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29433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泽厚访谈录

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

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世?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的讨论。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

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新京报: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

新京报:那您觉得我们今天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孔子?

李泽厚:我没有答案,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不赞成的是复古主义、民族主义的孔子。汉代有素王的孔子,宋儒有圣人的孔子,康有为民主的孔子,孔子的形象是不断在塑造过程中间的。

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为重建做些工作。

新京报:《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到实践上。您怎么看?

李泽厚:我赞成你这种说法。《今读》曾引用程颐:“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之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但是孔子又不是神,他说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理。

(节选自《李泽厚:论语非圣经》,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所述“范导作用”的一项是(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B.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C.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京报》作为对谈方,聚焦于《论语》作为一个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就《论语》的界限问题、解读中的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B.李泽厚作为受访者,回避了国内关于《论语》的争论,而是从“《论语》热”的原因入手,分析复古主义思潮背后的复杂因素,立场中立。
C.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迷茫,不知如何立身处世;《论语》正迎合了一部分人们回归传统、确立信仰的需求。
D.如何读《论语》,为什么要读《论语》,都不是简单的阅读问题。《论语》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形象、儒学思想,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
3.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分析李泽厚关于“如何读《论语》”提出了哪些看法。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起源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使人们萌发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宣告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逐渐普及。从2001年开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科学研讨会,促使工业遗产能够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工业遗产保护逐步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不仅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还包括建筑和机械,矿场和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的总和。工业遗产则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在制定方案时,对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都应仔细甄别并单独评估,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并应创造条件保留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要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可以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同时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利用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把它开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以游憩、观赏和娱乐。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则可以用设立工业遗址公园的方式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中心城市以及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在这一形势下,如何使更多的优秀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如何形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取材于单霁翔的文章)

材料二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推进,北京及周边的工业废址何去何从,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首钢工业园区从钢铁巨人转型成为文化创意巨人的过程中,经历了“最传奇”“最诗意”“最优雅”的三次转身,让我们看到首都工业遗址改造的创意升级、文化升级和体验升级。

与其它工厂一样,筒仓是首钢工业园内非常重要的建筑,自2011年首钢正式停产后,这些建筑逐渐破败。但经过设计师的改造,首钢工业园内的筒仓变身成设计感十足的办公区,同时,筒仓外壁上开辟的形状各异的孔洞,给原本黑暗的筒仓照进了阳光,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目前,6号筒仓也被选为奥组委首批员工进驻的办公楼,被称之为“最传奇的转身”。

而“最诗意的转身”则是园内的群明湖。这片清澈灵动的湖水原本是厂区为高炉降温而储存的循环水,停产后,这里被改造成“半厂山水锦花池,十里钢城碧云天”的群明湖。除了是首钢园区内景色的“颜值担当”,群明湖还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大跳台的组成部分,湖畔的冷却塔便是跳台,百年来一直唇齿相依的湖水和冷却塔再次组成最佳搭档。

首钢园区内标志性的老牌建筑物3号高炉,已经化身成一座雄伟的博物馆,向世人讲述过往的辉煌。这个“最优雅的转身”标志着园区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我国工业遗址改造工作的升级。

在北京乃至全国,提起工业园区的改造就必定会提起798艺术区,它可以说是我国工业园区成功转型的首个案例。然而798艺术区虽然经营时间长,但园区基础设施仍称不上成熟。比如屡屡被游客吐槽的园区内没有鲜明的路标或是游览引导图,以至于游客很难找到目的地的问题。还有就是艺术区缺乏整体规划,以至于原本应该以艺术展览为主的园区,慢慢被一些商铺、推销场馆等商业场所挤占,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

首钢工业园在改造之初就规划好了五个区域,包括石景山文化景观公园、冬奥广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公共服务配置区、城市织补创新工场;此外,园区通过对旧管道的保留和利用,改造出地下通道、地面道路、空中管廊的三级慢行系统。这些无不彰显着工业园改造的创意升级和人文关怀。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首钢工业园区的保护性改造是很棒的想法。他说,将老厂房、高炉等工业建筑变成体育、休闲设施和博物馆,有利于让人们记住首钢、北京和中国的一段历史;北京冬奥组委选择在首钢园区办公,让老工业遗存重焕生机,这个理念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是一个极佳的示范。

随着《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   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的发布,百年首钢将迎来新的巨变。新首钢的未来要通过文化融合传承、引导创新驱动发展、注重生态修复治理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这四大路径,实现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这四大复兴,传承山、水、工业特色景观体系,形成整体特色风貌,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的典范。这为老旧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性实验范本,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复兴探索出有效路径。

(取材于陈烁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一项是
A.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都江堰风景区一部分
B.伦敦火力发电厂改建为泰德现代艺术馆
C.中山粤中造船厂改建为中山岐江公园
D.上海江南制造厂改建为中国工业博物馆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宣告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形成广泛共识。
B.《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并使工业遗产保护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C.工业遗产直观反映了工业文明创造财富并影响人类生活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
D.保护工业遗产就可以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并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性再利用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一种可行途径,它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
B.工业遗产的新用途必须尊重原有格局和材料特色,必须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
C.把工业遗产改造成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可使公众得以观赏和娱乐。
D.我国一些城市经济结构正发生根本变化,所以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课题很迫切。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别:认真地鉴别,审查。甄,读zhēn。
B.游憩:游玩、休息。憩,读qì。
C.唇齿相依: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D.重焕生机:焕是形声字,可改为“东山再起”。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首钢工业园区的成功转型解决了北京的工业废址现阶段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B.首钢工业园内的所有筒仓经过改造后被选为奥组委首批员工进驻的办公楼。
C.群明湖和冷却塔组成最佳搭档,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单板大跳台。
D.3号高炉改为博物馆意味着我国工业遗址改造工作的创意升级和文化升级 。
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798艺术区中没有鲜明的路标和游览引导图等问题是园区基础设施不成熟的体现。
B.首钢工业园改造所规划的五个区域和三级慢行系统都彰显着创意升级和人文关怀。
C.巴赫对首钢工业园保护性改造的称赞说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新首钢的未来将实现四大复兴并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的典范。
7.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北京二七机车厂改造设计方案,此方案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此方案的成功之处。
链接材料

利用机车文化及建筑文化打造二七厂独有的特色文化公园;结合二七精神,设计以“风暴”工人文化为主题的精神堡垒;结合铁轨设计不同的装置艺术及休闲空间。保留建筑结构完好的老旧厂房等厂区历史性建筑,将高大空间的厂房及简易房改造成灵活的办公空间、会展中心。交通体系重新设计车行路线,在四个主要入口处建设停车楼。

2019-05-09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疫情影响,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日前在京线上发布。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3%,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7.6%,较2018年的35.1%下降了7.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9.3%,较2018年的23.4%下降了4.1个百分点。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比2018年的84.87分钟增加了15.54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比2018年的65.12分钟增加了0.93分钟,而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从未成年人的阅读率来看,2019年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70.6%,较2018年的68.0%提高了2.6个百分点;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7.9%,较2018年的96.3%提高了1.6个百分点;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9.1%,较2018年的86.4%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9%,较2018年的80.4%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材料二:

日常选择数字化阅读也是出于无奈,这与工作过于繁忙、生活节奏过快有关,平常只能在上下班的地铁、公交车上刷刷微博,扫一眼微信公众号,阅读“碎片化”很难避免。

但也有网友并不排斥这种“碎片化”。网友“满垛十七”留言认为,“我反思自己天天刷微博、刷公众号,然而有一天回头看摘抄本,猛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好文章,都是我在‘碎片化’阅读里收集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亚马逊中国今年2月末发布的调查显示,热播影视作品往往会引发“跟风”的阅读热潮。比如,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就带动了原著纸质图书及电子版图书,销量成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跟风式的阅读现象,与“碎片化”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多元传播渠道的不同价值观影响,导致阅读内容的“网红化”“快餐化”。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三:

虽然数字阅读发展很快,《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总规模突破千亿元,销售额达1022.7亿元,同比增长14.4%。

数字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碎片化”“娱乐化”内容,但数字阅读既有浅阅读,也有深阅读。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必然会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但目前的阅读主体还是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仍有并行发展的空间。对于数字阅读要加强引导,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娱乐化内容一味泛滥。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四:

数字化阅读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数字化阅读增长,图书和报纸期刊等阅读率下降。事实上,阅读方式不断演化的过程,一直遵循着更方便、容易携带、成本更低、更易普及的进化规律,数字化阅读实则符合阅读发展趋势。

出生于2010年~2024年间的新一代人,是电子人、科技人、数字人,他们对数字化阅读有着天然的接受力,反而会对纸书产生越来越大的陌生感、疏离感。有人预测,在未来纸书将逐渐失去现在的普通阅读地位。

不管何种材质的书籍,都指向阅读,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使阅读人群持续增加,这就体现出数字化阅读的进步性。可见,社会大众实在不必纠结于数字化阅读对纸书的冲击,倒是应该多思考下,如何适应数字化阅读的未来趋势。

(摘编自“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其接触率在2019年都有所增长。
B.《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热播,带动了图书的销售,这体现了跟风阅读的现象。
C.数字化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相背的,对于数字化阅读,要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
D.数字化阅读方式,相对于纸质阅读方式,更方便、成本更低,使得它的读者群逐渐超过了纸质阅读群。
2.针对上述材料,下列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成年国民阅读率略有下降,未成年人有所提升,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B.对于所有工作忙、节奏快的人们而言,数字化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阅读机会,并使之获得思想启发。
C.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说明传统阅读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D.数字化阅读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新一代人对其有天然的接受力,社会大众要思考如何去适应这种趋势。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所呈现的关系。
2020-08-01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

“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15枚高射炮弹。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点01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一万英尺的高度。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后来,当我们从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报道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2.文中8~12自然段(加“·”的段落)记录了作者与吉里中士的对话。怎样理解这段对话?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分析。
4.有人说,“一场对于科学最令人激动、最富有成效和最伟大的探索,最后却导致了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武器的发明,成了科学家悔不该打开的潘朵拉盒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018-10-12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