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 高二 期中 2021-05-20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名著阅读、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 填充
(1)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2)摐金伐鼓下榆关,_________。(高适《藏歌行并序》)
(3)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陆游《书愤》)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6)《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___,_________
(7)《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
2021-05-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2020-09-01更新 | 794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①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②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既不相信,也不愤怒,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③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
④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谁?

王家范

①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失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这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

③他在突出改革的紧迫感时,疾呼“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唤醒那些还在沉睡中的同僚。但当具体磋商实施方案时,他便显得比较稳重,强调“(新法)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

④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比较注意这个问题,例如“免役法”(或称“雇役法”)的推行就非常慎重。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在这里,经济的客观法则是至高无上的。

⑤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仍不可逆转的正是“免役法”。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宁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因而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的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

⑥“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但是深究起来,问题就很多。

⑦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虽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这也就是“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他的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思想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新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⑧王安石具有进步倾向的经济见解绝大多数都产生在四十一岁之前。他四十余年生活在基层,历任地方官员廿余载,深知国情,久谙民俗。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

⑨地位的变化,从政方向的变化,使王安石当政主持改革大局后,实施方针与他原有的经济思想发生极大的偏差。这自然也有怪不得他的地方。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他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前者必须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两次罢相)。

⑩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

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感叹:“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看来这时,他是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

(有删改)

4.第①段画线的词语“皮相之见”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提出“新法的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设想是否符合实际”的观点,并在后文中用“免役法”和“青苗法”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两个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A.“免役法”得以成功推行,是因为讨论制订历时三年,非常慎重。
B.王安石本人自始至终都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
C.王安石与神宗之间有过很多意见分歧,但他们最终都能达成一致。
D.“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因为它违背经济原理,不利社会进步。
7.对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否定了对王安石的责难,将主要矛盾放在了神宗的身上。
B.这句话引发思考,让人们明白神宗的主观立场对王安石的影响。
C.这句话肯定了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还是正确开明、能符合实际的。
D.这句话暗示了王安石实施方针上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
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1-05-1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