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129159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品牌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舍得酒业生产基地副总经理余东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华老字号保护和发展的建议》议案,针对中华老字号保护给出了建议。

余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老字号企业约16000家,但是现存的只有1128家,其中又仅有10%也就是不到120家的企业蓬勃发展,40%的老字号勉强实现盈亏平衡。

余东认为,中华老字号是历经几十年乃至数百年市场考验的商业和手工业中的佼佼者,承载着独特技艺、精深服务理念和商业文化精髓,是我国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无形资产。

谈及导致中华老字号发展现状的原因,余东表示,一些老字号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环境,也缺乏竞争压力和意识。这导致企业业务下滑,业绩亏损,经营十分困难。

此外,还有一些成为不法商人抄袭利用的对象。再加上一部分中华老字号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甚至有的还没有注册商标,产品、商标被仿冒,假冒伪劣产品一度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种种原因,让许多中华老字号越来越势微声弱。他说。

(摘编自《余东代表:保护中华老字号   引领国潮新消费》,人民网2021年3月9日)

材料二:

护国寺、大白兔、张小泉、片仔癀……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对许多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但是时代在变,许多老字号却有些跟不上变化步伐。据有关数据,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只有10%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40%能维持盈亏平衡,剩余50%都是勉强维持或者持续亏损。

老字号往哪儿变?变成什么样?这些都是问题。老字号不缺老主顾,缺的是新主顾。新主顾是谁?年轻人。只有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老字号,喜欢上老字号,老字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焕发新生机。

也许有人不赞同老字号创新品,但是现实问题摆在老字号面前。对于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来说,传承和发展是挑战。作为企业,老字号只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赢得市场。有着优良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字号,只要下决心、勇开拓,一定能在改革创新中生机勃勃。

(摘编自张一琪《时代在变,老字号也要跟着变》,《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9日)

材料三:

随着非遗牛年大集的举办,一大批非遗老字号携传统年味新鲜触网,让消费者在线下单就能买到各地年货。北京东来顺的羊肉、天津桂发祥十八街的麻花、上海老城隍庙的梨膏糖、绍兴女儿红黄酒、云南宣威的火腿、湖南白沙的黑茶等中华老字号美食都赶来了,还有老香斋的云片糕、沟帮子的熏鸡等地方传统年味,人们用手机就能一键买齐各地的年货。

春节是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最集中的时期,让年味更浓,让生活更美,让乡愁得到慰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非遗牛年大集请大家到上赶集,为不能回乡的人搭建一座情归乡里的云桥,用非遗解乡愁,让牛年过得更有年味。

(摘编自《老字号携传统年味触网:美食是乡愁最好的慰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2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中华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全国人大代表余东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华老字号保护和发展的建议》议案。
B.一些不法商人抄袭利用中华老字号,仿冒产品、商标,造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这是导致老字号企业业务下滑、业绩亏损的关键因素。
C.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有着优良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字号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因而需要下决心、勇开拓,在改革创新中获得新生机。
D.“非遗牛年大集”利用春节这一特殊时期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为不能回乡的人搭建一座情归乡里的“云桥”,让美食成为乡愁最好的慰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人大代表余东肯定了中华老字号的独特技艺精深的服务理念和商业文化精髓,也肯定了中华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和精神价值。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表明,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只有不到120家企业发展良好,其余都是盈亏平衡或者持续亏损。
C.材料二中列举的护国寺、大白兔、张小泉、片仔癀等老字号,能够唤起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却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D.材料三列举中华老字号美食和一些地方美食参与“非遗牛年大集”,可见这样的“云”上赶集是中华老字号振兴的有效途径。
3.老字号想要跟上时代步伐,从其自身角度看,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招聘,是指通过网络在线的云计算应用开展企业招聘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招聘工作,不管是高校招聘会,还是企业的社会招聘,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线上云招聘的形式。

截至2020年3月18日,我国已上线414场空中双选会,其中包含海外专场21场。此外,已成功举办147场空中双选会,72979家企业参与发布职位数超过27万个,有超过61万学生投递了约225万份简历。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与往年不同的是,网络招聘会”“云就业信息发布目前正逐渐成为不少大企业招聘的重要方式,也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获取和投递简历的主渠道,大家都很喜欢线上招聘这种新形式。

(摘编自《云招聘火了,效果怎么样》)

材料二:

云招聘,打破了传统面对面招聘的模式,节约了招聘成本。从就业部门了解到,传统摆摊式的招聘会,有超过50%的成本用于场地费、物料费等。尤其是线下校园招聘,受场地和接待能力的限制,想进场的院校和企业,需要经过遴选才能入场,这无形中绑住了中小企业招才引智的手脚,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云招聘节约了成本,可以给更多中小企业曝光和寻才的机会,求职者也少了多地跑路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但多地就业管理服务部门云招聘仍然停留在网上简历来往,而非视频面对面的层面,需要升级服务,让企业和求职者注册后即可有自己的面试房间,甚至还可提供同声传译服务。当前,有不少企业和求职者,对于视频面试时的题本、节奏、表情、状态还没有形成经验,而这些恰恰是云招聘”“软环境背后的硬功夫

除此之外,一些网络招聘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招聘信息不完善、不真实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良莠不齐,甚至存在伪招聘网站,让部分劳动者陷入求职陷阱,面临钱职两空的困境。

同时,网络招聘获得快速发展时,其碎片化”“多样化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企业用人需求各有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具有季节性、流动性强的规模企业,短时间内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用工需求,需要云招聘提升网络招聘效果,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渠道,真正解决招聘效率问题。

(摘编自谷昊《云招聘背后还要有硬功夫》)

材料三:

针对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人社部前不久发布《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期规范网络招聘服务行业发展,为求职者保驾护航。网络招聘服务机构连接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只有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将伪招聘网站拒之门外,才能保证劳动者的求职安全。

当前,部分网络招聘服务机构仅将自身定位为信息发布平台,不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因而,有关机构有义务对招聘信息进行核查,以保证招聘信息的真实可靠。规范云招聘,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维护网络招聘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云招聘的大部分行为都发生在网上,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熟练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能力,以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当然,在云招聘成为常态的当下,求职者也应擦亮眼睛,从正规网络招聘服务机构获取招聘信息,尽可能多了解应聘公司及岗位信息。只有多方合力,打造有序可靠规范的云招聘,才能助力求职者找到称心的工作。

(摘编自李心萍《规范云招聘,求职更安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招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招聘机构在招聘人员时都选择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B.云招聘和传统的“面对面”招聘方式不同,其好处也十分明显,对招聘机构和被招聘人员来说,都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C.云招聘通过线上进行,招聘机构线上发布信息,求职者线上递交简历,而有些信息可能虚假,需要我们仔细辨别。
D.云招聘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招聘,尤其是对那些季节性、流动性强、人员需求量大的规模企业来说,此方式更无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大都通过“网络招聘会”“云就业信息发布”来进行求职,这也是以后许多大企业招聘的重要方式。
B.线下校园招聘会受场地与接待能力的制约,拒绝中小企业入场,“云招聘”的出现可以让所有想进场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中。
C.面对风起云涌的云招聘,有很多的招聘企业和求职者都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更缺乏应对视频面试时出现问题的经验。
D.我国对云招聘十分重视,不但组织空中双选会,而且人社部还颁布相关条例,从而规范云招聘中服务行业,促进其发展。
3.面对“云招聘”的出现,如何更好地保证其有序健康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 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C.《红楼梦》中探春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的帖子中,引用了前朝四个典故,使得他们成为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一种标杆。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中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身大 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3.关于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第一节首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深 刻影响。
B.文章分别从东晋时期和明清时代两个时期,层层递进,深入阐述了中心观点。
C.文章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观点。
D.作者从群体和个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明清时代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4.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5-12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3.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
4.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2021-05-23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