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130234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儒家有诸多对于君子人格的论说,这些论说树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构成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随同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在后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并转化为普遍的文化实践,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先秦儒家典籍成为经典之后,历代学人不仅反复习诵,而且不断进行注疏阐释,在泱泱典籍中,形成了经学。先秦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也就不断被传承和弘扬。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所以经学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而对于先秦儒家关于君子论说的解释和阐发也绵延不绝。它们既是君子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让一代代学人承接了君子文化的血脉,进而转化为君子文化的实践。

君子文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士大夫层面。士大夫是读书之人,他们所读之书当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士大夫也往往是执政或参与执政之人,自唐代以后,他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更要熟悉儒家经典。因此,君子文化对他们有着更深入的浸润,也更容易转化为实践行为。

君子文化的实践突出体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在明代后期,阉党专权,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士大夫横遭打击,左光斗就是其中一位。面对朝廷小人当道,他说:君子之别于小人者,清与浊而已矣。君子之不能容小人,犹小人之不能容君子也,其清浊异,则其好恶不得不异也。(《左忠毅公集》卷二《科臣挟逞私心倒翻国是疏》)他坚守君子操守,与杨涟等人弹劾阉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完成了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

先秦形成的君子理想人格,不仅被后世诸多的士大夫所仰慕、所实践,而且由他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而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

文学作品是传播和弘扬君子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少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对君子的赞赏,塑造君子形象。诗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有句: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既是对韦黄裳君子风范的赞美,也表达了受屈不改心方为君子的看法。杜甫《天末怀李白》中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诗句,既表达了对李白的牵挂之情,同时也将李白视为君子。

历代士大夫文人对君子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在记载古徽州宗族的《休宁名族志》中,我们就看到诸多山村乡民有古君子之风:任梦桂性沉默好读书,入太学,不乐仕进,尝筑别业于松萝之阿,隐居其中,农樵自给,足迹鲜入城市,有古君子风;陈世淳承家诗礼,好学不倦,有古君子风。《新安名族志》中记载,一个叫韩钦的过早去世,其妻子金氏守节,抚三孤子成立,家业过前,乡人咸称女中君子。 这些小民君子的事迹,说明君子文化已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选自2017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说,树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构成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并被后世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B.由于在泱泱典籍中形成的经学,后来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C.君子文化的实践之所以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士大夫层面,是因为士大夫只想用君子文化来参与执政而获取权利。
D.君子文化只靠文学作品传播和弘扬;不少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对君子的赞赏,塑造君子形象,如诗人李白和杜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君子人格的理想从形成、传承、发扬到实践的具体过程,并详细地阐释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肯定了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B.文章首段在内容上概述君子文化的来源、传承和发扬,以及文化实践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肯定其积极作用;在结构上总领全文。
C.文章第二段先解说了经学的形成过程,然后围绕经学与先秦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之关系,阐述了君子文化的内容与实践之来源。
D.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比如用左光斗的操守来证明君子文化实践的特殊历史性,引李、杜诗句印证君子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对士大夫有着更深入的浸润,因为士大夫所读之书肯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而唐以后,为了通过科举考试,他们更要熟悉儒家经典。
B.左光斗只是为了要完成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才与杨涟等人跟阉党魏忠贤进行殊死的斗争,却遭遇朝廷小人的处处打击和诬陷,最终下狱冤死。
C.君子理想人格不仅体现在诸多士大夫层面,而且由他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而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
D.诸多山村乡民有“古君子之风”,如《休宁名族志》中记载任梦桂读书隐居、陈世淳好学不倦,《新安名族志》中韩钦妻子抚养孤子等事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持续增大,网对网的交流模式逐渐成为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被称为无接触时代,该情况预计将延续到新冠疫情结束之后,成为新技术系统性创新的突破口。20211028日,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 更名为Meta,这意味着其将在今后发展中转向以元宇宙(Metaverse)生态为主的发展领域。以此为分界点,元宇宙概念正式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与元宇宙相关的虚拟货币、社交模式、沙盒游戏等探索形式纷纷涌现,其中既有对元宇宙技术、理念的合理期待与切实实践,也有对元宇宙非理性炒作的资本跟风与概念误用。因此,站在元宇宙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对其本质概念、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进行框限、厘清显得尤为重要。

元宇宙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技术发展的长期驱动之下有机生成的,从欧美洞穴探险的游戏史前史,到计算机技术及其图形化应用的深入发展,元宇宙在理念构想与技术储备层面已具备现实基础。对元宇宙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元宇宙等同于虚拟现实,事实上虚拟现实只是体验元宇宙的一种方式。

1992年,元宇宙概念在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首次被提出,书中描绘了人类通过数字替身在虚拟世界中生活的图景,这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被称为元宇宙。从词源角度看,意为更高、超越,据此,元宇宙可以被理解为由计算机生成的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宇宙空间,其发展的目标在于创造出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新世界。

元宇宙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以来,在世界各地已取得诸多新进展、新实践,出台了新政策,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元宇宙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正在逐渐廓清未来方向,发展逻辑也将在实践中逐渐明朗。目前的相关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业已产出的成果也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想与虚拟现实的阶段。然而在目前的实践领域,元宇宙+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方向,大量公司企业涌入元宇宙领域。元宇宙概念在这一过程不但没有逐步厘清,反而在不同主体的自我表达中走向更加模糊的概念状态。这一隐忧体现的是新兴概念或领域出现之后,概念炒作的显性风险。具体而言,在元宇宙发展初期就预想未来发展的最优解,这一趋势的落点可能并不在于元宇宙发展本身,更多地在于追求资本市场与流量市场的曝光率。对这一现实情况,大量专家与媒体也开始进行反思追问,试图让元宇宙的发展回归有序的正轨。

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是理性声音的外化,但同样存在对元宇宙发展全盘否定的声音,这与元宇宙概念炒作一样,都属于不明概念本质的自说自话。元宇宙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技术性概念,涉及一整套产业链发展,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碰撞既有可能促进产业发展,但也有可能阻碍新兴产业的布局。此外,对新兴领域,社会舆论本身也存在分化与排斥。因此,面对元宇宙的发展,学界与业界应当时刻保持理性状态,避免概念炒作的不利局面,同时也要避免对新兴领域的直接拒斥,保障技术发展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可能性推动。

(摘编自黄楚新、陈智睿《元宇宙探源与寻径: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中国传媒科技》2022115日)

1.下列关于“元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的概念产生于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因Facebook更名而受到广泛关注。
B.元宇宙不等同于虚拟现实及其衍生技术,就如同互联网不能等同于应用程序。
C.元宇宙是为了使人们能在虚拟世界中生活而存在的、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
D.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和元宇宙概念炒作,都是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偏见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及元宇宙发展现状,旨在明确本文出发点,突出研究意义。
B.文章以小说《雪崩》内容为例,直观地解释了元宇宙,为后面的概念阐释作准备。
C.文章用概念炒作和全盘否定两种极端情况,来说明元宇宙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
D.文章从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三方面,分析了元宇宙的内涵与未来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已经到来的“无接触时代”,元宇宙成为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B.元宇宙产生的背后,既有技术长期发展的历史基础,也有技术演进的未来前景。
C.用计算机生成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全新世界,是促进元宇宙发展的主要途径。
D.对元宇宙风险隐忧的反思不是对其本身的“唱衰”,而是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2022-05-19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好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要的,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阅读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就用了大量精确朴素的词语:深冬、阴晦、冷风、呜呜的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鲁迅的这段描写,使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眇、瞪、眺、瞥、盯、睹、瞭、瞋、睇、觑等,且不同词皆有微妙的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元素,进而形成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其创作者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的现象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事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元素,进而形成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证明。
D.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鲜明的自我风格。
C.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可能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只要把故事编好,再加上语言上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2020-03-17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背后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品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品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方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议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方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好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流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巧;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觉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受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为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含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方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地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葱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以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跟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普罗大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后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不过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崇尚自然、游离社会,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中国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不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使命,都体现着他们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有低矮化的倾向,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或有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学说的解析,阐述了中国文化中对人生美学意义的观照态度。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严谨。
C.文章引用罗素语,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洁净精神。
D.文章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论证方法灵巧,修辞手法多变,语言鲜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艺术人生”观念,很多艺术种类达到了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B.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在艺术上,孔子追求精巧,庄子追求情理。
D.深受普罗大众喜欢的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低矮化倾向。
2022-12-10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