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三 期中 2023-03-01 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五个句中词语使用不当的共有(     

今天,①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首先,②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③向亲自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④对此,我们感恩戴德。今后,我们将诚信守法经营,⑤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A.两处B.三处C.四处D.五处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真题 名校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____,____, ____ ,____ ,____ , ____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和“生产一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D.④⑤⑥③②①
2019-01-30更新 | 582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小明经过刻苦努力,获得古诗文知识竞赛大奖,你对他表示祝贺,以下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4.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①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②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既不相信,也不愤怒,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③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
④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通信的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给老师写信说:“敬颂教安。”
B.作家给编辑写信说:“顺颂编祺。”
C.孩子给父母写信说:“见面如晤。”
D.老张给同事写信说:“顺颂时绥。”
2023-02-2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6. 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浮游于水面的小鱼,会弄出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水纹,____,____,____,____。


①触岸而消散至无形     ②扩展再扩展     ③水纹由小而大     ④成圆形
A.④③②①B.④②③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23-02-2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7. 按要求填空。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两种动物难以逾越表现蜀道之难。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8.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019-01-30更新 | 1944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作者

格非

①我们确切地知道,莎士比亚是《哈姆雷特》的作者,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从现代版权法所规定的文本所有权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这似乎毫无问题。按照一般看法,作者对于他所写出的作品具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负有完全的责任,并享有种种特权。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文本意义的起源和终结。然而,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前,冠以自己的名字,其合法性到底是什么?

②假如说鲁迅完全抄袭了一篇前人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当然会受到质疑。因此,某个人声称自己是一部作品的作者似乎必须有一个重要的保证,那就是作品的原创性,或者说独创性。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得上独创或原创?或者说独创指的是修辞方法、情节、结构,还是语式和语态?它最终的底线又是什么呢?

③我们不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博尔赫斯当年写过一篇题为《两个做梦人的故事》的短篇小说。令人吃惊的是,作者完全抄录了《一干零一夜》中的某个故事,未作重大改动和扩展,只是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处注上“采自《一千零一夜》第351夜”一行文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博尔赫斯违反了文学写作独创性的原则了呢?当然也许会有人辩护说,博尔赫斯尽管照录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细节,甚至文字,但作品传达出来的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迥然不同,因此《两个做梦人的故事》依然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独创。但问题似乎仍然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文本而已,我们又何从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呢?即便我们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和传记资料知道作者的所谓意图,我们又怎么能保证作者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呢?比如作者会不会说谎?

④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作者问题历来十分复杂。按照今天的一般观点,我们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其重要依据仅仅是胡应麟《庄岳委谈》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文字。如果按照现代版权观念来看,施耐庵也只能是作者之一。另外,我们知道,金圣叹曾对传说是施耐庵、罗贯中所作的《水浒传》再次进行了重要的删改;一方面,他将原书一百二十回删至七十回;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序言、读法和评点文字,对全书的人物、情节、写作方法和读者的阅读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他甚至还伪托施耐庵之名,为贯华堂所藏的古本《水浒传》杜撰了序言。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呢?

⑤福柯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学中常见的作者主导观念与版权法以及文本所有权意识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是作者》一文中,福柯对作者概念进行了重要的甄别。他指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作者观念,作者观念并非永恒不变。所谓的作者实际上是被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构建起来的,作者的形象和意义也必然随着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异。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认为作者的形象也离不开读者的“虚构”和“想象”,在当今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读者之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作为故事意义提供者的作者,一方面固然源于他们对财产所有权的根深蒂固的信仰,同时他们也相信,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源泉、权威和中心,这包含在“作者写作(解释,提供),我们阅读(接受)”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中。另外,读者需要一个权威的统一作者也源于他们内心的恐惧,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一个文本的意义实际上是无限延展的,没有属于什么中心地位的固定意义等着我们去接受或消费,而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恐惧。福柯也曾经指出,作者是一个由于我们害怕意义增生而构想出来的意识形态想象,因为建立作者的权威性,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对意义的管理系统。“我们希望文本有一个统一的作者,因为统一的作者会以文本存在具体意义的观念来取悦我们。”

⑥作者问题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区域,任何简单性的处理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作用。对于某一个单独的文本而言,作者没有、也不会死亡。他也从来没有消失过。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事实上“他”一直在那儿,不管这个作者有无名姓,是一个还是无数个,当我们在面对一幅作品时,这个文本背后的作者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作者的幽灵时隐时现,不管文本采取何种叙事手段。

11.第①段加点词“合法性”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下对“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是文本意义的提供者。
B.“作者”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C.“作者”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
D.“作者”是读者内心塑造出来的一个权威。
13.第③段中,作者反驳了别人对博尔赫斯的辩护,与这个反驳逻辑一致的是(     
A.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B.迟到的正义就不是正义吗?
C.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D.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乎?
1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由于“述史”和“演义”的传统,导致了中国古典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者。
B.《窦娥冤》沿用“东海孝妇”故事,所以关汉卿也是这一故事的作者。
C.作品公开以后,作者本人就丧失了对文本的解释权。
D.金圣叹也是《水浒传》的作者。
15.第⑥段中“作者问题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区域”,不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作者”虽然在文本的背后,但一直在试图影响我们。
B.“作者”的观念是动态的,随时间、文化传统、话语形态的变化而变异。
C.“作者”的形象离不开读者的“虚构”和“想象”。
D.“作者”是一个由于读者害怕而构想出来的对意义的管理系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姐姐

张平

快过春节了,爸爸连着嘱咐了我两次,给乡下的姐姐写封信,一定要姐姐一家来城里过年。

这些年来,爸爸只要一提起远方的姐姐,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无限的慈爱和眷念。老实说,我们姊妹几个,谁也不认为这是爸爸的偏心。

八一年爸爸被委任为学院的副院长时,终于给姐姐,一个在千里之外乡村生活,承担整个农村大家庭主妇和四个孩子的母亲的姐姐,申请了一个工作名额。欣喜万分的他,连夜给姐姐打了个长途电话,要求姐姐尽快把户口从农村迁回城市。

在电话那一头的姐姐,却哽咽道:“爸爸,女儿已经不是以往的女儿了。女儿的命运也不是只系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了。爸爸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对得起女儿。那么女儿呢,女儿也应该对得起儿女,对得起这个家庭。爸爸,人是有感情的……”

姐姐终于没有回来。

去年春节时,爸爸说啥也要让姐姐来一趟,还让我专门回去接姐姐。

来到山村,才发现姐姐的确不是当初的姐姐了。近四十岁的她,虽然神采奕奕,眼睛明亮,但脸上早已布满了细密的皱纹,背也有些佝偻了。

由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没来得及和姐姐多说,我就躺下睡着了。一觉醒来,四周黑黝黝、静悄悄的,只有隔间房里还亮着灯,有人在说话,那是姐姐的声音。

“老三,看着你这一向的劲头,就知道你心里做事了。我还想着你不会那么好意思,谁知道你真能干出来!过去给你娶媳妇花了不到一千块,如今老七花了小两千。你觉得吃亏了不是?不愿在一块儿了,想分家,就提出来!用不着这么遮遮掩掩的。房子家具都现成,由你挑,由你拣。我说一个不字,就算我这嫂子不是人!……”

黑暗中,我吃惊地瞪着眼。怎么也没想到姐姐说话会这么泼辣,这么强硬,这么一点儿不讲方式!好像这不是她的小叔子,而是她的小儿子。

老三走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静静的院子里,只有姐姐那刺啦刺啦的纳鞋底声,一下比一下发狠,响了好久好久。

农村人的婚事大都在春节办,姐姐也正忙着筹备小叔子老七的婚事。还有一件比这更急迫、更要紧的事情:姐姐要在老七娶亲前,把家分了!

瞅着眼前忙忙乱乱的情景,我既生姐姐的气,又替她焦虑。为什么不早把这个家分开!到现在了,看你又怎么分!就连四邻八舍的,也都替姐姐暗里捏着一把汗。

然而姐姐看上去好像一点儿不慌不乱。沉着脸,由着人们怎么说。

望着姐姐严肃的脸色,全家人谁也没过问什么。——直到了腊月二十二,事情才开始张罗起来。

这正是公公去世十周年的日子!

姐姐和几个妯娌,做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摆上了素席!姐姐把未过门的老七媳妇也请了来。

祭奠完毕,姐姐把全家召在一起。我暗里数了数,大小二十五口;还不算不在家的老二!

姐姐搬出一张桌子。从屋里抱出几大本厚厚的账簿,连同一个黑亮黑亮的木盒,全都摆在了桌子上。

姐姐态度自然,表情严肃,决无矫揉做作之感。口气好似拉家常,却分外感人!

“说啥呢,大家都知道,咱们要分家了。就是爹娘在世,迟早也是要分的。爹娘是在最苦的日子里不在了的,所以就应该常常记挂着他们。你们知道,爹娘为了几个儿子,没享过一天福,活活受了一辈子苦。娘犯病的时候,疼得把头在炕头上直撞,也舍不得喝一口药……”

眼泪从姐姐的眼里不住地流下来,屋子里一片唏嘘。小孩们也跟着呜呜直哭。

“嫂子,说这些干啥!”老三眼睛红红地嚷了一句。

“那就不说了。不说了,可我们总得记着。要不是政策好,咱这一家子怎么能有今天这气势!要不是大伙儿在苦水里泡过,知道兄弟情分的金贵,咱们家怎么能这样热热火火地一直过到今天!”

“有人说,今儿可不比过去了。没有钱的时候是亲兄弟,有了钱那可就是大仇人?!我说这是屁话!为了几个钱,连亲骨肉也不认了,这号人,连畜牲也不如!人要有良心,活着,哪能光顾自个!”

满屋里静悄悄的。弟兄几个默默地低着头,似乎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前几天,我到大队跑了跑。大队的砖瓦厂要包出去,只怕没人干。我说,交给我家,我们包!大队长说,你们不是就要分家了?我说,家分了,人可没分!兄弟还是兄弟,放在一块儿还是一家人!”

一家子人,这会儿都睁圆了眼,眼巴巴地盯着姐姐。连我也听呆了,想不到姐姐想得这么长远,这么圆满!

“咱们的家分定了。这是几年来的账单,收入支出,我核对了好几遍。余下的钱和存折都在这个黑盒子里。大家好好算算,再好好想想。仔细考虑上两天咱们再分家……”

姐姐说完了的时候,一家人都还呆呆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分家的时候,我一个人回城了。听人说,姐姐的家分得利索极了。老七成亲的那天,弟兄几个比以往更热火、更亲乎!

姐姐终于来信了。

姐姐说她今年一定来。还要带孩子来,姐夫也来。

姐姐说了,她从城里到乡下,已经二十多年了。这回她要好好看看,好好玩玩,再好好给姐夫看看病。舒舒服服地在这儿过个春节!

姐姐的语气,竟像个小孩一样!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材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叙写姐姐一家人生活中的变化,折射出特定时代里的社会变革,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B.小说中父亲多次邀请姐姐回家来过年,既有对她独力支撑乡村大家庭的心疼和眷念,也有对她远嫁异地的愧疚和自责。
C.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事写人,在亲切真实的口吻中展现姐姐的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凸显她坎坷不幸的命运。
D.听到姐姐批评人不能“光顾自个”后,“弟兄几个默默地低着头”,从中可见姐姐的这番话给他们心里带来不小的震撼。
17.小说塑造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8.小说首尾都写了与“姐姐”有关的信件,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良玉

①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②良玉为人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③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④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恩,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⑤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⑥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眷,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砬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⑦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1)为人胆智(       )   (2)急公赴义有足(       )
20.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赋四诗其功(       )
A.识别   B.发挥   C.旌旗   D.表彰
(2)捷春使营垒(       )
A.压制   B.按照   C.巡视   D.制止
21.第⑥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22.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23.对于秦良玉的建议,为何第④段“逊之深然之”,而第⑤段捷春“谢其计不用”?
24.下文材料与上文《明史》的选材内容及写法有何不同?请推断其原因。

二月二十辛未,罗汝才掠信阳,寻陷光州。……石柱女帅秦良玉发兵援夔州,万元吉与之合。按天启元年,敌攻沈阳,诸将吴文杰、周敦吉等救之,石柱司秦邦屏先率兵渡河,诸营继进,邦屏战死。

三月,四川蔺贼奢崇明倡乱,遂据重庆府,已而复陷遵义,一方震惊。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

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二》)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2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平淡潇散B.清新流畅C.质朴沉郁D.婉约凄切
27.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8. 写作。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历史实践中,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6
名篇名句默写
1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2,3,4,5,6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作家作品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得体  谦敬误用选择题
20.85简明、连贯选择题
30.65得体  特定场合用语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
40.65连贯  衔接与排序  语句复位选择题
50.65得体  日常交际用语选择题
60.65衔接与排序选择题
二、名篇名句默写
70.85名句名篇默写混合默写
三、现代文阅读
8-100.4学术论文  费孝通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
11-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16-18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四、文言文阅读
19-240.4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五、古代诗歌阅读
25-270.4羁旅思乡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炼字、诗眼  语言风格
六、作文
28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