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2 题号:130621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节选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简要分析材料一引用霍耐特话的作用。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琵琶演奏,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的生动描写。查《全唐诗》,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据各种文献综合,当时琵琶乐曲数以百计,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琵琶是唐人的一大创造。此论谬矣。琵琶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历来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是“琵琶出于弦毁”。“弦毁”是秦汉时期的中原乐器,类似直颈琵琶。东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琵琶”:“琵琶”两字都采用“哭”作边旁,从六书来说,这是一个形声字,“哭”表明其形是一种乐器,其声为“比”“巴”。而“巴”之声,又是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的一段话而来的,刘熙说,“批把”,这是在马上弹拔的乐器,其技法,往前一弹叫“批”,回手一拨叫“把”,所以这件乐器名“批把”,这是从演奏特点给乐器取名的。“批把”谐音“琵琶”,于是“琵琶”便成为这种弹拨乐的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据说,古代的波斯国,有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琴,它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我国弹拔乐器的始祖。持有此说的根据是《隋书·音乐志》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最直观的证明是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反映了从魏晋北凉直到隋唐宋元长达10个朝代的艺术文化历史,壁画中琵琶的图像就出现了689次,其中既有外域的曲项琵琶,也有奏汉本土的直项琵琶,更有中外两种形制样式结合在一起的琵琶。

其实以上“两说”都是对的,但它们指的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琵琶。“外来说”所指的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形似曲颈琵琶,国人称它为“乌德琴”,它确实是外来的;“本土说”所指的是秦汉时期就有的叫“弦毁”的乐器,形似直颈琵琶,后来它吸收了外来琵琶的形制,直颈变成了曲颈,即我国唐宋琵琶的样式。以上“两说”,使我们看到了人类乐器的嬗变与衍化。

如果把秦汉的“弦毁”作为最早的琵琶,为什么直到唐朝,琵琶艺术才大放异彩呢?从艺术规律来看,先秦时代的敲击乐和吹管乐,从节奏与旋律两个方面,奠定了古乐的基础。进入隋唐,由于革新琵琶的出现和使用,弹拨乐器的威力猛增,魅力大显,音乐色彩多了华美的铺饰和富丽的映衬,完全改变了沉稳持重、从容不迫的礼乐文化的格局,使器乐艺术翻出一个新境界,于是琵琶雄踞器乐合奏的霸主地位。从社会文化来看,随着物质富裕,生活安定,胡气氤氲,多元文化汇聚,整个社会奢侈享乐之风滋长蔓延,且不说宫廷乐工艺伎队伍的庞大,民间也以“家有伎乐”为荣,社会歌舞器乐之发展可谓空前。这时,社会审美取向也悄悄发生变化,除了有盛世之音,还流行悲情艺术。人们常用琵琶演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的隐衷。琵琶艺术几成唐代官民乐思表达与情感表现的双重文化需要,于是琵琶文化从达官贵人之家走向民间。

秦汉琵琶唐盛行的音乐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海纳百川的精神。当年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繁荣了唐代的音乐歌舞,出现了唐宋琵琶;而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国艺术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朱宏波《秦汉琵琶唐盛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吟咏琵琶的诗作极多,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这都反映了琵琶在唐朝的盛行状况。
B.“本土说”认为,琵琶出于秦汉时期的乐器“弦毁”,文章对此给予了肯定。
C.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使革新琵琶崭露头角,从而奠定了琵琶的霸主之位。
D.在唐代,大放异彩的琵琶艺术既可以表达盛世之音,亦可以表达个人之悲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立论,再呈现有关琵琶来历的“两说”。
B.文章引用《隋书·音乐志》之语,旨在证明敦煌壁画中的曲项琵琶为外域乐器。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从而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D.文章尾段由音乐历史转而写一带一路中中国艺术的影响,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弦毁”在借鉴外来琵琶形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唐宋琵琶,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B.由白居易的诗句“五陵年少争缠头”可知,当时走向民间的琵琶文化深受平民喜爱。
C.盛唐富裕安定、多元包容、歌舞升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器乐文化的繁荣。
D.《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亦可以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论据。
2022-12-27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要回归“二王”,绘画要直溯宋元。在艺术领域,人们探究“古法”,追寻“古意”,一种崇古乃至“复古”的风气出现已久。与此同时,不同的声音,对“古”的质疑和抨击也变得更加尖锐起来。在这样一个众流交汇、视角多元、话语权争夺激烈的当口,围绕“古”的讨论,成了一个前沿的话题,如何理解、对待“古”,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

那么,“古”究竟是什么?

“古”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古”不是“昔”,不是“旧”。凡是“旧”的东西都一律曾经“新”过,但它是速朽的,被淘汰的。现代风格的家私可能很快过时,然而,我们看看明式家具,那些充满灵性的剪影,那种简约静穆之美,至今仍不断地给全世界的设计师们带来创作的灵感。“古”也不是某些具体的形式。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篇》中有句话说得挺好:“文艺复兴绘画的种种造型散韵似乎早已预告了现代意大利皮鞋与男装,俊秀雅逸……”皮鞋跟绘画看上去毫不相干,但“你会发现,由文艺复兴大美学滋养陶冶的民族,于造型之美何其干练而精明”。

实际上,对于“古”的种种误解,都是将“古”作了实体化的理解。犹如刻舟求剑,企图到前人遗迹和故纸堆中搜罗印证,把“古”当成既定、僵化、封闭的东西,进而要么一味摹古,泥古不化;要么竭力谤古,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古”。

有人考证出,东晋人写字的姿势是席地而坐、执卷而书,为了书写流利,必须用手指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所谓的“古法”就是转笔的技巧和方法。问题是,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桌子椅子,怎么办?还要不要这个“古法”?后人应该怎样学习王羲之?是仅仅模仿他的用笔结体,还是学习他的境界识度、传承态度和创新精神?

“古不乖时”“与古为新”。“古”和“新”并非对立,真正的“古”总是常变常新的,真正的“新”总是暗合于古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重要革新运动,都以“复古”为号召。“复古”之“复”,不是“重复”,走回头路,而应理解为“回复”,从偏途回到正道上来。韩愈发起唐代古文运动,他的名言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他的“复古”并没有袭取前人语调,而是“唯陈言之务去”,恢复古代散文清新简练之传统,一扫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之时弊。值得注意的,还有苏轼评价韩愈的两句话——“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有衰靡,有偏溺,而后有复古。提倡复古,开一代风气的赵孟頫,主张“画贵有古意”,其实主要是纠正南宋以来柔媚纤巧和刚猛率易两种不良倾向,进而强调“中和之美”。在其启发引领下,元代山水画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峰。

入古出新,借古开今,乃是一种因果关系。按照“现代化”学的新观点,“现代”与“传统”不能截然分立,“现代”只能从“传统”中逐渐生出。德国文化哲学家蓝德曼说:“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充分进入传统,重新认识传统,把握传统的内在精神,当下的“复古”潮流若能以此为取向,则前景或许未可限量。

(摘编自何光锐《“古”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古”尖锐的质疑和抨击与人们在书法、绘画上探寻“古法”“古意”同时产生。
B.明式家具的那种灵性、简约静穆的美感,至今仍然能给设计师们带来创作的灵感。
C.理解“古”时,不能把它看作是既定、僵化、封闭的,更不能一味摹古或竭力谤古。
D.“现代化”学的新观点对“现代”“传统”的解说体现了“古”“今”的因果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破后立,对肤浅的、片面的观点进行批驳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B.第三段采用举例、假设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古”不是时间概念的“昔”或“旧”。
C.第五段举了东晋人写字姿势的例子,意在指出“复古”应结合实际,抛弃“古法”。
D.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述应如何理解、对待“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将“古”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或者将其理解为某些具体的形式,这都源于对“古”作了实体化的理解。
B.韩愈、赵孟頫等文艺革新运动的倡导者都以“复古”为号召,人古出新,纠正了当时创作上的不良倾向并开创新风尚。
C.从文中所举实例可以看出,因为有衰靡或偏溺,才有倡导“复古”的主张。当下出现的“复古”风气也源于这一规律。
D.面对当下的“复古”潮流,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作者们应正确理解“古”,只有真正把握“古”,才能有真正的“新”。
2023-04-20更新 | 1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Oswald Spengler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只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浮士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创造。
B.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感情。
C.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为同性原则更为重要。
D.阿波罗式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更重要的是接受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来区别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
B.在作者看来,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观点清晰明了。
C.作者将“恋爱”与“友谊”进行对比,认为“友谊”的结果会使社会关系不稳定。
D.作者从“男女有别”和“男女授受不亲”两个层次论述男女间的关系,表达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均可看出我们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达到充分了解很困难,且男女的共同生活越向深处发展,相异程度愈深。
C.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阿波罗文化是不接受的,因为男人做了女人该做的事,破坏了稳定的社会关系。
D.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2021-05-06更新 | 3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