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30018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毫无疑问,5G是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的最重要角色。

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可以看到,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网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上这张物联网。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当然,人们在憧憬5G的同时,还必须面对诸如流量费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便宜的流量资费无疑是使用5G服务的必要前提,否则再高的网速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因此,网络运营商必须切实“提速、降费”,以适应5G时代的发展。5G在满足人们移动网络海量数据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丰富服务的同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摘编自《人民日报》余建斌《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材料二

日前,在福州长乐区的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内,主刀医生坐在机器人前,通过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利用5G技术操纵机器人的机械臂,远程控制手术钳和电刀,为位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的一只小猪,切除了一片肝小叶。整个手术持续了近1个小时,手术创面整齐,全程出血量极少。这只小猪在手术完成半小时后,逐渐从麻醉中苏醒,各项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手术宣告成功。

据了解,这台手术两地相距约50公里。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全球首例在5G环境下进行的远程外科手术测试取得圆满成功,为今后5G远程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

5G技术低延时的优势,与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信号实时互联互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此次手术的成功,说明了5G技术在远程医疗上是完全可行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福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6远程外科手术》


材料三: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至20倍。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是因为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这一宽广的无线电频段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是因为毫米波极难使用,非常复杂,非常棘手。

这个频段的频率要比现有的手机网络频段高得多(你的WiFi使用的是2.4G或5.8G频段,而毫米波使用的是24G以上的频段)。这意味着它能提供前所未有的速度,但也要接受覆盖范围的损失。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因此,只有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才能充分享受毫米波支持下5G带来的超高速快感。

但是5G这列快车已经无法减速,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孙子讲起视频网站时常延迟卡顿的往事,把这当成怀旧的笑谈。而这,都要归功于今天的工程师和他们的毫米波。

(摘编自《光明日报》戴维·波格《5G会带来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作为“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运用将使诸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成为现实,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会推行得更好。
B.高网速是以高流量为前提的,而且网络的资费是按流量计算的,那么高流量就意味着高额资费,为了5G的发展,广大用户将迫使网络服务商降费。
C.利用信号实时互联互通和5G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的结合,医生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手术进行远程控制,此次为小猪手术的成功说明其可行性。
D.利用毫米波频段的特性,工程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使未来的人们体会到5G网络的超高速快感,而诸如视频网站延迟卡顿的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5G网络技术,物联网将可能真正实现,人们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将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5G网络尽管将推动新一轮的数字变革,但是也将给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同时构建适应5G时代需求的网络安全体系。
C.5G远程外科手术的成功意味着运用5G技术,医生将来还可能实现远程查房、远程B超等,这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影响到偏远地区。
D.网络频段越高,基站覆盖的范围越小,要保证利用24G频段以上毫米波的5G网络的速度,服务商就需要升级现有的基站和安装更多的基站。
3.5G网络有哪三大主要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全球智慧之都报告》的研究启动于2010年。凌鸿教授您是本次报告复旦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10年过去了,如何与时俱进、准确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

凌鸿(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自从2008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12年里,我们的城市经历了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一拨又一拨的洗礼,也经历了若干次比较集中的城市智慧化进程的浪潮。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已经从一个产业畅想和前沿话题,逐渐演变成当今全球范围内各个城市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在城市规划和数字经济领域起到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对智慧城市的批评和质疑,也逐渐累积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元素、多主体、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命题。在其背后,显现的是曾经作为智慧城市提出源头的“技术驱动论”的没落。同时,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及其基础设施之外,来自管理、社会、人文的视角逐渐走向城市智慧化舞台的中心。

越来越多城市开始认识到,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而是一种城市不断智慧化的演进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更多地服务居民、更好地连接产业、更深地推进创新、更大力度地发展人力资本、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这些无形的要素会逐渐替代有形要素原本的中心位置,并在后者的支撑和赋能下,成为城市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满足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新支点。

记者:未来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什么样的?

凌鸿:我们提出要把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在一起,建设智慧城市。城市是一个功能要素非常丰富且相互关联的整体。一个巨系统之下,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为目标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以上述理念为核心,以数据共事为基础,进行流程再造。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不应该追求大而全,而应该追求小而美,追求千城千面。如果能够从“管理+技术”的视角来完成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条路可以走得更稳、更好、更长远。

(摘编自《智慧城市,“可持续”才有未来》)

材料二:

尽管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短板与不足。虽然地方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足够的自主权和能动性,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效,但是国家、省级等层面亟需强化一体化设计。引导城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衔接,避免不科学、盲目谋划而造成资源浪费。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智慧城市的复杂巨系统规划设计,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地方城市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线上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治理联动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方面因为机制不健全、技术标准和路径不统一、管理边界不明确等,使得线上与线下管理存在“衔接缝隙”,产生服务真空区。另一方面由于部门数据、行业数据等城市数据融合不足问题,导致协同治理能力难以提升。

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一是目前各地纷纷优先推进城市主城区的智慧化,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但向农村地区延伸有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新型智慧城市区域发展仍不均衡,东、中、西与东北四大版块评价表现差异明显。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政企合作、多方共建的系统工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多元参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不足。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还未引进任何第三方机构开展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智慧城市领域PPP模式还不成熟。智慧城市建设PPP项目往往缺少明确的收益时间、收益标准和验收标准,企业的收益存在不明确性,风险较大,积极性不高。

(摘编自唐斯斯等《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形势与政策建议》)


【注】①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材料三:

机制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可持续推进,必须要加快推进重要机制建设,以机制建设保障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智慧城市服务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构建项目建设运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信誉好、技术强、服务优的服务商承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和运营,促进服务商优胜劣汰。构建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竞争机制,创新政务数据开发利用机制,鼓励采取竞标授权运营等模式,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

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安全保障能够让城市运行更显智慧。完善网络平台应用安全保障机制,构建物理、网络、平台、应用、人员等全方位、全链条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技术安全、设施安全和管理安全。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企业数据流通、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制度机制建设,让数据在制度和监管的双轨道上有序流动。建立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服务商能力评估,确保智慧城市大系统、大平台不因为供应商变化导致运维和升级受阻。

(摘编自陆峰《构建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行机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城市成为目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作用正在显现,人们对它充满了期待。
B.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也应该做大而全。
C.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D.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联通不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部门和城市数据的融合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单纯的城市信息化转化为城市的不断智慧化,这表明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B.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多方共建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在其中发挥其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C.摒弃“技术驱动论”,走“管理+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就可以走得更稳、更好、更长远。
D.完善网络平台应用和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供应链保障机制,能够让城市运行更显智慧。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短板与不足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新型智慧城市共建生态尚未形成。B.城市数据的融合和治理联动不足。
C.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D.国家以及省级层面缺少实践经验。
4.请简要说明上述三则材料各自表述的侧重点。
5.综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从国家层面应采取的策略。
2021-08-25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发展难题。2000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中,将“全世界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的人口数减半”作为千年发展目标的第一项。减贫与消除贫困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热议话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薄弱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造成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的基本格局。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广义的、救济式扶贫到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式扶贫再到当前的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世界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选自《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6期《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进路与世界启示》)

材料二:

(新华社图表,北京,201996日新华社记者周大庆编制)

材料三:

20201214日,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他强调,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论坛与会人士深化减贫经验交流,广泛凝聚共识,提振减贫信心,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消除贫困,过上衣食无忱、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幸福好日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看中国,1123日,贵州省宣布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省内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标志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

世界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事业步入“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引领下,在无数扶贫干部、基层力量的矢志奋斗下,我国用一组组充满奋斗热情的数据标注出中国减贫的高度和力度。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贫困堡垒被逐个攻破,贫困人口逐年递减,脱贫根基持续得到巩固,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令世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看到了希望,提振了信心,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不仅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更是有力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从积极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等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到加强与非洲经济、教育、基建等多领域合作,把更多的“中国经验”分享给需要发展的国家;再到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在做好国内减贫事业的同时,心系贫困人口生存现状,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减贫脱贫、促进其经济和社会发展。

(选自金羊网评《中国的减贫,世界的“加油站”》)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实践依次经历了开发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精准扶贫等不同的历史阶段。
B.中国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宣言》中将“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数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成为世界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
C.中国之所以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广,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基础薄弱。
D.改革开放40多年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截止到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低至1.7%。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难题,发达国家则不然。
B.2011年我国减贫脱贫工作已卓有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低至一亿以下。
C.中国在2020年现行标准下已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事业步入“快车道”,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贫困人口逐年递减,贫困发生率低至0.6%。
3.我国下列措施,不能直接促进世界减贫事业发展的一项是(     
A.积极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等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B.加强与非洲经济、教育、基建等多领域合作,把更多的“中国经验”分享给需要发展的国家。
C.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D.控制国内房价,让人民住有所居;抑制医疗收费,让人民病有所医。
2021-07-27更新 | 3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B.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2021-10-12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