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303014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膑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B.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C.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D.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世尊称兵圣或孙子。本文中称孙膑为“孙子”,是出于对孙膑的尊敬。
B.黥,古代用作刑罚,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后来也施于士兵,以防其逃跑。
C.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先秦时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本文中即属此种用法。
D.《史记》,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其中列传记载诸侯贵族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才能出众,但也因此受到迫害。他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庞涓嫉贤妒能,假借罪名砍掉孙膑的双足,并施以黥刑。
B.孙膑有胆识、有智谋。成功游说齐国使臣带其离魏奔齐;并得到田忌的赏识,献计使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后被田忌推荐给齐王。
C.孙膑虑事全面,善于分析形势。魏国攻打赵国,田忌受命将兵,听从孙膑建议,围魏救赵,并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
D.孙膑用兵作战,因势利导。他利用庞涓自大骄傲、魏兵胆小怯懦的心理,依靠有利地形,在马陵一战击溃魏军,迫使庞涓自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称。
C.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按照等级高低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C.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且兰国的国王。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成为其属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2023-01-06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原至[A]于江滨[B]被发[C]行吟[D]泽畔[E]颜色[F]憔悴[G]形容[H]枯槁。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乱,娴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024-04-14更新 | 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母以有己。

孔于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
B.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
C.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
D.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他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是“五经”之一。
B.“去鲁”的“去”意思是“离开”,与《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的“去”不同。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D.寡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景公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都做得不错,后升任司空。但他离开鲁国周游,遇到了很多困难。
B.鲁君接受南宫敬叔的建议,与孔子同乘一辆车,带着马匹和童仆去周王室请教礼仪,顺便拜会了老子。
C.齐侯害怕鲁国任用孔子危及齐国,便邀鲁定公在夹谷会盟,孔子认为外交需要军事做后盾,做好了准备。
D.在孔子强势的外交努力下,齐景公受到触动,知道在道义上输给鲁国,主动归还了以前侵夺的汶阳等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5.在齐鲁会盟后,齐国“归田谢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2022-11-20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