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期中 2022-06-04 2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名著阅读、阅读与鉴赏、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2)____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3)《侍坐》篇中最能体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5-31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名校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通信的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给老师写信说:“敬颂教安。”B.作家给编辑写信说:“顺颂编褀。”
C.孩子给父母写信说:“见面如晤。”D.老张给同事写信说:“顺颂时绥。”
(2)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浮游于水面的小鱼,会弄出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水纹,                                       
①触岸而消散至无形②扩展再扩展③水纹由小而大④成圆形
A.④③②①B.④②③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22-05-3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3. 与“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一判词主人公情况不符的一项是(     
A.甄士隐的女儿,名唤“英莲”。
B.元宵节因家人霍启大意而丢失。
C.被拐子先后卖给冯渊与薛蟠。
D.进入贾府,成为薛宝钗的丫鬟。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4. 目录上下句相对,须用骈偶的文字,于是有了“对比”与“相因”的写法,如“割腥啖膻”与“白雪红梅”为对比,以“假凤虚凰”明“真情痴理”是相因,下列回目中属于“相因”的写法是(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B.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C.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D.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乙:《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5.以上两首诗出自“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章,其中“秋爽斋”是          (人名)在大观园中的住处(     
A.探春B.李纨C.惜春D.王熙凤
6.对以上两首诗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胭脂”句与杜甫诗中“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样,通过语序变化增强诗意。
B.“玉无痕”写出白海棠的花怯弱含露的姿态。
C.“半卷”句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染出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D.“月窟”句想象奇特又暗含怨苦之意。
7.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根据李纨评价,“含蓄浑厚”的是(     
A.甲诗B.乙诗
2022-06-04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8.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019-01-30更新 | 1944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