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31149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审美范式受历史积淀、群体共识的影响,表现为统一而普遍的尺度或标准,清雅、文雅、典雅就是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共性范式。

清雅是清新秀雅、端庄敦厚之意,其重点在于。清是明朗、清洁之意;可以引申为人的品德情操清明、正直、纯洁、清廉。就民间手工艺而言,清雅的手工艺作品与创作者的品性、感悟、修养、审美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清雅的手工艺作品并非由创作者自身独立完成,需要同时代文人雅士、艺术名人的共同参与。如宋代磁州窑的陶瓷装饰,就呈现出清雅的艺术特征,这跟当时黄庭坚、范宽、蔡襄等艺术名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其中建阳窑窑址出土过一件陶牌,上面便印有黄庭坚的书法。民间手工艺是与人直接接触的物品,能触及人的心灵与精神,清雅的意蕴在无形中自然流露。

文雅审美内涵的另一个方面,既具有人生美学的内涵,也有文艺创作方面的规范性内涵。从人生美学来讲,它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应文雅,在个人风范与艺术情怀方面则应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有谦谦君子之风。在手工艺品的创作中,文雅与温雅、和雅、醇雅的内涵是相通的,要求手工艺作品文质兼善、文质兼仁、文质兼顾、文质兼美,在作品的审美意旨与审美风貌的营构与熔铸上,应追求文道合一、形神兼备。文雅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综合体,要求创作者兼具合内外,同天地,泛爱众生,德配宇宙的品格追求,以高尚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于真实无妄、光明朗洁中体证生命的奥秘,使精神高雅明洁,而使人生雅化、美化。

典雅是指文艺作品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其内涵是要求艺术作品具有温柔敦厚、会通真淳、雅而不腐的文艺创作标准。温柔敦厚出自《礼记》,是儒家文人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规范,其中温指温润,柔指柔和,敦指敦实,厚指厚重;强调艺术创作、与人交往时要保持温雅的态度,言语委婉含蓄,展现出中和之美。典雅的第二个审美内涵是会通真淳会通汇通,表现为融会贯通真淳真情,意为真实的感情。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手工艺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具备熔式经诰”“方轨儒门的能力,又需要会通变化,曲而真,提倡师法自然真善美统一于进行艺术创作。雅而不腐典雅的第三个审美内涵,是腐朽、庸俗之意,雅而不腐是进行艺术创作时,要高雅而绝俗,在传承中革新,有独创精神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典雅作为化审美范式的内涵之一,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求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创新的题材、独创的主题、含蓄的情感、新颖的细节,既熔铸经典,又要洞晓情变,从而达到通变”“会通的创作涵养。

(摘编自张宗登《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雅、文雅、典雅是由历史积淀决定形成的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统一标准。
B.由清雅的手工艺作品可推测参与创作者的品性、审美等主观品质和学识、地位等客观因素。
C.要创作出“文雅”的艺术作品,深刻把握文艺创作方面的规范性内涵比理解人生美学内涵更重要。
D.艺术作品符合温柔敦厚、会通真淳、雅而不腐的创作标准,才能高雅不浅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再进行具体论证,是总分结构;论述“典雅”时采用总分总结构。
B.文章论述清雅、文雅、典雅时都先阐释内涵,再对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以“陶牌”上印有黄庭坚的书法为例,论证清雅的手工艺作品由艺术名人等参与形成。
D.文章在论证“典雅"的审美范式时既着眼于继承,又提倡创新,显示了其思辨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民间手工艺直接与人接触,所以能触及人的心灵与精神,流露清雅意蕴于无形。
B.创作者如不能使人生雅化美化,就无法创作出充满真善美的“文雅”的艺术作品。
C.《礼记》的“温柔敦厚”是儒家文人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规范,也适用于艺术创作。
D.文艺创作者、手工艺人在创作艺术时“融会贯通”,且注入真情实感,符合“典雅”的审美内涵。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②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③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

④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自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诫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

⑤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民法典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因而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B.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民法典中多条规定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扬。
C.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法典分编专门对某些群体权益保护中有明确的条款规定。
D.儒家强调“信”,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基础;民法典规定,民事活动主体都要遵循诚信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段末有总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围绕我国民法典,多角度论证了民法典对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等的重要作用。
C.第③段引用《中庸》《论语》文句和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阐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的理念融入了民法典条文中。
D.第⑤段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传承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     
A.云南怒江州某法院公开审理七年级学生辍学案。全州53户家长或监护人因没有履行法定责任被责令送孩子回校接受义务教育。
B.伍某3岁丧母,父亲去外省当上门女婿,伍某随奶奶长大,40多年后,父亲突然回来,身体病弱,生活困难,伍某可以不供给生活费及医疗费。
C.张某把仿制玉镯按正品价卖给李某,后来李某发现了;虽双方在交易时己签定了买卖合同,但李某不能自认眼拙,自担损失。
D.浙江郑某在明知是危险废物且没有处置资质的情况下,私自收集、贮存、处置废旧铅酸蓄电池达5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022-11-11更新 | 2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知多偏好,人莫圆该”。那么,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学识、视野,抑或眼光、方法……?窃以为,最关键的还是事实感——艺术经验里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体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存于审美主体上,而是存在于过去与现在的沟通,以及“不断更新的被经验的实在性”上。由此可见,事实感是一种无形的“软能力”,是一种看起来极为普通而又十分难得的批评才能。但它无疑是批评的生命线,关系到批评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②缺乏事实感,批评就会“东面而视,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托·斯·艾略特曾郑重地指出:“批评家必须具有非常高度发达的事实感。这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或常见的才能。它也不是一种容易赢得大众称赞的才能。事实感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起来的东西。它的完美发展或许意味着文明的最高点。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事实领域需要去掌握,而我们已掌握最外面的事实领域、知识领域,以及我们所能控制的最外面的领域,将被更外面的领域用令人陶醉的幻想包围起来。”批评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理论和技巧,更倚重于文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价值尺度和事实理性。这种事实感的形成,漫长而艰难。它面对人类的文学传统和价值经验,立足于现实生活,在批评主体的审美经验、批评实践与自我反省的砥砺中不断调整磨合,最终形成稳健得当的差别意识和价值等级。

③批评的事实感置身于人类的文学传统和价值经验之中,并在与现代审美经验的双向互动中“守故鼎新”,判断批评对象把握现实的宽广程度、深入本质的深刻程度,阐明它说出的能力以及“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进而重塑传统。在只能“看到脚画”的当下,我们更有必要在向传统与经典的返归中寻找经验支持和价值支援,从而获得抓住要害、指明关键的批评能力。这种“返归”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中持久而过硬的东西,什么是可以“确信”的;一部作品有什么样的意义,应该摆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④有事实感的批评,在向文学传统的不断返归中,探索传统发展的逻辑与批评对象深隐的秘密;通过考察文本的整体性,以特殊的方式突出那些被忽略的、然而却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肯定那些逸出传统的戛戛独行的“创造”。以事实感为支撑的可靠价值区域,同批评者的感觉、经验、才识熔铸为敏锐的感受力、可靠的判断力和对真理性内涵的固执追求——不被理论据囿,不被现实限制,不被现象迷惑,不被派别蒙蔽,能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剖析与清明的阐述,透视批评对象的真实意图:能够克服暂时性和相对性,同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构成的意义世界建立联系,确定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所属艺术门类的发展要求,并探寻新的端倪和趋向。

⑤文学批评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联系并获得意义的真理性活动,事实感像航标一样起着决定性作用。事实感是一切批评活动可靠、有效的充要条件,是杰出批评家无不具备的突出才能。也是文学批评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唯一通途。

1.第①自然段引用伽达默尔的话,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一步阐述“真理性”所在:过去与现在的“实在性”的沟通。
B.使下文事实感所关系到的批评可信度和有效性结论更有说服力。
C.为了证明前文提到“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事实感”的观点。
D.含蓄表明了艺术的真理性往往不存在于审美主体和文学作品上。
2.赏析第③段中“看到脚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将a、b、c、d四个句子按照适当的顺序放入第②段方框处,正确的是( )
a、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眼光深邃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但这些并非充要条件,不能保证形成恰切得当的判断
c、批评活动的可靠与有效,除了基于这些要素形成的审美经验之外,决定性的因素是建立在事实感之上的判断力
d、批评是知识与思想、美感与经验、事实与判断力融合成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结构和能力
A.abcd
B.acbd
C.dabc
D.dacb
4.对第④段中加点词“固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词贬用,意在褒扬真正的批评者对真理性内涵的执着追求。
B.侧面表现了作品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方式是隐蔽、不易觉察的。
C.表现批评者去伪存真、突破创新呈现真理性内涵的难度之大。
D.表明真理性内潘的获得需要洞察剖析力、阐述力、建构力等。
5.根据第③段论述推断:如果缺乏“返归”,今天对陶潜《饮酒》的文学批评会是怎样的?
6.纵观全文,分条概括“事实感”对于文学批评的价值。
2019-02-14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夏商周时期,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②其实,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术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学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夏商周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

④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对文章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有渊源,诸子百家的主张可能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属儒家子学。
D.相对于诸子百家,儒学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既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重视思想的创新与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和“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辨析,为下文对儒学的论述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地倾向于诸子出于王官或不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在第③段以儒学为例,证明了诸子百家之学的完整性取决于其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其他诸子之学真正结合的程度。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二者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诸子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诸子出于王官”说,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致力于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2020-10-23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