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9 题号:12979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1.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B.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转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
3.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B.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转为低碳消费。
C.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D.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10-11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一种历史逻辑

王跃文

孟子尊为亚圣,后人没有不知晓的。而与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就鲜为人知了。还有苏秦,幸好他有勾连六国、合纵拒秦的事才让后人记起,不然也会默默无闻的。可今人哪里知道,当时吃得开的偏偏是邹衍、苏秦之辈,孟子却是备受冷落。当时诸侯割据,战争频繁,一些学问人便游说诸侯,争相兜售自己的学说,以图济世救民。当时最风光的当属邹衍。他到梁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伴行,并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的座位擦干净;上燕国,燕昭王不仅恭迎到国界,而且亲自替他清扫道路。一个学问人,为何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原来邹衍谈的是阴阳玄妙之术,各国君主听了觉得高深莫测,几乎把他视若神人。苏秦讲的是攻伐之道,正是诸侯们安邦自保或图霸天下所需要的。苏秦受到各国诸侯礼待,居然身佩六国相印。中国历史上,像邹衍、苏秦这么神气过的读书人没有几个。

可是孟子就可怜了。那位亲自去郊外迎接邹衍的梁惠王见了孟子,连先生都不愿叫,只叫他“叟”:老头儿,你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不知你有什么办法为我国谋利?孟子得孔门真传,怎么会开口就是利?于是他回答说:为什么要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孟子便把仁义之道说了一通,叫梁惠王行仁义就够了。梁惠王哪里听得进这些东西,便以为孟子迂阔。

好在最后发言的是历史。受到万世尊崇的并不是邹衍,也不是苏秦,而是曾经落寞不堪的孟子。现世浮华与万世尊荣总是融不到一起去,这似乎是条教人无奈的历史逻辑。现世总是势利的,只能让圣贤们备受苦难,正如唐玄宗感叹:“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孔子也罢,孟子也罢,他们不论生逢何世,命运永远不会好的,因为现实中的人们永远都是短视的。孔子的弟子子贡懂得经营之道,赚了不少钱,就连孔子晚年的生活也是靠他周济的。于是就有人拍马屁,说子贡的学问比老师的还要好。好在子贡毕竟是孔子高足,太了解自己的老师了,就对人说:你们哪里知道,我好比小门小户的房子,院墙太矮,人们一眼就可以看清里面的家当,所以你们说我了不起。而我的老师,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宫墙太高,人们不知道里面是如何的豪华高贵,而且你围着宫墙绕一圈,连门都找不到。我怎么可以同我的老师比呢?

有时我恍惚间会觉得自己正身处孟子时代。身边冷不防就会冒出个神人,虽说他们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更别说有邹衍的学问了,可他们却是风光不让古人,他们能够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全因为他们有一套再实用不过的谋生手段。但是否也有人全然不顾现实的冷酷,在追求一种他们认为是高尚的东西呢?我想一定是有的。只是这种人不仅没有现世的荣华,还会被那些自命不凡的庸人看作傻子。

但历史自有它幸运的一面,总会有些人不在乎过眼烟云,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天下苍生。譬如宋代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类也因此而总有光明。


【注】①逻辑:客观规律性。②栖栖:忙碌不安。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梁惠王听不进孟子的仁义之道,这说明战国时期非常急功近利,战国以后这种心态才有所改变,抱有为天下苍生终极关怀志向的才渐渐多了。
B.第三段中引用的唐玄宗的话体现了唐玄宗对孟子的遭遇的理解与同情,印证了“现世总是势利的,只能让圣贤们备受苦难”这一观点。
C.“子贡懂得经营之道,赚了不少钱,就连孔子晚年的生活也是靠他周济的”,于是,有人趁此赞美子贡而完全否定孔子,这是世俗短视行为的体现。
D.本文说古论今,既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又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说理,在分析说理中揭示了一种有价值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逻辑。
E.本文是一篇杂感随谈,论事说理娓娓道来,自有一份从容不迫的语言魅力,这得力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洞悉明辨,足显作者见微知著的慧眼。
2.孟子满腹经纶却备受冷落,而邹衍、苏秦则受到当时诸侯王公贵族的恩宠,这说明什么问题?请结合文本用一句话作答。
3.作者于文中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一种历史逻辑”指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10-21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辨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反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称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则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节选自陈伯海《中国的传统文化》)
1.以下对“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外壳。
B.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C.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D.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2.2.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是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3.3.以下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多少作用于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都注重礼教伦常的传统,就是乡镇文化的教化作用使然。
B.“侠士”讲求江湖义气,中国古代作品中描写其侠肝义胆,敢作敢为,正好迎合了市民心理,因而诸如荆轲、鲁智深、李逵等形象深为人们喜爱。
C.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传奇、话本、演义小说的兴盛与发展。
D.中国古代都市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因此,都市文化必然的具有媚欲性,《金瓶梅》、《红楼梦》就是这种土壤中产生的文学。
2016-11-18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时代,知识由长辈向晚辈传授;并喻文化时代,知识在同辈人之间传播;而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的流动与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长辈往往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重塑了知识生产、信息分发与文化传播全过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征越来越显现。如何使后喻文化时代的师生关系避免空洞化、符号化?

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推动课堂内核实现从知识智识的拓展。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不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如慕课大学、视频网站以及知识付费软件等。实践中,所谓上课认认真真不如课后哔哩哔哩’”的说法就是有力证明。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获取的便捷并不意味着知识内化的轻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维、专业逻辑、抽象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优秀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将课堂教法升华为内功心法,使自身积累多年的经验方法与审美意趣融入其中,让学生把舶来的知识转化为内生的智识。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阅读与思考、训练与积累,用具有个人气味的教学体系,构筑后喻文化时代的职业护城河。

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推动育人姿态实现从漫灌滴灌的转变。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消解、身份光环褪色,学生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质疑教学内容,反感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适应这一变化,已不仅仅是教师需要为一碗水的课堂准备。一桶水还是一潭水的问题,而应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角度推动育人姿态的调整。因此,教师要树立课程与学生一同开发、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理念;要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以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初心,营造既睹牡丹艳,也闻苔花香的氛围。

要关注谁来教的问题,推动教师形象实现从经师人师的升华。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形象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好老师的口碑呈现出向少数人聚集的趋势。一方面,人们普遍接受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观点冲突、思想困惑与内心纠结时,一位大先生,抵过百个教书匠的情况成为常态。其中原因就在于,后喻文化时代淡化了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同时也将传道所需的人格力量抬到了很高的位置。谁能树立一种像春蚕吐茧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一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一样润心田、像孺子牛一样做人梯的人格形象,谁就获得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核心要素。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养成,必须高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努力成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燃灯者,立志成长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大先生

(摘编自杨子强《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之道》)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后喻时代”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喻时代”中的“喻”是使动用法,即晚辈使长辈懂得新知识、新道理。
B.“后喻时代”的教师如果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赢得他们的喜爱、欢迎。
C.长辈要向晚辈学习,这是后喻时代的典型特征,也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
D.“后喻时代”教师形象容易出现“马太效应”,优秀的教师变得越来越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重塑知识生产等全过程,对师生关系提出挑战,这是文本的立论基础。
B.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素质等角度阐释了“后喻时代”的师生关系。
C.作者善于设喻,如“搬运工”“滴灌”“漫灌”,使文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D.文章化用一些古诗文句,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同时展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储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德对人类社会进行的“三喻”时代的划分,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者很有启发。
B.“后喻时代”突出了“传道”的作用,“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核心工作。
C.在“前喻时代”中,优秀教育者也能理解并践行“后喻时代”的师生关系。
D.文本从教师维度进行阐释,有识之士还可以写一篇《“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之道》。
2021-07-20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