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64 题号:1293791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1】。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不足信也。吾观史鳅【2】,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取材于苏洵《管仲论》


注释:【1】五伯:春秋时的五位霸主;文:晋文公。【2】史鳅:春秋时卫国大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桓公          相:辅佐
B.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C.仲能悉而去之耶        数:多次
D.且各其短              疏:列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其用之       夫天下未尝无贤
B.徒有仲焉耳       举曹参自代
C.可以弹冠相庆矣       盖有有臣无君者矣
D.仲以为将死          天下岂少三子徒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管仲生病的时候,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
C.尚有老成人焉
尚且有阅历多办事稳重的人在
D.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所以一定要反复向贤者学习,然后才死去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死于内乱之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王位而争斗不休。
B.桓公后来重用了“三子”,因为他们能满足桓公的各种欲望。
C.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是由于诸侯国的国君不贤明。
D.作者认为推荐贤者对保证国家长期安定强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6.文中第二段写到“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意思是“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请结合第二、三段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材料三]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
2.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做简要分析。
2021-06-24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B.始祸焉       速:招致
C.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D.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与战胜得者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举予人       作《师说》贻之
C.斯用兵之效       吾其还
D.齐人勿附       室西连中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南宋,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采取的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的不满。
B.第一段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先否定而后肯定,从而加强语势。
C.苏洵行文纵横态肆,气势逼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张力。
D.苏洵用一个“赂”字,充分揭露了秦国的野心,同时又善于抓住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把论史与论今统—了起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先 圣 之 言 精 义 入 神 者 其 唯 《易》 乎 犹 谓 可 思 而 过 半 末 世 腐 儒 粗 别 刚 柔 之 有 探 赜 未 兆 者 哉

(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2021-07-12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退却
C.人君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燕虽小国后亡   后人哀之不鉴之
B.赵尝五战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斯用兵效也   秦人视,亦不甚惜
D.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不赂秦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娱心意、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C.当亦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D.西取由余于戎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A.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5.下列关于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终如始:慎:敬。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结束,如开始一样。形容做事谨慎不懈。
B.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谦卑的样子。治,安定。古时比喻统治者姿态谦卑、不骄奢淫逸才能使天下太平。
C.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D.裹足不前:裹,缠。脚像被缠住似的停步不前。多指因有所顾虑而不敢前行。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均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史实,作者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意在诫唐,《六国论》意在规宋。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苏洵则认为六国不抵抗外侮割地苟安以至灭亡。
D.《阿房宫赋》是文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则是史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2021-08-29更新 | 5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