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33092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善于总结党自身的历史经验,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以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和学习活动就开始了。延安时期形成学习党史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党史活动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学习党史活动有了权威教材《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保障,党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了党史文献的搜集整理;高校学生学习党史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的学习研究形成新的高潮,学习党史与党史学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党史进入新境界。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结合中国梦的研究和宣传,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成为热潮。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党的历史和理论等重大问题成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党校及各级党组织干部培训都把学习党的历史作为重要内容。

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党的历史,进一步明确了党为实现远大理想和伟大使命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增强了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优良传统和作风,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在学习党史的基础上,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顺利召开党的七大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很多宝贵思想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们党在不断学习党的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领导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党能够经历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学习党史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研究党史,才能准确把握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有效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我们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学习党史良性互动中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保障学习,要求党员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党史是经常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是各种培训和集中学习的重要内容。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仪式,是唤醒历史记忆的生动载体,更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利用党的历史上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习教育,对于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41年纪念建党20周年起,每十年都举行较大规模的周年庆祝活动,回顾党的辉煌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纪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光辉历程,展望光明前景,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王炳林《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党史学习,可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因而形成优良传统和作风。
B.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学习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就兴起了学习党的历史的热潮。
C.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有一系列制度体系做保障,因而带有一定强制性。
D.要把握人类社会分化规律及社会治理规律,就要学习中外不同时期、类别的历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鉴古知今,体现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思考。
B.文章第四段用举例论证,强调学习党史是统一认识、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C.文章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采用对照式结构。
D.文章围绕党史学习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要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念活动可唤醒历史记忆,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行纪念活动,以推动党史学习。
B.学习党史要学习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包括现当代先进思想和理论。
C.纵观我国党史学习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深广的过程。
D.党领导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都是党史学习内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常州词人张惠言曾指出,词是有比兴寄托的,“意内而言外”。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

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可王国维自己的词里却也有许多比兴寄托。他还在《人间词话》中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词)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为第三种境界。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

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对词这种形式,不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为什么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别人的词作的时候,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他们附加这些内容的时候使用的阐述方式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但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来衡量了。

张惠言讲温庭筠的小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他说这首词有《离骚》“初服”之意。《离骚》中确有“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而张惠言从字面相近而产生了寄托的联想。其实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这首小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爱美好修,要使自己的容貌和衣饰都是最美好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不是只以字面的相似而加以比兴的解说,他是从感发出发的,并且不拘执地指为作者的用心。即如他在讲了上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后,就又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王国维非常开明的地方。

所以若将张惠言和王国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者可以有比兴的作法,而读者读词和说词,也可以有读者自己的感发和联想,而且读者的感发和联想,又可以分为比的阐述和兴的阐述两种不同的方式。

(选自《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解释。
C.词作者可有“比兴”的作法,作品常见“比兴”的特质,而读者读词说词,也可以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D.“比”是与“兴”反向的思维,相对“兴”而言比较理性,作者心中先有情意,然后寻找物象传达此情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文章列举王国维“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的例子,证明王国维自己的词里也有比兴寄托。
C.王国维解读古人词句,从感发出发而不以字面相似来加以比兴的解说,而且他能开明地认为,原作者未必有此寓意。
D.王国维和张惠言对诗词的不同解读方法,代表了两种读者的感发联想,对应了“比”和“兴”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C.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3-10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有关数字技术的理论、方法,将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视听化呈现。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已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两大维度推进。

研究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等。作家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家的人地关系、人社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作家与地理的关系。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出生地、仕宦地、寓居地、终老地等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的生活、性格、情感、心态和创作,作家亲历的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读者不可能一一亲身前往进行实地体验感受,而研究者则借助不同形态的地图来呈现。人社关系是指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诸如地缘关系、亲缘关系、文学交往等,都可以用社会网络图来呈现。运用数据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呈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呈现人力难以发现的一人与多人的关系、潜在的间接关系等,从而在立体的社会网络中认识作家所受的来自不同社会关系的影响。

作品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品现场、地理情感、作品场景等。对于作品中的场景,简单的可以用视频和图画来呈现,复杂的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呈现。利用多维度的现场实景照片和考古成果、博物图片、历史地图等,重建作品中的场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身历其境的审美体验。在仿真场景中,读者可以化身古代的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以强烈的代入感体验历史场景,以互动的方式与古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还可以用动态的地图和社网图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其动态进程。

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是将文学定性研究的结论、观点和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用图形、图像的方式予以直观呈现。比如,有人将唐代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地图、热力图等示意图,这是学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既有学术含量,也有技术含量,更有美术含量,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可视化是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推手,文学研究可视化不仅使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也会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可视化追求全景性,展示关联性。全景性要求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观照。而历来的文学研究是选择性的,只重视经典作家和经典名著,大量作家作品被遗落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由经典形成的文学史无法反映文学史的全貌。所以,正如莫莱蒂所说,文学史是文学的屠宰场,因为经典的选择致使大量书籍永远消失。而文学可视化研究可以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展现大作家、小作家的同场竞技和互动过程,呈现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这将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广度。

(摘编自王兆鹏《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一种视听化呈现,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是其呈现形式。
B.文学研究可视化可用社会网络图呈现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
C.结论、观点要定性,数据、统计结果要定量,这是文学研究成果可视化必由之路。
D.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也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于不同形态的地图,研究者可呈现出作家生活和创作中出现的特定的地理空间。
B.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复杂场景,作品中场景会更为逼真,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读者置身仿真场景中,可通过与作品人物互动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动态进程。
D.文学研究可视化能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决定不同文学现象间具有关联。
2023-01-04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难问题方面,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绌。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⑤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

⑥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B.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
C.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
D.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第②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现象。
C.文章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
D.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
B.在我国传统文化遭遇危机之际,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拒绝对立面文化传统,化解文化危机。
C.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困难。
2021-06-29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