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00 题号:129312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观念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往往来自史书和思想著作。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古典文学也在始终记录着民族的心路历程。邓绍基先生说:“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的爱国思想等种种民族精神,其源头大抵来自古老的、有着深沉积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但就实际影响和效果而言,古典文学在民族精神的建构方面起着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或言论集所不能代替的伟大作用。”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战争价值取向的评判最终取决于一种文化追求。这种文化一方面来自历史,一方面来自现实。来自现实的主要是唐代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诗人视野宽广、胸怀开放、胆气豪壮的恢宏气度和蓬勃朝气。来自历史的主要指汉代精神,尤其是汉代的军伍精神,例如,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李广威震边塞爱护士卒,窦宪抗击强敌勒石纪功,霍去病先国后家无私奉献,马援为国献身一身正气……这些英名和事迹载于史书中,但一经唐代诗人写进诗歌,便和唐代精神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影响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汉代傅介子计斩楼兰在《汉书》中的记载颇为精彩,而在唐代边塞诗中,“计斩楼兰”的典故成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报国的代名词,光大了汉代傅介子的精神。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张仲素:“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读读这些诗句,就会明白唐边塞诗人是怎样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将汉代军伍精神提升为一种文化的。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在唐代边塞诗中被反复高唱,可以说,霍去病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传播并发扬光大的。

唐代边塞诗在吸纳了汉代军武精神之后,形成了融合汉唐文化精粹的新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要听从时代的召唤,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和时代同步;个人的穷达哀乐微不足道,国家利益和民族兴亡重于千钧。诸如投笔从戎、先国后家、奔赴战场、保卫边疆、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体现出来的汉唐文化精神,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取材于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皆信手拈来,妙入诗歌。

荆轲只身赴秦的侠义精神受到宋人敬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兼有送别之悲与刺秦之壮,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隔代回响,在送人使北、送人戍边诗中寄托慷慨,悲悯英雄。出使西域的班超亦备受推崇,原因有三:一是投笔从戎、效力疆场的人生选择,二是不畏艰险、万里出使的外交推进,三是威震远域、万里封侯的价值实现。落实到边塞诗创作,则题旨有差:一是借英雄自我审视,如司马光“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二是抒发失意郁结,如王令“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三是鼓励他人建功立业,如孔平仲“古今将相皆无种,好取班超万里侯”。与众人稍异,苏轼《获鬼章二十韵》虽以“边帅汉班超”肯定边功,却更主张“奇功勿再要”,叮嘱慎用武力。

伏波将军马援平南有功,亦为宋人所重。最推崇马援南治边略的当属刘敞《伏波》,惜其身死蒙冤,歌其壮心不衰。注目禁卒驻戍艰辛,遥想马援平边之难,诗人遂以“将军马伏波”“频献凯旋歌”追念英雄,祈愿和平。除却刘敞,曾巩“捷如马援不得志”,郭祥正“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上述伏波颂歌,均胸怀边事,追念英雄,有务实之征。

北宋边塞诗用典,并不限于怀想英雄,亦在从容不迫与事半功倍的“折冲樽俎”中寄托理想,并在边塞诗中表达对“折冲千里”价值的认同。这种认识已经超越了“封侯”的外在形式,充分体现了宋人以政治理性、务实精神去治边理政的美好理想,外化于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崇与追求。

(取材于丁沂璐《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计斩楼兰”的典故在王昌龄、李白等人诗句中所表现的军武精神,感召唐边塞诗人将汉代军武精神提升为一种时代文化。
B.北宋边塞诗十分广泛地征引有关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方面的典故,往往以信手拈来的方式妙入诗歌。
C.汉代精神的核心是汉代军武精神,但其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则只有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和传播而得到发扬光大。
D.北宋边塞诗以“折冲樽俎”的典故寄托理想,借此表达出的特定价值认识充分体现了宋人治理边政的政治理性和务实精神。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绍基先生的见解,可以被视为两则材料引述古典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事迹、边塞诗人诗句作为各自论据的共同原因。
B.对于班超出使西域,唐代边塞诗人着眼其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北宋边塞诗人则推崇其人生选择、外交推进、价值实现。
C.唐代边塞诗人所表达的对汉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追求,跟材料二中北宋边塞诗对折冲樽俎的推崇明显不同,令人深思。
D.两则材料都大量征引有关诗句等,彰显了古代诗歌研究类文章借助文采突出论述效果和增强观点说服力的普遍性特点。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宋边塞诗作者对自身“智勇功名”追求的消解,表现了当时宋人务实的精神。
B.北宋边塞诗对汉唐边塞诗的征战题材多有所承袭,但其中的尚武主题则多被削弱、移位。
C.北宋边塞作家中,有的曾亲至边疆,但有的缺乏经历,其创作则几乎全凭想象。
D.北宋边塞诗援经据典虽然广泛,却多择取契合边事的常典,对症下药,务求言所欲言。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A.《雷雨》中鲁侍萍备受欺辱压迫,被赶出周公馆后尝尽人间酸辛,在雷雨夜彻底绝望之后别无选择地陷入疯狂。
B.《项羽本纪》中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在乌江畔自刎而死。
C.《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足智多谋,妙计无数,他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父亲被谋杀之后,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优柔的性格使他在复仇中迟疑,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窦娥冤》的结尾体现了“文学的真实性”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2021-05-02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疆棉花成为中国舆论的爆点,美西方联动就新疆事务制裁中国和中国的反制裁激化了双边的情绪。围绕新疆的对立升级很可能刚开个头,中国人要看清这场斗争的实质,了解美国在如何预设战场,谋划我们应如何粉碎它的如意算盘。

新疆是中美博弈点之一,在美方的眼里,新疆议题的发酵空间最大,它的政治谋利线索也最多。拜登政府上台后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悍然接过了蓬佩奥个人在任职最后时刻强行制造的“新疆种族灭绝”标签,并且将这一标签正式化,向它的盟友猛推。我们对华盛顿的险恶用心必须高度警惕。

美方在新疆问题上实现了与欧洲盟友的联动,标志着拜登政府联合盟友共同应对中国的手腕赢得最初斩获。但他们的野心要比这大得多,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让“种族灭绝”的罪名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尤其是推动伊斯兰国家与中国对立,并让它成为伊斯兰国家对外的主要矛盾,冲淡那些国家与美西方长期的文明对峙。

美国当前的着力点是就新疆问题扩大在西方的动员,把尽可能多的国家和企业拉入对新疆的制裁,促进新疆“种族灭绝”标签的持续发酵,并让这个标签在文化上扩充,就像黥刑一样把它刺到中国的脸上。

接下来美国就要调动西方的软实力,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伊斯兰国家对新疆事态的看法,让这场对华攻击溢出到外交斗争之外,通过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民间力量给政府施压,让中国与那些国家的良好关系被釜底抽薪,产生变数。

这一切将考验中国的综合应对能力,我们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给新疆局势正名,而相较于其他辩题,新疆到底有无“强迫劳动”这一辩题有更多硬指标,最有利于中国将美西方的污蔑驳倒。新疆棉花不仅质量好,而且非常干净,符合人权道义的所有标准,我们完全可以证明给全世界看。

西方很多服装巨头在华盛顿的压力下曾表示与新疆棉花切割,这对我方不利,但争取扭转它们的态度,包括促使BCI重新定义新疆棉花,又成了我们打赢这场斗争的现实抓手,远离政治纷争是跨国公司的共同座右铭,那些西方服装企业参与制截新疆犯了商业大忌,美国威逼它们政治挂帅则与全球商界认同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加上中国市场不断提升的吸引力,我们在这场斗争中决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无力和被动。

我们事实在握,道义在手,应当有赢得这场斗争的充分信心,让我们调动各种力量,打一场捍卫主权与尊严的人民战争。

(摘编自《给新疆棉花正名,中国反抹黑的抓手》)

材料二:

近日,H&M等国外服装品牌以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为由,发声明拒绝使用新疆棉花,这在国内引发了强烈风潮。商务部就H&M事件回应称,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

人们发现,这次以“强迫劳动”为借口打击新疆棉花种植业,有西方国家破坏中国纺织业产业链,削弱中国纺织业在全球重要地位的企图。

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业规模占比超全球50%,贸易占全球三分之一,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市场、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中国纺织行业在全球拥有绝对的生产、消费和产业链优势。但是,中国纺织产业在整个产业当中主要掌握纺织制造环节,而产业链上下游主要掌握在别人手中。

首先,在棉花种植环节,由美国政府支持的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以所谓的可持续、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等排他性的标准和理念,掌握了棉花市场的话语权,同时也捍卫了美国和澳大利亚棉花的主导地位。

其次,在推广营销环节,西方全球性品牌公司的优势在于其历史悠久,在设计上已经形成独特的理念和审美,同时擅长不断向消费者输入品牌故事、品牌文化和公司的价值理念。

与此同时,中国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居于核心位置,但在价值链中的位置需要提升。中国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中,主要以加工生产为主,在中低端面料生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纺织服装业严重依赖外贸,处于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设计与品牌营销大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

中国服装品牌公司把自己定位为生产商,对消费者关注不够。比如服装款式缺乏统一的理念和审美,品牌故事也缺乏内涵,缺少吸引力。尤其是,国产品牌公司并不向媒体输出和传播自己的设计、理念,而是宣传并购、开店等公司运营内容。品牌公司只向加盟商、代理商通过图片形式介绍款式,而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输出产品信息。

中国企业的生产导向使得企业缺少形成软实力的要素,再加上远离消费者,很难树立品牌形象,而电商的出现又引入了价格竞争趋势。中国一些企业也正在改变与转型。中国需要借此次机遇,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链与价值链,改变企业理念,塑造中国品牌。

(摘编自《提升纺织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塑造中国服装品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拜登政府开始强行制造“新疆种族灭绝”标签,并将这一标签正式化,向它的盟友猛推。
B.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手腕赢得最初斩获的标志是在新疆问题上实现了与欧洲盟友的联动。
C.美国当前的着力点是通过推动新疆“强迫劳动”标签在文化上发酵,对中国实行黥刑。
D.制裁新疆的西方服装企业犯了商业大忌,它们主动政治挂帅违背了全球商界的价值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给新疆局势正名的最佳辩题便是新疆到底有无“强迫劳动”。
B.扭转西方服装巨头的态度,促使BCI重新定义新疆棉花,是我们打赢斗争的现实抓手。
C.新疆棉花非常干净,符合人权道义的所有标准,所谓“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
D.在推广营销环节,BCI掌握了棉花市场的话语权,捍卫了美、澳棉花的主导地位。
3.关于中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行业在全球拥有绝对的生产、消费和产业链优势。
B.中国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居于核心位置,但不具备高端的设计与品牌营销优势。
C.中国服装品牌公司只向加盟商、代理商介绍款式,体现出对消费者关注不够。
D.中国服装企业远离消费者以及电商的出现引入价格竞争,使得企业缺少软实力。
4.阅读材料一,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西方国家就“新疆棉花”大做文章有哪些企图?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2021-12-18更新 | 4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潘伯鹰的笔法观,涵盖了执笔、运腕和用笔的起落、提按等多方面认识的归纳和总结。执笔上,他认为撅、押、钩、格、抵概括的五指执笔法最为合理,手指的任务仅是执笔,书写中不能出现转笔的现象,因为被绞转的锋毫是无法铺开写字的。运腕上,他强调悬起手臂书写的基础练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笔画线条端正有力,且灵活多变。用笔上,他认同古人有往必收”“无垂不缩的观点,做到横画竖下,竖画横下,因为此种用笔方式能使笔毫铺开,中锋行笔。此外,潘伯鹰还认为书学史上按照永字八法将笔法分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等八类有其合理性。同时他也批判性地指出,若是严格细分,永字八法也有不完备性。如所谓的钩,是向左钩的,但有一种钩却是向右钩的,例如钩,故学书者必须对永字八法变通灵活地去体会。

潘伯鹰主张学习书法必须从临习古代经典碑帖入手,认为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他将临摹的方法具体分为钩、摹、临三种,指出这三套功夫同时并进,是保证写字成功的有效方法。他还认为初学书法应该正草并进,这样有利于领会楷书是草书的收缩,而草书是楷书的延扩的笔法精髓。

(摘编自《走近潘伯鹰的书学世界》《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的追求,在制器尚象格物致知这两个古老概念中就有充分体现。制器尚象出自《周易》,它的意思是,制造的器物要体现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要在具体的器物中寄托一种思想理论。比如,天圆地方就在器物中反复体现,我们从琴棋书画里面即可以找到很多例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格物指的是接触事物,了解认识事物;致知是通过分析事物而获得知识、见解,形成一种理论认识。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蕴含着天理”“,人类推究、穷尽事物之理,就能对人生的道理豁然贯通。

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虞世南的《笔髓论》赞扬毛笔的笔管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是根据竹子的自然特征而作出的格物比德。具体到书法文化的语境中,守节”“藏锋这两个词的含义应该有所延伸。守节要求握笔、运笔必须符合规矩,藏锋要求行笔时保持笔头的正确位置,锋藏画中,以确保所写出笔画的形态、质感。他的论述就是在格物致知

我们的文化传统极其重视理论思维,书法领域也是如此。传统书法理论中的书道一词就体现出这一点。社会上曾经有一种说法:日本人讲书道,中国人讲书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大约有45个书道,此外还有一些实际隐含了书道。所谓书道,是说书法之中有规律、途径、事理、道义、学问、思想理论体系。书法则比书道更宽泛。我们更多的时候谈书法而不是书道,体现出一种对于书道的敬畏。如果书法创作时有一种制器尚象的意识,欣赏书法时怀着一种格物致知的心态,这就是书道意识。没有理论,就没有书道;没有书道,书法就只是写字。

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这就是书法蕴含的最高层次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其实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必然有思考,有思考也就有理论。只不过很多时候理论思考往往局限于用笔或结体的具体某一方面,或者从神、气、骨、肉、血某个范畴的单一角度,或者侧重于阳刚—阴柔、壮美—秀美之类某个偏好的标准。这些思考可能比较零碎,需要围绕一个核心加以系统化,而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则是一种基准的、纲领性的审美主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30)

材料三:

书法审美价值的体现,来自那些知晓书法欣赏技能的人,这些人使欣赏产生了效应,因为他们同时也具备了或多或少的书写经验、能力,能够从用笔、结构、章法等渠道去看待一件作品,这也就能够使欣赏过程围绕书法作品自身,不致离本太远。中国书法史上对于技能的提出、评说、运用十分注重,只有阅读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有了对诸家诸体的研究,才能发现某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而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又为后人提供了什么独特的表现方式。欣赏技能运用的作用除了区别作品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给欣赏者本人启发。譬如书法作品的装饰,改变了既往白纸黑字的书写,装饰技能映衬了书法,使一幅书法作品的色调增加了,或堂皇艳丽,或古色陈旧。这种延伸出了书写之外的技能,也使欣赏者分外留意——书写技能总是大致固定的,不至于大起大落。但外在形式的装饰,却可以变动无穷,也就提供了一个相互效仿的可能,一时间展厅里充满了色调相似的作品。普遍的认识是,书法创作是靠技能来实现的,谁掌握了独特的技能,也就能胜出一筹,因此一件书法作品之美就都在技能上了。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尽其力而为,技能贯穿始终。尤其是那些在竞赛中夺得金银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秘境,技能隐于其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摘编自朱以撒《书法欣赏中的审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伯鹰的“书法”观,主要指的是他的笔法观,此外还涵盖了对“永字八法”的看法以及学习书法的方法。
B.中国书法也要追求“制器尚象”和“格物致知”这两个古老的概念,它们都是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天理”。
C.书法理论也要讲求思维,即书法之中的规律、途径、事理、道义、学问、思想等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D.书法的审美价值,不仅包含对书法本身技能的欣赏,也包含着对书法作品的装饰的欣赏,但重点在于技能。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字八法”在刚被提出时很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示出不合理性,我们在用时要懂得灵活变通。
B.潘伯鹰所提出的“用笔”的起落、提按观点,与材料二中虞世南所论述的“守节”“藏锋”的意思极为相近。
C.书法蕴含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中和之美”,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
D.长期欣赏书法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于书法技能的鉴别能力,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审美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B.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C.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D.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4.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欣赏书法作品。
2021-05-17更新 | 1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