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3006942
阅读原文,完成以下试题。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3)惠等哭,归营。(               )
(4)空以身草野。(               )
2.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因我降,与君兄弟B.汝人臣子,不顾恩义
C.降虏于蛮夷D.何以汝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雪,武卧啮雪B.羝乃得归子
C.发行吟泽畔D.汉节牧羊
4.句子翻译: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两篇文章来加以赏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矣。然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②媾:讲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若阴合A而阳绝B于齐C使D人随张仪E苟与吾地F绝齐G未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文中指坚决,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意思不同。
B.之,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法相同。
C.善,文中指正确,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
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
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
C.赵王派虞卿前往游说齐王,虞卿却趁机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说,世传《虞氏春秋》。
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丧失给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
2024-06-12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属”是多音多义字。文中“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中的“属”是 的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是 的意思,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是 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要高一等。
B.贾,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后泛指商人。文中“贾竖”是对商人的蔑称。
C.崩,古代称帝王或皇后死亡为“崩”,称诸侯死曰“薨”,称士死曰“卒”。
D.谥,古代帝王、官员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文成”属于褒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心念故国,重义轻财。他的祖父、父亲在韩国为官,韩国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家中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希望为韩国报仇。
B.张良判断准确,善出良策。他建议汉王派郦食其用财宝诱反秦将,又阻止汉王与秦叛将联合攻打咸阳,转为袭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化解难题。汉四年秋,汉王被楚追到阳夏,困守固陵,诸侯原已约好前来但没到,他献计为汉王解决了这个难题。
D.张良不为利惑,处事明智。汉王封赏功臣,让张良在齐选三万户为封地,但是他委婉拒绝,只选择留县为封地,被封留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2021-05-27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进A退之B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齐常民FGH所以论贤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华夏民族的始祖,与燧人氏、神农氏并称“三皇”。
B.易,形容举止轻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不相同。
C.“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与“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用法相同。
D.负,凭借,倚仗,与成语“不负众望”中的“负”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准备推行胡服骑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但是受到赵文和公子成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顺应中原地区的习俗。
B.赵武灵王认为法制、诏令要顺应时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国家礼制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使国家获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
C.赵武灵王担心公子成不穿胡服会引起国人议论,亲自前往劝说,告诉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须从赵国的贵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够做出榜样。
D.赵国三面都有强敌,推行胡服骑射既有利于加强国境四周的守备,也有机会报中山国入侵之仇,这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5.赵武灵王说服赵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骑射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024-03-28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