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29289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绩学能文,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成进士。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同年生陆昆抗疏救。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录囚畿内,平反三百九十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知府。刘瑾①衔麟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罢为民。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②,因寓湖州。瑾诛,起补西安。遭父忧,乐吴兴山水,奉父枢葬焉,遂居湖州。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得寝。寻迁云南按察使,谢病归。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大理卿,拜工部尚书。四司财物悉贮后堂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帝称善,因赐名“节慎库”。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冒破钱,中贵大恨。及显陵工竣,执役者咸觊官。麟止拟赉,群小愈怨。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中官吴勋以为言,遂勒麟致仕。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职。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居工部,为朝廷惜财谨费,仅逾年而罢。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守为筑一台,令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家居三十余年,廷臣频论荐。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征明绘图遗之。年八十七卒。赠太子少保,清惠。

(节选自《明史·刘麟传》)


【注】①刘瑾:明代大宦官。②刘宠:东汉著名廉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B.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C.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D.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又名江左。
B.大理卿,是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的长官,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位九卿之列。
C.致仕,指官吏将自己执掌的权柄归还给君主,与致政、致事等词语意义相同。
D.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有名望者死后被迫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麟恪尽职守,纠正冤假错案。担任刑部员外郎时,他在京城辖区内省察在押囚犯是否存有冤情,并加以记录,近四百人的冤屈得以洗雪。
B.刘麟为官清廉,受到人们拥戴。绍兴被罢官后,人们凑钱给他作为盘缠,他不接受,人们就想办法在东汉廉吏刘宠的祠堂旁边给他建了一座生祠。
C.刘麟革除积弊,为国节约财用。工部财物暗受侵吞,刘麟请求专任一名郎官掌管大库,得到皇帝认可。此外,他还裁汰了许多虚报冒领之钱。
D.刘麟仕途坎坷,一生饱受打击。刘瑾恼恨他未曾晋见道谢,将他罢官为民;吴勋巧进谗言,使他被迫辞官;显陵殿阁漏雨,他又被追究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得寝。
(2)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
5.显陵竣工后,为什么“群小愈怨”?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朱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四级考试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合格者共分为三个等级,称一甲、二甲、三甲。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C.天顺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另还有教授、博士、侍讲、侍读、司业等主管太学生、监生的教育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朱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2)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
2020-12-11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胜,定远人。初名国胜,又名宗异,最后名胜。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从克滁、和,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从渡江,取太平,遂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太祖既擒陈野先,释之,令招其部曲。国用策其必叛,不如弗遣。寻果叛,为其下所杀,其从子兆先复拥众屯方山。蛮子海牙扼采石,国用与诸将攻破海牙水寨,又破擒兆先,尽降其众三万余人。众疑惧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国用将之以攻集庆争效死先登。从征金华,攻绍兴,累擢亲军都指挥使。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陈友谅逼龙湾。太祖御之,战石灰山。胜攻其中坚,大破之。从征友谅,破安庆水寨,长驱至江州,走友谅。进亲军都护。从解安丰围,同知枢密院事。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 二年渡河趋陕西,克凤翔。还从大将军围庆阳。扩廓遣将攻原州,为庆阳声援。胜扼驿马关败其将,遂克庆阳,执张良臣。陕西悉平。

明年正月复以右副将军同大将军出西安,捣定西,破扩廓帖木儿,获士马数万。遣别将自连云栈取兴元,移兵吐番,征哨极于西北。凯旋,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同参军国事,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诰词谓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所以称扬之者甚至。五年,以胜宣力四方,与魏国公达、曹国公文忠各赐彤弓。二十一年奉诏调东昌番兵征曲靖。皇太孙立,加太子太师,偕颍国公友德练军山西、河南,诸公、侯皆听节制。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而国用子诚积战功云南,累官至右军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疑惧/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国用将之/以攻集庆/争效死先登
B.众疑惧/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国用将之/以攻集庆/争效死先登
C.众疑惧/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国用将之/以攻集庆/争效死先登
D.众疑惧/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国用将之/以攻集庆/争效死先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太祖,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C.特进:是起源于北魏的一个官职名。地位同三公。西汉后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为引见之称。特进还有特予晋升,特别提升之意,本文属后者。
D.世券,又称铁券。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胜有勇有谋,见识深远。朱元璋攻城略地到达妙山时,冯国用偕同冯胜前来投靠,甚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向冯胜询问平定天下的大计,他的分析令朱元璋非常满意。
B.冯胜不畏强敌,屡立战功。陈友谅进逼龙湾。冯胜进攻陈友谅最精锐的部队,把他们打得大败。后冯胜随军征讨陈友谅,攻克安庆水寨,赶走陈友谅,晋升为亲军都护。
C.冯胜地位显赫,深得恩宠。冯胜出兵凯旋后,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并封为宋国公,被授予世券,朱元璋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后又被赐给彤弓。
D.冯胜功高盖主,下场悲惨。因冯胜功劳很大,加上皇上的猜疑,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二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承袭官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用策其必叛,不如弗遣。寻果叛,为其下所杀,其从子兆先复拥众屯方山。
(2)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5.冯胜有勇有谋,战功显赫。选文是如何成功塑造这一人物的,请举例分析。
2020-10-16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殆矣。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春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勤王:指的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援救,也指为王朝尽力。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略有不同。
D.阳明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巡抚南、赣时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从而击败叛军。
D.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被人视为神明;学说也有建树,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2021-06-03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