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130808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域扩展与所研究问题的多样化,逐渐出现了许多无法用经典定量分析方法计算的“模糊量”。比如,对某个领域的家庭经济能力的评价,往往可以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等;对人的身体素质评价,身高往往分为高、中、矮,等等。这些便是量的模糊性,即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是指边界不清晰、外延不明确的概念。模糊集合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模糊概念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某些元素是否属于模糊集合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既不能认为这些元素完全属于这个集合,也不能认为完全不属于这个集合,而是往往处于一种亦此亦彼、模棱两可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普遍现象,主要指客观事物差异中的中介过渡的“不分明性”,或者说是研究对象的类属边界或性态的不确定性。虽然模糊事物没有绝对界限,但还是有相对的标准与合理性的。同时,模糊性中又允许主观性的存在,因为对模糊事物各人心目中的界限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承认一定的主观性是模糊性的一个特点。此外,人们心目中的界限又形成一定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因而其又是客观的。模糊性正是对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反映。

为解决模糊概念与经典定量处理方法之间的矛盾,便出现了使精确概念模糊化的模糊思维方法。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思维方法的诞生。

隶属程度思想是模糊思维的基本思想。例如,我们描述“年轻人”这一模糊概念的隶属程度,在面对人在多大年龄算年轻人的问题时,可以给出一个模糊范围。这样,100个人或许可以给出100个年龄范围的模糊集合。比如,有的人认为18岁到45岁是年轻人,有的人则认为20岁到48岁是年轻人,等等。假设有一位年龄40岁的人:在这可能的100个年龄范围内,有的包含40岁,有的不包含40岁,这种状态描述为“中介状态”。如果有80个范围都包含40岁,那么这位40岁的人是“年轻人”的隶属程度就可以理解为80%或0.8.

多值逻辑思维是模糊思维的基本思维方式。由于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多值逻辑思维,即把过去的{0,1}二值逻辑推广到[0,1]闭区间上任意取值的多值逻辑。

可以说,模糊性是精确性的推广和延伸,而精确性则是模糊性的极端。所以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事物的模糊性时,切不可忽视事物的精确性。正确理解和处理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对这些模糊概念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所谓经典思维的方法去处理和研究,将会得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结论,更不会促使模糊控制机器人、模糊控制汽车、地铁等产品的出现。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要弄清楚哪些是精确现象,哪些是模糊现象,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再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目前,模糊思维方法已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比如,模糊思维方法在土壤评价、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等。此外,在工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政策评价等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模糊控制的无人驾驶模型,成功地把模糊逻辑应用于航天飞机的对接和姿态控制及星际跟踪系统等许多尖端技术领域。将模糊思维方法应用于控制领域,可以更真切地模拟人脑思维和判断,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选择和控制,从而推动智能化新技术发展。

(摘编自李群《重视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

材料二:

什么是模糊思维?模糊思维是人们对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的思维,是意识的非确定性和若明若暗的投影。作家决不用严格量化的语言和完整的三段式来表达意境,塑造人物。这就是说,人们认识活动的有效性、多样性、深刻性,并非单纯来自明晰、精确的认识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相反,各种模糊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在人们的交往活动和知识交流中,有时更具有广泛、完美和高效的特征。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最初的构思常常是模糊朦胧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后记中说:“我的一些作品,是在一种意会的但说不出的朦朦胧胧的意识中产生的……”当代很多小说的主题就较为模糊,很难用几句话把主题说清。如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等。文学创作中,模糊性的表现手法,都产生了相当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和某些精确描绘相结合,将使形象更为丰满动人。

总之,模糊思维不但作为模糊数学的集成名称存在,也是作为非自然科学的基本单位显现着。

(摘编自董小玉《文学创作中的模糊思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思维方法,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扩展与所研究问题多样化大背景下人类认知模式的一次发展。
B.模糊性是精确性的推广和延伸,所以在实践生活中,在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多采取多值逻辑思维。
C.模糊思维方法已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则相对滞后。
D.作家进行创作时通常广泛使用模糊的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决不用精确的描绘来表达意境,塑造人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性是客观事物所呈现的普遍现象,模糊事物没有绝对界限,可是并非所有事物都具有模糊性。
B.模糊概念与经典定量处理方法之间是有矛盾的,所以处理模糊问题时,应尽量避免精确定量的干扰。
C.模糊性中允许主观性的存在,材料一中论述“年轻人”隶属程度时所涉及的“中介状态”就是明证。
D.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区分精确现象和模糊现象,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中涉及不少的模糊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涉及模糊思维的一项是( )
A.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光速是指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模糊思维方法”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并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西方悲剧、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中国文学观念及现代文学观念。当我们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去审视和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与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其内在却是持续推进且有迹可循的。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且阶段与路向,一表一里,互为促进。

作为文学观念研究课题,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即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和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

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源于传统戏曲,又区别于西方悲剧观念。
B.尼采的悲剧观念是悲观与乐观的结合,因而是最好的悲剧。
C.汪曾祺作品所体现的末世痛苦正是其复杂悲剧体验的表现。
D.悲剧作品中执着的精神必不可少,它比悲剧意识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内里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其人性魅力将会减弱。
C.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更易萌发深切的悲剧意识。
D.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传达了历史动荡中的悲叹与无奈。
3.下列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心思敏锐,富于诗意与灵性,最终香消玉殒。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的现实,全力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
D.《雷雨》中鲁侍萍虽历经艰难,饱受痛苦,但勇敢自尊,直斥周朴园的虚伪,坚毅绝决。
4.请根据材料阐释“悲剧精神”的内涵。
2023-06-03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虚静,最早是由先秦的哲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讲哲学思维,也连带涉及艺术思维。人怎样把握最高的本体,怎样掌握宇宙人生的规律,怎样领悟道?靠的是“心”,靠的是“思”。而为了有效地思、高效地思,进入深沉的哲学的和审美的思维,前提是要求“虚”和“壹”,也就是专一。《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致虚”和“守静”要做到极致,那就是做到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能够打扰思维者的心灵。

虚静说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在进入文艺创作过程之时,要抛开俗世利害得失的欲念,抛开物欲、功利的计较,这是虚静说的重点、核心。六朝著名画家宗炳,同时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澄怀”就是涤除杂念,使心怀归于澄洁,“味象”是进入艺术想象。

审美超功利,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康德认为,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了哪怕是很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审美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精神的享受。王国维吸收了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无利害说”,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虚静说,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更肯定西方形式主义观点,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所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域”。这就从美学理论上,探讨了虚静对文艺创作何以必不可少。

关于审美的超功利性,有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庄子把超功利绝对化,虽然是愤世嫉俗之言,无论如何,理论上是偏激而不准确的。欧洲唯美主义者更是把审美超功利推向极端,近代以来,这类极端的言论,只有在被看做是对于资本主义玷污文学艺术的抗议的意义上,才可以说是积极的。中国历代多数的诗论家,则是把超功利的虚静说与忧国忧民的发愤说结合起来,文艺家不谋一己之私利,而以天下兴亡为己责;即使是社会的、群体的功利,也不是计一时一事之得失,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胸怀,就比较容易进入审美观照。

社会性的功利,往往有较强的时间性、地域性,随着时移事异,昔日或异域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功利观,到今天可能落后了,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了。我们不能要求屈原、杜甫、陆游具有今天的先进功利观,但他们的体现各自功利观的作品却依然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其功利观,而是把自己的愤怒、哀怨审美化,而审美心理有较强的稳定性,有较强的人类共通性。拿杜甫与元结以及白居易比较,他们都倡导并实践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元结的十二首“系乐府”和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远不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诗作。杜甫不是把诗歌当做“裨补时阙”的政见的表述,而是在对社会苦难的描述中表达自己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高度审美化了的。他在《四松》诗里说,“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进入创作过程,他就保持虚静的心态。

(摘编自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美学的虚静理论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中国文化有一种柔静精神,强调中道原则,强调过犹不及,重视内敛,反对外露,不走极端,内心有激情,外表则冲和淡雅,神情骀荡,犹如包含着无数个暗流的平静水面。中国人崇尚宁静典雅的美,最忌霸气。西方莎士比亚式的言辞夸张和浮士德式的痛苦追求与这种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散发出缕缕芳香,笼罩着宁静氛围。外在的伸展让位于内在的体验,动态的追求源于静态的修炼,中国美学虚静说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当今学界有这样的观点,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认知”,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所谓“体知”,即强调内在的心灵体验,由外在的获取转为内在的证验,如庄子所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西方哲学侧重于以知识、逻辑去把握世界,而中国哲学重视以生命的角度看待世界,将其归之于生命的体验。

儒家的内圣外王的道路、道禅哲学归之心悟的把握途径,就是一种重视体验的哲学。以心灵去体悟世界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道家谈心灵驰骛,儒家谈内在省悟,玄学谈心归万有,禅宗谈体验,理学谈心性,都强调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在美学上更是如此。中国美学谈澄怀味象,谈妙悟自然,谈心通万物,都是显例。既然这种认识的施动者是心灵,它的认识过程是关闭外在感知的内在证验,这种证验唯有保持一定的心境才能进行,这心境应是闲和严整,用思专一,而不应是躁竞纷扰。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静说的第一层意思是,思维者为了有效且高效地思,从而进入哲学和审美的深沉思维,需要一种排除一切干扰的专一状态。
B.王国维的审美观融合了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其中既有与宗炳的“澄怀味象”观相似的看法,又有对西方形式主义观点的肯定。
C.庄子把超功利绝对化,欧洲唯美主义者更是把审美超功利推向极端,他们这些主张的积极意义直到近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D.中西方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二者各有侧重,庄子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吸收了康德等人的“审美无利害说”,提出一切美术品皆“不可利用”,可见德国古典美学理论对王国维影响更大。
B.范仲淹有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胸怀,就比较容易进入审美观照,也必然会达到绝对的审美超功利的虚静境界。
C.如果屈原、杜甫、陆游没有把自己的愤怒、哀怨审美化,而是简单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其功利观,那么这些作品就丧失了价值。
D.中国哲学长期以来重视以生命的角度看待世界,强调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这应当是中国美学虚静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中最符合虚静说第二层意思的一项是(     
A.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
B.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D.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当前,一些网络写手一味追求作品的商业价值,满足于肤浅的外在感知。请结合材料给这些写手提出建议。
2022-07-12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他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他人合作,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1.下列对昆曲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原名叫“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B.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属南戏系统,它们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C.它是改进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
D.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中国戏曲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下列有关昆曲特色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造后的昆山腔结构谨严,把传奇文学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同时借助配乐与舞台设置,才形成了真正的戏曲。
B.昆曲集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的最高成就于一体,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C.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人们用加水能磨出滑润米粉的“水磨”过程来形容昆山腔的改造过程。
D.昆山腔是在融合了方言和民间清曲、小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士大夫创作出来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历经元明清三朝不断地发展完善,成为明清时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B.使昆山腔变为真正的戏曲,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文人顾坚,另一个是著名的戏曲作家梁辰鱼。
C.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于是改革后的昆山腔兼有北曲之长,不再是清唱曲了。
D.昆剧之所以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主要是获益于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
2016-11-18更新 | 1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