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信息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思想。《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中心呈现类似重复。你如果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的帕特农神庙,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你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会看到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地,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

人生不是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塑像数量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图像的对称类型。

3.请依据材料内容,分别从美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
2024-04-09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襄城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惠子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在地把经验为依据来得出庄子大言无用

惠子对庄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着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谁规定了那在荒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蹈虚!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虛,不仅容易自暴自弃,              

我们不仅要懂得之用,还要懂得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吗?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虛用,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若(     ),人之蒙昧,莫过于此。

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坐享其成B.坐井观天C.坐以待毙D.坐吃山空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语病,请对原句进行修改,使其语句通顺,表意清晰。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4.面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讽刺,庄子是如何进行回复的?请赏析庄子的论辩艺术。
5.文中提到“实用”与“虚用”,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并说明其所具备的“实用”与“虚用”,以及只关注“实用”而忽略“虚用”的后果。
2024-04-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芒与雾气腾腾地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地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选自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在学习这段文字的时候,有同学认为加点的“瘦削”二字用在这里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因此不合适。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画线句如果改成“它们那柔软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交互缠挽着的美人的臂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试做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日的傍晚,运河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

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瓜田的主人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①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同行结冤,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②白天,他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拨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

(摘编自刘绍棠《蒲柳人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的瓜个大,皮薄,结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都写到了大运河,但表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__________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__________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努力推动文化创新,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_________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思想方法等,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厚思想资源。

__________新时代,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就是要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赓续人类文明薪火。我们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孙雷、王慧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有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相似的阶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相似的文化。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是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用来调解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涵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根本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和皇权至上思想。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显然不是对重民和民本思想的照搬,而是一种重构。虽然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

(摘编自赵常林、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我们党文化自信的体现。
B.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如果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C.孙中山先生把同近代“民权”思想涵义相近的传统儒家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去。
D.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却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也不拒绝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体现了材料二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
B.材料二中孙中山沿用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有意义的思想,印证了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C.材料一号召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印证了材料二相同阶级的文化和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都可以有批判继承关系的观点。
D.材料二提出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对应了材料一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赓续人类文明薪火。
3.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入材料一的横线处,与上下文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A.③①②④B.④②①③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4.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2024-03-14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材料二】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通常所说的意境,是包含主观情意的画面。画面主要指自然景象,也包括人物活动,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人物活动。主观情意主要指喜怒哀乐、思念、愿望,也包括体验到的美感、感悟到的哲理等。这些主观情意就包含在画面之中,很多画面中的主观情意,无须作者特意说明,读者就能感受到。

【材料三】

意境是怎样构成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如果几句或一句诗词,或整篇诗词,构成了一幅图景,而这幅图景包含了主观情意,那么,这就构成了意境。不过,这样的回答只是重复了意境的界定,并没有使我们对意境的认识前进一步。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样的图景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这样构成的图景会包含主观情意。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大概是:这样的图景是由意象构成的。因为意境和意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交融的产物,只不过范围有大小而已。由意象构成这样的图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若看看诗词的实例,会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确实,意象对意境的构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有意境的句子,用的不是普通的词语,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意象。比如,一般不会只用一个“日”,而会用“旭日”“落日”“淡日”等。但一个意象不能构成意境,往往要几个意象配合起来,才构成一个画面,具有意境。有时候,几个意象可以直接组合或拼合成一个包含主观情意的图景。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但并非所有的意境构成都是如此,像这样构成意境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意象会和另一个意象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或几个相连的句子中,中间还有别的词语隔开,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作两个意象的组配。由于意象的多义性,同一个意象在与另一个不同意象组配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王维诗的“孤烟”“落日”写出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杜甫诗的“落日”“马鸣”写出了威武整肃的军容,高适诗的“落日”显然是凄惨的色调。这之中的差异,都和与“落日”组配的其他意象、语词有关。

而同是王维的诗,同是“落日”和“孤烟”组配,意境会大不同。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写渡头人已散去,只剩下一轮落日,而在村落上方已升起袅袅炊烟,这是一幅宁静、安闲的田园图景。比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差异既在于“大漠”“长河”与“渡头”“墟里”的不同,也在于所用的“直”“圆”和“余”“上”的不同。

1.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历代诗词中,“江”这一意象承载着诗人们深厚的情感和意蕴。请写出本学期所学诗词中含有“江”这一意象的诗句。要求:写出2句即可,不得抄录材料中的诗句。
2.《虞美人》是我国古代词坛上的翘首之作,超越时空而不断唤起读者共鸣。请参看材料三,以上片为例,分析词作意境是怎样构成的,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4-03-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本二: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请根据文本一费孝通先生对“礼”的论述,结合文本二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情节内容,具体谈谈小说《白鹿原》哪些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
2024-03-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可以作为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__①__,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第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头一尾强调一个意思,《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__②__,认真索,才能获得。由此观之,__③__。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因为其含蓄于中,所以须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处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小处如一个小情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首小诗以至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由于含蓄手法的使用,使《红楼梦》意蕴深厚,让读者发挥想象力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

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提及《红楼梦》含蓄的风格反映在书中无所不在,请就书中所提到的人名,分析它是如何体现含蓄风格的。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乡土中国》中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体现了一种乡土情结。下列诗句中最不能体现这一情结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D.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里的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11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的提升带动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们为了维护声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C.86岁的袁老,依然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并且期望着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
D.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体现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B.根据《工律》的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亦必等”,“物勒工名”无疑为器物尺寸的标准化提供了监督与问责的便利。
C.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的每一件兵俑、马俑、将俑身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工名”,仿佛是大秦帝国的基因符号,标识着大秦运转的“遗传密码”。
D.春秋初,各国规定,制造产品要“不取其数”,选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请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