有利于审美的发展;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科技具有反人性和反审美的性质,因而对高科技社会的前景表示忧虑。其实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既有排斥审美乃至反审美的一面,又有促进、深化审美的一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审美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当代技术统治下的工业文明,引起了更为细密的社会分工,有种把人标准化的趋势,而审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是有个性和丰富人格的主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人开始尝试运用计算机事先编排一定的程序来创作各种乐曲。显然,作曲家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这里减弱了。二是技术统治的强制性在本质上与审美的自由活动是对立的。以电视为例,电视可以把它传播对象的各方面的特征和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屏幕上,电视的画面处理和解释,既有权威诱导性,又有一定的专断性,它不允许观众有自由选择,滋长了审美惰性,钝化审美感兴力。三是大众媒介的广泛运用,复制手段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品的商品化。例如东家的大言可以通过卫星通讯手段抢购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的艺术品。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商品化与审美的本性是相对立的,因为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同其审美价值并不等值,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科学技术反审美性质首先引起了席勒的注意和思考。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席勒的预感在本世纪成了现实。海德格尔指出,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人与世界的原初同一被破坏了,审美文化濒临危境。马尔库塞对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这种技术统治的文明压抑感性,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解放

面对科学技术反审美性质这一事实,反对科学进步、要求返回自然的浪漫主义逃避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中找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首先体

现在为审美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摄影、电影、电视等完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可以通过电视来欣赏。第二个方面是扩大了审美的视野,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太空正逐渐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嫦娥奔月的神话如今已成了审美的现实。第三个方面是促进了审美的民主化,促使艺术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典雅的芭蕾舞不再是宫廷贵族才能观赏,通过电视转播,亿万人都可观赏;电影和电视的发明,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屏幕,使无力阅读的大众也可以阅读了。

法国学者多夫尔说得好:艺术丧失神话的、仪式的和诗的特征是一个必经阶段,它使艺术得到了一个我们文明所特有的新的技术维度。技术统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必经阶段,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然后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减少这些消极影响,使科技发展对于审美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地向积极方面转化。这将促使我们更快地超越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这个特殊阶段

(摘编自叶朗《现代科技与审美活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对科技与审美的关系的看法,结论都是片面的,与文章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B.电视的直观性使审美的接受困难减少了,但助长了观众的接受惰性,久而久之观众审美水平就会下降。
C.科技新发明是艺术商品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卫星通讯手段抢购艺术品,其结果很可能会扼杀艺术审美价值。
D.不反对科学发展,同时清醒认识到科技排斥审美乃至反审美的一面,就能减少科技对审美产生的消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科学在现代飞跃发展的背景,探讨现代科技对审美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B.文章先引出话题,再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C.文章既关注科技对审美活动的消极影响,又肯定其积极影响,显示了思辨态度。
D.文章从审美的方式、视野、民主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对审美活动的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计算机事先编程序创作乐曲,减弱了作曲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与审美需要并力求塑造的主体相违背。
B.科技反审美性质引起了很多人的忧虑和思考,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感性解放”,挽回审美文化的危境。
C.随着科学的新发展,太空这一在传统审美领域难以涉及的新内容,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审美体验。
D.电视的发明为芭蕾舞走进千家万户、古典文学名著搬上屏幕提供了必要条件,科技进步促使艺术走向大众化。
2021-03-06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