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129254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台电脑已经可以完成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就能做的事——识别人们的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在一开始是能够认出妈妈的能力。养育孩子的乐趣之一,就是在进入家门的时候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激动地向你扑来。这种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的反应有赖于人类天生的人脸识别能力。虽然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但我们几乎从不停下来思考是什么使它成为可能。

事实证明,我们的脸和指纹一样独特。我们的面部特征包括瞳孔之间的距离、鼻子的大小、微笑的样子和下巴的轮廓。计算机可使用照片来绘制这些特征并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数学方程,这些数学方程可以通过算法来访问。

人们正在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世界各地,以便改善人们的生活。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在利用微软的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种服务,可以让顾客走到ATM前,无须银行卡即可安全取款。这些ATM可以识别顾客的面孔,然后他们就可以输入取款密码并完成交易。

在其他场景中,这种技术可带来更大的好处。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正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医生诊断一种被称为DiGeorge综合征(DGS)或22q11.2缺失综合征的疾病。这是一种多发于非洲、亚洲或拉丁美洲人口的疾病。它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脏和肾脏的损伤。患有这种病的人也常常带有特定的面部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电脑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加以识别,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出需要帮助的病人。

这些场景说明了一些重要和具体的方法,以便使人脸识别可以用于造福社会。这是21世纪的新工具。

(摘编自布拉德·史密斯、卡罗尔·安·布朗《工具,还是武器?》)

材料二

近一两年来,继语音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人脸识别成为又一广受关注的领域,甚至有公司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合于文化娱乐行业,视其为业务拓展的又一风口。不过,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数据安全问题,引发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个人隐私泄漏、社会伦理等风险的担忧,让业界对该技术在文化娱乐领域的运用不得不有更多更深层次的考虑。

基于对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的进一步加强,有游戏企业公布了其关于未成年人上网保护工作的最新措施,其中就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成年人上网防沉迷系统中的进一步深化应用,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的基础上,新的防沉迷措施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进行甄别。然而,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游戏企业还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尖端的技术往往会在游戏等文化娱乐行业中先行使用,把一个偏‘重’的技术变成一个轻型的娱乐休闲应用。这对普通公众对技术的认知和体验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这些被识别出的信息本身也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文化娱乐活动中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技术应用者都一定要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意识。不是所有文化娱乐行业都适用人脸识别技术,有些行业的用户主体的信息不宜被采集,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应用。“一些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应用,可能是出于很好的想法和创意,但好的想法在落实时一定要足够严谨,要考虑周全。”

的确,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刷脸支付、犯罪监控等场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游戏等文化娱乐场景中是否有必要全面推行人脸识别技术,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议题。人脸识别的危险在于,人脸和指纹一样,在生物特征上具有唯一性,因此,人脸识别能够根据个体面部特征分析和发现种族、年龄等个人隐私。其次,基层治理主体掌握了诸多数据库,一旦将人脸信息与其他信息结合,个人隐私甚至个人具体活动将无所遁形。此外,人脸识别要依靠人脸信息数据库,理论上,该数据库储存的人脸信息越多,其识别的精确性就越高,但是反过来,这种人脸信息数据库越大,其被滥用或者泄露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一旦掌握了该数据库,就等于掌握了“通往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权利”的“钥匙”。因此,在当前无法充分保障人脸信息数据库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对人脸识别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是在促进人类生活的便利,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那么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便利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制造了一些麻烦,如果不能合理规范使用,很快,人脸识别技术或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

(摘编自周志军《人脸识别+文化,风口还是风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能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科学家据此研发出了电脑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正应用到世界各地。
B.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种服务,可以让顾客在ATM前通过刷脸即可完成取款业务。
C.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医生治疗一种多发于非洲、亚洲或拉丁美洲人口的疾病。
D.人脸在生物特征上具有唯一性,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根据个体面部特征发现种族、年龄甚至疾病等个人信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让人们感到担忧。
B.如果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使之造福社会;反之就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问题。
C.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在一些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的领域并不适合运用这种技术。
D.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只有充分保障人脸信息数据库的安全,才能消除人们对运用这一技术的担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民法典》将人脸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畴,规定对人脸识别信息的处理受法律保护。
B.支付宝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刷脸支付,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受到用户认可。
C.某游戏企业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对用户进行甄别,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D.北京某住宅小区设置刷脸进入的门禁系统,此举引发业主和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4.有人认为,在对待人脸识别技术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合成生物学的出现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技术手段,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从全局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理论依据,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合成生物学提供了可研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合成生物学是站在各个学科发展的肩膀上出现的,是多学科快速发展的结果。

合成生物学最初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10年,法国物理化学家 Stephaneleda首次提出合成生物学。一年以后,他在《生命的机制》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初步解释,即认为合成生物学可以归纳为形状和结构的合成,包括形态发生、功能的合成、技能发育活的有机体的组成以及有机合成化学等。然而,该描述并不准确,跟目前人们理解的成生物学有较大差距。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以来,胰岛素一级结构的确定蛋白质和寡聚DNA/RNA的人工合成等一系列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为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转基因技术等的发展使得DNA重组技术日益成熟。1980年,合成生物学第一次被作为文章标题出现在学术期刊上。

2000年以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才真正到来。至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了第二次革命,实现了基因组的全面解读,人类对生物体组成和生命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生物学的深度和信息生物学的精度。世纪之交,利用生物元件构建逻辑线路被成功实践。2000年,EricKool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标志着这一学科的真正形成。至此,合成生物学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人们跟前,并迅速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李春《合成生物学》)

材料二:

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学设计—合成—测试的研究方法,在学习抽象自然生命系统的基础上,或对自然生物系统重编程,或重头设计具有全新特征的人工生命体系;然后,利用基因编辑”“基因合成工具包,用实验方法来构建,再对构建出来的生物系统进行测试,如此反复循环优化,形成了一个正向可靠的科学闭环。建筑在如此大规模通用化工程平台基础上的合成生物学,往往也被称为工程生物学,它建物致用的工程能力,有望为解决健康、能源、粮食、环境等重大问题做出新贡献。

石油是储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迟早有枯竭的一天,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严肃应对的问题。在理论上,绝大多数石油化学品都能够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制得,人们还可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造出传统化工无法合成的新燃料。同时,合成生物学在人工固碳、利用二氧化碳方面取得进展。例如,科学家通过对细菌进行人工优化和改造,建造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酮、醇、酸等化学品的细胞工厂,实现二氧化碳等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推动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加剧和气候持续变化,人类食品和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适用于食品工业的细胞工厂,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组分,这被认为是解决食品问题的可行途径。在环境治理领域,可以通过定制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也可开发出人工合成的微生物传感器,帮助人类监测环境,设计构建能够识别和富集土壤或水中的镉、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微生物,以大幅提升污染治理效能。

合成生物学在生命健康领域也有广阔的用途,不仅能够用于天然产物等医药产品的生产,还能在疾病研究模型的开发、生物标志物监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成生物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强大应用潜力。例如,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改进测序流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核酸诊断试剂,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寻找潜在的小分子药物、开发疫苗,以及通过调节人体微生物组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

改造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调控生命现象,使之为改善生态、提高人类生命生活质量服务。未来,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下,合成生物学将赋予人类更强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当然,同时也会带来社会伦理与安全等新问题。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在做好风险评估并开发防控风险的技术和策略的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研究规范、伦理指导原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辅以可落实的管理规章与监管办法。

(摘编自赵国屏《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的利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不断发展和积淀,包括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合成生物学的必然出现。
B.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DNA重组技术日益成熟,从而使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为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C.实际生产中,人们既可以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制出所有石油化学品,还可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造出传统化工无法合成的新燃料。
D.在解决食品安全上,相关职能部门已充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创建细胞工厂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组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既要重视技术手段的提高,也要善于从全局角度注重数据分析和处理办法。
B.20世纪末以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利用生物元件构建逻辑线路的成功实践,有力推动了合成生物学的真正形成。
C.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务人员创新采用了旨在激活患者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能力的基因编辑技术。
D.合成生物学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人类积极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会出现伦理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挑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于运用合成生物技术的一项是
A.橡胶加工车间的空气监测
B.化工厂对二氧化碳的回收处理
C.炼油厂加工提炼原油
D.新冠疫苗的开发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合成生物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分析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并简要梳理其行文脉络。
2021-05-21更新 | 1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近年已经得到不少学者的注意。他们列举了两地出土的陶盉、高柄豆、玉璋、玉戈、玉圭等器物在型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使古籍传说中的夏与蜀有历史关系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印证。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

目前所知,这种长十多厘米盾牌状的铜牌饰,只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两处。它们分别处于各自文化的中心区之内,因此两者的关系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表明两地文化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不管是“因国破人亡时的四散逃窜的传播”,还是“因夏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传播”,二里头文化的这种特有器物确实传到了大西南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的三星堆文化中心遗址之中。

二里头和三星堆出土的铜牌饰,都没有生产和生活方面具体功能,显然不是实用器。它是一种精致珍贵的兽面神像,是神圣的信仰、礼仪或宗教专用物品。它运用了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以刚刚成熟的威严的兽面纹(婆餮纹)作为主题图案,被绑扎悬挂在胸前衣襟处的显要位置上,它可能是一种神灵的标志,一个崇拜的对象,它被作为护身的宝物,放置在人体胸前最显著的位置上,用以表述某种特殊的信仰和崇拜观念。

铜牌饰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到三星堆文化阶段也是同样存在的把这种代表某人群特有观念的器物流传过来,说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特殊的内在文化联系。从三星堆铜牌饰器形趋向图案化、简略化的情况看,这种观念后来又逐渐趋干淡化,最终彻底消失了。

三星堆铜牌饰出现的时代,大约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下层文化阶段,即相当于夏代晚期到商代前期。

由于这是一种存在时间短、文化特色强的标型器物,使用时间不会晚于商代前期,因此它又成为三星堆文化出现有铜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把巴蜀地区青铜器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夏末商初。与铜牌饰共出的玉石器,也均具有较早的时代特征,表明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夏商之际在夏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与二里头铜牌饰研究》)

材料二

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我们能否印证一些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

王巍: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距今约50000年这个时期,包括成都平原地区在内,各地都有迈向文明的进程。到了夏商时期,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格局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青铜器及其制作技术向周围的传播;另一个便是玉石礼仪用具所代表的礼仪制度向周围的传播。随着中原王朝势力力量的增强,其对周围广大地区的影响成为交流的主要形式。当然,交流是相互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当中,有“商王伐蜀”的记载,跟蜀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雷雨:三星堆这次的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征。1986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发现之前,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域古文化中找到溯源。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有什么联系,三星堆文化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的独特性正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特质的最好表达。

赵海涛:至少从36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直到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从二里头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就有着比较多的交流,这种交流改变了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模式和内涵,开启了成都平原地区随着中原地区文化发展进程而变迁的新阶段。

雷雨:在今年新发现的文物中,一件“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比较典型的,尊是中原的典型礼器,古蜀人把它加以改制,目前看到尊的附件至少有两条龙形饰,这是前所未见的,最特别的是在尊底部有一个跪坐人像,这件器物我觉得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证明都是龙的传人。

(摘编自新华网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不仅有文献资料的依据,更有铜牌饰等考古发现的佐证,因此得到不少学者认同。
B.二里头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作用也相同,它们不是实用器具而是人们绑扎悬挂在胸前的护身宝物。
C.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不对等,从里头到三星堆,不管是青铜器还是玉石礼仪用具,都体现田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周围传播的特点。
D.三星堆文化的陶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极具地域特点甚至县有域外色彩,最新发现的“青铜顶每人坐像” 就是典型代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文化对古蜀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夏朝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国破家亡时四散逃窜的结果。
B.三星堆铜牌饰从二里头文化流传过来,但器形变得图案化、简略化,表明它所代表的特有的信仰和崇拜观念不如二里头文化浓厚。
C.三星堆铜牌饰运用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代表了夏商时期最高工艺水平,这是中原和成都平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D.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深受中原地区文化乃至长江中下游文化等影响,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之间具有联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博物馆中,矗立着一件青铜爬龙柱形器,柱顶有一龙,龙头、龙身、龙角、龙须、龙爪等一应俱全,各部分造型十分生动。
B.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诠释了干载传唱的关于“扶桑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
C.北纬30度、铸铜术、制作金箱术、神秘的贝壳、夸张的造型艺术,让众多考古爱好者满怀信心来一探究,却带者更大的谜团离去。
D.考古工作者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初步判定:三星堆4号坑年代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4.材料一中说“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5.请根据材料二中三位专家的回答,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特征的具体内涵。
2021-05-13更新 | 1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 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 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 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 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工作时间为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 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2020-09-17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