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33644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的困惑

吴冠中

苦哇!打入死牢的女囚苏三被提审出场,虽戴着枷锁,却是一个楚楚动人的美貌女子,大红上衣,素白裙子,黑发垂挂,头上更扎有一条鲜明绿带与红衣相衬托。那监犯老头崇公道,一身灰调,满脸皱纹,白须白眉。两个角色,搭配成极完整、丰富而又简洁的造型效果。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熔于一炉。

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去看戏,为的是享受,享受视、听的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话剧或电影侧重于揭示惊心动魄或血淋淋的人间悲欢,传统戏曲可说是追求唯美的结晶。由于道具之简陋,戏曲的情节展现便全部依凭演员自身的表演,一条马鞭引来千军万马,一把折扇传递喜怒哀乐,这不是生活的符号化,而是从具象进入抽象领域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唯有发展,才能发扬,这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的共同问题,也是大难题。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是最为明显的失败的探索——堆砌那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没了演员的全部表现效果。须知,现代道具容易破坏传统戏曲的形和色,而传统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杂质。周信芳《追韩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跷起一条腿,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今背景画成凌乱的山野,或开满了红花之类的蹩脚景致,令观众看不见那一条千钧之重的表情之腿。这种环境的加工,说明了对戏曲艺术的一窍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张要创新的,但必须深入理解了旧才能创新。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未必不能改,但首先必须掌握背景与剧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单靠有限的优秀传统保留剧目演出,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要创造新剧本。由于戏曲的特色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创作新剧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单从戏曲中表达内心活动的方式看,如以摇甩胡须的舞蹈动作表达烦躁或激愤,生活的具象已被提炼进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样式。因为在抽象的大范畴里,戏剧、音乐、绘画、舞蹈彼此更易于接近、协调。我之所以提出抽象一词,因这在造型艺术中,早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戏曲创新应重视造型艺术的融通,虽然直至今日仍有人对抽象持批判态度。

李长之教授在谈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界定时说,短篇小说是写性格均已确定的人物在某一段时间发生了事变,尽管篇幅写得很长,仍属短篇;而长篇小说则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即便篇幅短,仍属长篇。这样,就不存在中篇小说的位置了。这使我联想到,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宜于改编成戏剧。戏曲宜于表现一段精彩的折子戏,而不善描写、叙述从头至尾的漫长的人生过程。戏曲宜在折子戏方面下功夫,剪取生活之一枝,巧妙塑造,赋予华彩,充分发挥其美感之魅力。戏曲与话剧及电影遭遇,只能以其独有的形象与唱腔等方面的美感获胜。一位延安成长的著名老木刻家看了起解,说苏三那副银亮的鱼形枷锁美极了,他都想戴一戴呢!

(选自《上海戏剧》1997年第3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传统戏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设计上追求唯美,在戏剧门类中独树一帜。
B.故事内容上首先看其是否有助人伦的教化功能。
C.故事情节的展现完全依靠演员自身的精彩表演。
D.舞台表演往往经过提炼、升华,从具象进入抽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苏三起解》,是为了引出戏曲助人伦、成教化、重美感的特征。
B.文章基于传统戏曲的“抽象”特征,提出戏曲创新应重视造型艺术融通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并列展开,最后类比论述。
D.文章强调戏曲创作必须理解了旧再创新,强调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具有思辨性。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比较注重视听的感官之美,现代话剧和电影比较注重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
B.作者用《追韩信》中表情之腿千钧之重的例子,说明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不容修改。
C.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在抽象层面较为接近,这为它们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D.李长之对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界定,启发了作者关于短篇小说更宜于改编成戏剧的观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形成后,往往具有强大的刺激、带动作用,推动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观察---研究实现新的提升,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质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概念。共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从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向世界贡献了相应的国际公共知识产品。

当代中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共建一带一路是这一实践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共建国家共同发展的实践探索,促进了对国际经济、国际关系、国际发展等理论的创新。在国际经济理论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立包容共享的国际经济新体系,推动实现共建国家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对传统中心—外围格局的创新和超越;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中国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遵循平等,追求互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充分尊重各国差异,共同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这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超越;在国际发展理论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作为建设重点,推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注重为全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公共产品,探索国际发展合作的新模式,丰富了国际发展理论。立足长时段、大规模、跨领域的国际合作实践,共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梳理总结实践中的创新经验,努力把经验提升为理论,展现蕴含其中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了贡献。

共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所蕴含的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生态观等重要理念,正在成为全球普遍认可的公共知识产品。

(翟昆《共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材料二

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一道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拓展全球治理新实践,为人类走出全球治理困境开辟新路径,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并坚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作出中国贡献。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即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好向善发展。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焦互联互通建设,不断提升与共建国家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拓展经贸投资合作,持续深化人文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共建国家构建起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为打通全球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需求,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制度路径。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在推动国内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和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努力提高自身制度性话语权。共建一带一路”10年间,正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10年中国不仅逐步实现与国际规则的对标,而且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与更多国家一起构建和完善区域性和全球性多边规则和规制,共同推进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倡导并发起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推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秩序不断受到冲击,全球治理的整体性趋向分裂和分散,地区或区域治理的价值更加凸显。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共建一带一路是务实的经济合作平台,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10年来,有关各方聚焦经济合作,以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优势互补为契机,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并保持区域性全面开放,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欢迎有意愿的国家都参与进来,打造了全球性地区治理新典范。

发展问题是全球治理中的基础性问题。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发展议程中居于核心位置。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发展治理举措明显有失公正和平等,全球发展治理失衡。共建一带一路”10年间,中国坚持发展优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特别强调发展合作的原则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普惠包容,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致力于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主张让发展中国家共享有益发展经验,注重从共建国家实际国情和发展水平出发选择和执行合作项目,积极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打造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耿协峰《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思路,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全球治理新实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向世界贡献的国际公共知识产品——共建“一带一路”理论与研究,从学术研究方面促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B.中国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充分尊重差异,共同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C.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平台,打破传统,摒弃零和游戏,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蕴含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
D.中国提供的“一带一路”方案,聚焦互联互通,打通了全球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好向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先指出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形成后的重要研究价值及影响,而后用类比推理法引出文章论题
B.材料二第二段先指出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中国应对方案,接着阐释具体做法和原则,最后点明其意义。
C.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组织的成立,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多边规则和制度制定的体现。
D.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为全球参与共建的国家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23年1月11日,由中国援助非盟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B.2023年8月7日,首部由中国和巴基斯坦合拍的故事片《巴铁女孩》在伊斯兰堡上映。
C.2023年8月18日,由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如期开通运营。
D.2023年底,中国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进行援助,提供了100万美元救济金。
4.简要概括“一带一路”是如何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思路的。
2024-03-24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兰是历史上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孔雀河东南,是出阳关、入西域的门户,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鄯善当汉道要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扦泥城,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附近。汉昭帝时,中郎傅介子曾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对汉朝的态度反复无常,应该诛灭。霍光说: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楼兰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非打通楼兰不可。

曾经繁盛的楼兰国在公元3-4世纪后悄然消失。到了唐朝,楼兰已湮没数百年,但在边塞战争、丝路的再次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唐人唤醒了古老的记忆,通过诗歌使楼兰复活并注入新的内涵。

对唐人而言,楼兰是汉代故地,也是眼前的客观存在,所以在诗中不时加以实写: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陈子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实写之外,唐人常以楼兰指代边塞和战争前线: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虞世南《饮马长城窟行》)在楼兰,即在前线,王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一句的遣词方式显然受到了此诗影响。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胡笳声声,引发了前线征战将士的无限悲情。唐人又以楼兰将指征讨敌人的骁勇之将: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二首》其一)书庄《捣练篇》则以楼兰指代远方,全诗婉转动人,抒发了欲寄寒衣的思妇深长的感情: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楼兰欲寄,欲寄楼兰。楼兰所处自然环境恶劣,周围被沙漠包固,干旱缺水,常有飓风,距离内地遥远,不要说古代的交通条件,就是今天探访也非常困难。

更多的时候,唐人以楼兰指代敌人、敌方,是征战讨伐的对象,以斩楼兰”“刺楼兰”“破楼兰等表达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理想。被匈奴役使的楼兰屡次劫掠汉使,阻碍西行。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傅介子计杀楼兰王之后,楼兰内附汉朝,改名鄯善,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打通,唐人的有关书写正是借此而来,同仇敌忾,剑指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人的楼兰记忆是伴着唐王朝的强大而鲜明起来的: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骨都,匈奴有左右骨都侯。首复传,指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传其首级至长安一事。唐人崇拜英雄,歌颂战功,渴望能像汉王朝一样开疆拓土,清扫边塞,成就彪炳千秋的伟业,所以就有了斩楼兰”“刺楼兰的书写。值一提的是,在众口一词中,玄宗朝宰相张九龄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送赵都护赴安西》)文武兼具、坚实宽柔,边境自会平安,又哪用刺杀楼兰王呢?

无论何种原因,楼兰的湮没都是一首凄婉的历史悲歌。幸运的是,唐人通过深长的记忆和持续的书写,将古老的楼兰复活并转化为内蕴丰富的地理符号、文化符号,其中寄寓了边防安全、国家强大的渴望,也引发读者关于历史、民族、异城、远方以及理想、功名的无穷想象和思考。

(摘编自《唐诗中的楼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楼兰地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是其能够在唐代边塞战争、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被唤醒的前提。
B.在唐诗中,诗人曾用楼兰寓意前线征战将士的无限悲情,如“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就表达了这种情感。
C.楼兰自然环境恶劣、远离内地的特征,激起唐人的征服欲,所以在唐诗中常作为敌人、敌方等征讨对象的指代。
D.傅介子勇谋兼备,刺杀楼兰王成功,后率领大军消灭楼兰,汉朝才能打通西行之路,这为后世唐诗书写提供了历史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入《汉书》记载及人物对话,论证了楼兰在汉朝是交通要道、战略要地的观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选用大量实例来论证楼兰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
C.“斩楼兰”的唐诗书写,与张九龄“何用刺楼兰”的别样发声,从正反对比的角度,论证唐王朝的日益强大。
D.文章既呈现了唐诗中“楼兰”的丰富内涵,又分析了不同内涵所产生的一些原因,论证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楼兰”相似,“月亮”“鸿雁”“长亭”等其他诗歌意象亦会因其本身特征、社会历史等原因在诗歌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B.王昌龄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指征讨对象;而虞世南诗“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中的“楼兰将”指征讨敌人的骁勇之将。
C.从有关楼兰的诗词中,不难看出唐人的英雄崇拜、唐朝的盛世气象,但也能看出在开疆拓土、强大国力的背后蕴藏的无限悲情。
D.如果读者想要读懂唐人的精神内核,获得关于历史、民族、功名等想象与思考,就必须回到唐诗中去探寻楼兰这一文化符号的丰富内蕴。
2021-06-25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域,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儒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测为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践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视。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传统没有内涵上的互动和实质交流。
B.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C.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D.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C.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B.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C.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解。
D.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2021-02-22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