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128513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D.“仁”是中国古代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苑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营窟:洞窟。②闲:捍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自者也                                贼:偷窃
C.邪说暴行又                         作:兴起
D.不吾言矣                            易: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坏宫室为污池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其心
C.人有是四端也                            天下生久矣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认为,哀痛、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是“不忍人之心”的表现。
B.甲文中,孟子否定了“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三种原因,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C.乙文中,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一书意在警戒杨朱、墨翟这样的乱臣贼子。
D.乙文中,孟子认为自己是为了承续圣人的功业而不得不跟人辩论,并非好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请从甲、乙两文中各选1个运用比喻的句子,简析其论证效果。
2021-11-03更新 | 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所以:用来……的。
B.察于人伦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暴发。
D.身而诚                            反:反省。
2.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句读之不知
D.人马烧溺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并且可以扩展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
B.拥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
C.人如果晓得扩大充实四种发端,就会像火那样由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那样由开始流出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
D.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2018-04-13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告者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景子曰:“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战?’夫岂不义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寡人就见者也(     )   (2)不能(     )
(3)吾何乎哉(     )          (4)乡党莫如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闻王命遂不果
A.夫岂不义曾子言之
B.自反不缩
C.或相倍蓰无算者
D.不挟兄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孟子不朝见齐王的原因。
2021-02-17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