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33790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无论是活跃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还是积极投身以艺战“疫”的前线,都充分展现了心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自觉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潜心耕耘,塑造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形象。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文艺工作者作为特殊的高光职业,社会知名度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特别是一些青年影视演员虽然“粉丝”众多、“流量”巨大,但人的知名度不等同于作品的知名度,假如没有立得住的作品也是站不住脚的。留名青史的文艺大家无一例外都为观众奉献出了经典的艺术形象,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近来,《山海情》《大江大河2》《觉醒年代》《你好,李焕英》等影视作品热播热映,涌现出一批优秀年轻文艺工作者,他们用心体验生活、做足角色功课,让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格魅力的人物群像活起来,也让阜身通过艺术形象长到了观众的心里。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唯有用专注的态度下苦功夫、练真功夫,才有望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也唯有真正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方能展现出文艺家的思想深度、审美魅力、人格境界,在文艺发展史上留存美好永恒的艺术形象。

崇德尚艺,磨砺有品格、有修养的人格形象。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艺是给人以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人格人品的自我宣示和精神境界的外化表现。作家柳青曾说过,“作家在创造人物以前,早已开始.创造自己的形象了。”文艺家从艺为人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文艺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决定着文艺作品的思想厚度、精神高度和审美深度。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立志做“大艺术家”,锤炼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生活形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艺工作是作用于人心、影响着社会的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更需要坚持“文以载道”的价值理念,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更好发挥文艺塑造心灵、成风化人的作用,在记录国家发展、反映时代变迁、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上勇于担当。

(摘编自文新达《以作品塑造人心   用品格担当责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脱贫攻坚战和抗疫斗争中,我国文艺工作者立德立言、成就自我,都表现出了担当精神。
B.文艺作品具有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影响人的作用,所以文艺工作者属于高光职业。
C.为观众奉献出经典艺术形象的文艺大家受到人们的尊重,可以被称为新时代的灵魂工程师。
D.文艺家具备了思想深度、人格境界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创作出传得开的艺术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作家柳青的名言,目的是论证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用心体验生活。
B.文章基于文艺工作者应承担起的神圣使命,论述了创作什么作品和怎样创作的问题。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末段深化主旨,照应首段。
D.文章采用了例证、引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清楚明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如果没有高质量、立得住的作品,即使“粉丝”遍地也不是“大艺术家”。
B.《山海情》等影视作品的热播让一批优秀年轻文艺工作者涌现出来,长到了观众的心里。
C.文艺家要创作出具有思想厚度、精神高度的作品,必须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
D.在记录国家发展、反映时代变迁、服务人民群众、传播真善美方面,文艺的地位最为重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晚清以来,诗歌革新是一项充满历史性的事业,它涉及古今、中西的文学、文化、语言、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新诗引发的剧变(而非渐变)始终交织着古今中外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吸收与创新等问题上的博弈。其中,语言革新是新诗之所以新的重要标志。这既是新诗初创的标志,也是汉语再次迸发生机不得不走的道路。

新诗走过的百年,每一步都是语言的磨炼和重铸。凡新诗名家,都是诗歌语言上有所创新、有所开拓的诗人。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如此评价旧诗大家、名家: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旧诗如此,新诗自不必说。《新诗十二名家》中精心挑选的十二名家,每一位诗人给人的语言感觉和面向都是独异的,如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为汉语注入了思想的活力和超越的激情;郑敏的诗歌语言是冷静笔触下充满智慧的语言

在当下多元化的阅读视野中,并不是每一个诗人都经得住阅读的筛选和考验。阅读新诗,既需要读者的知识积累和生命体验,也需要专业引导。如钱穆所说:故论文学,一方面当求有人能创作出好文学来。另一方面则当求有人欣赏,能有文学修养的人来欣赏。朱自清先生曾经提倡现代解诗学,通俗一点说,即是欣赏和理解诗歌的方法和门径。中国古典诗歌自然以诗话的形式进行欣赏、体味,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诗歌批评话语。这些话语至今仍然是我们品评旧诗的尺度。但是,新诗已然是在一种迥然不同的语境中,它承载着古今、东西的文学资源,在碎片化、同质化的现实中挣扎和拷问,探求个体精神的张扬。要理解这种历史语境中的诗歌创作,专业引导必不可少。有了研究者的引导,学习者和读者就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能感知新诗的脉络,又能会心于不经意间,得到诗歌的意趣。

书中选取的十二位新诗名家,在每段诗歌史中,都具有独特意义,对新诗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做精细地个案分析,既有历史的线索,也有诗人神采的勾勒和诗作的精彩分析,有点有面,形成了一个斑斓的人文历史和艺术空间。正如著者所说:在撰写过程中,我们不停留于阐释性、史料性、鉴赏性以及文学史意义的研究,而是努力回到诗人主体的感受状态,挖掘写作者的思维方式与习惯,读解他们自己的‘语义编码’,分析诗作复杂的意蕴和深层的心理内涵,品味背后丰富的社会语境、诗歌生态和衍生的诗学问题。往常的著作往往将诗人放在文学史中讲解,让人只知有诗歌史,而不知诗歌为何物,难以感知到诗人的风采和诗的温润。反过来,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以文学史为脉络,通过感受、思考、沉潜,培养文学趣味和文学精神,从具体的文学作品进入宏观的文学史,更能让读者既有具体的感受,又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既能感受到一棵树的生命之美,也能领略到树与树之间的自然气息和风雨声。

(摘编自李玉辉《探寻新诗阅读的路径——读<新诗十二名家>》)

材料二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国新诗的发展?

郑敏:新诗是当代中国文学百花园中极重要的一枝,但它的读众之数量与满意度,却远远比不上小说、杂文等其他当代文学品种。据我分析,其中主要的问题,出在新诗的语言深受我手写我口的观念影响,以致新诗的辞藻缺乏汉语文学语言所特有的形象美与深厚的境界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口语与文学语言。古代汉语是世界上文学语言的奇迹,已经有了四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今天的汉语,由于长期写我口,词汇量降低了,尤其是诗文词汇大量流失,深深影响到新诗的内涵深度和色调的丰富,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诗歌语言的再创新。

记者:中国新诗应该往何处去?

郑敏:中国当代新诗往何处去,这是一个思考中的问题。依我所见,21世纪中国新诗的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从新诗的艺术和审美层面来说,新诗的最大任务,就是寻找具有自己汉语语言特性的当代诗歌艺术,建立自己的新诗诗学,才有可能与世界的当代诗并驾齐驱。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有一种倾向,就是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等达到所谓先锋的胜利。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诗歌需要诗人对生命真诚地揭示。真诚是诗人的第一美德,而任何油滑的玩闹都是对诗的亵渎。

记者:您认为新诗的发展与中国当下的文化、教育、思维观等是否有着紧密联系?

郑敏:新诗的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人文学科的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这势必影响到我们的年轻人对汉字、汉语语言文化、古典诗词等的理解。中国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新文学出现后它被忽视了,其实如果用世界的眼光挖掘古典文学,那里有着无穷的宝藏。

(摘编自采访录《郑敏回眸新诗之路》)


[注]①郑敏,中国现代著名女诗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革新既是新诗发端的重要标志,也是汉语再次激发活力必须走的道路。
B.新诗诗人只要在诗歌语言上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就可以称为新诗之名家。
C.钱穆认为,创作出好的文学和能有文学修养的人来欣赏在文学上有关联的。
D.郑敏认为,境界是诗歌的灵魂,而真诚是诗歌的终极价值,二者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革新涉及古今、中西的文学、文化、语言、思想、艺术等诸多问题。
B.材料一中,作者将袁枚对旧诗大家、名家的界定移用于对新诗评论之中。
C.材料一以“树”为喻,展现了读者阅读《新诗十二名家》时的审美体验。
D.郑敏以“据我分析”“依我所见”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对于如何指导读者阅读新诗,下列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用《六一诗话》等诗话的模式指导读者对新诗进行全面的鉴赏。
B.“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多多朗读即可。
C.重点指导读者将诗人放在文学史中去欣赏,知晓诗人所作贡献。
D.指导读者将《红烛》放在文学史中挖掘闻一多深层的心理内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行文脉络。
5.对于新诗的发展,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1-11-27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平面设计是艺术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文化支撑和灵感来源。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既是中国未来平面设计发展的关键,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设计师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恰当地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来,赋予平面设计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古至今,文字具有非常直观的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涉及内容方面,从视觉上来说,还具有美化的作用,甚至还起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在传承文化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无疑是书法。在当代电脑艺术发达的大环境下,电脑制成的美术字体过于统一、单调、乏味。而中国书法则显得独具魅力。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字体中国银行。是著名书法家郭沫若所题,四字极富变化,细笔不柔弱,刚劲似铁,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飞白恰到好处,有力重千钧之势,是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从早期的甲骨文图形符号、陶文几何图案、青铜时期的器具纹样、壁画,民间各种装饰纹样到中国历代书法元素符号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艺术形式。图案传达信息的功能性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越文字,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如北京王府井饭店的标志以中国王府井大饭店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型,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地纵横交错,表现出王府井饭店的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含义。

色彩作为视觉要素,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表现手段。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色彩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红色,它给人热烈、温暖的感觉。追溯到古代,周朝时期人们尤为喜爱红色。红色为祥瑞之色,是婚嫁或庆典的颜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热闹。经历了数代,这一观念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到了现代,红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革命、正义的标志。如中国国旗的底色就是红色,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英勇抗战、不畏牺牲的伟大人民精神。红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完完全全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色,象征着团结、奋进热诚的民族品格,让人一看到红色就想到中国。以华为手机为例,其菊花标志采用红色,不仅体现出其团结、奋进。积极的企业精神,更意味着华为是中国的品牌。将中国传统色彩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赋予设计文化内涵,使现代平面设计在传承中进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无疑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才能够使现代平面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道路。因此,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深入的研究,把握其深刻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赋予平面设计文化味道,使设计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摘编自张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赋予平面设计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古到今在各方面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发展。
B.文字具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C.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传达信息的功能性甚至超越了文字。
D.只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在一起,平面设计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基于现代平面设计产生过程,提出了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论点。
B.文章从传统文字、图案、色彩等方面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郭沫若所题的“中国银行”来阐述书法在传承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D.文章针对一些新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影响的这一问题,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例举电脑制成的美术字体和中国书法,意在说明在传承文化方面,书法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B.北京王府井大饭店的标志基于“方胜盘长”吉祥图案来设计,图案线条纵横交错,寓意管理规范。
C.红色热烈、温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D.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平面设计重焕生机,可应对一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021-03-19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人选唐诗中有的选录杜诗,有的并不选录杜诗,这种情况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题,以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原因何在?

《河岳英灵集》(殷璠)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款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的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如深受人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终老于江湘,正是杜甫创作高峰,在杜诗佳作不断涌现之时诞生的两部诗选《箧中集》和《中兴间气集》中却仍难觅杜诗踪影,原因何在?元结于《箧中集》序虽称“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其实并非没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元结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而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关注个人疾苦,而杜甫则忧国忧民,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已及人,这种精神正是杜甫超越《箧中集》诸子之处。据卢燕新考察,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标准为“体壮风雅,理致清新”“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杜诗却没能入选《中兴间气集》,这显示出“沉郁顿挫”的杜诗受京城与江南两地崇拜盛唐气象高华诗人群的一致冷落。杜诗被《中兴间气集》与江南诗人群冷落,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诗歌理念、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巨大差异——卧病江湖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吟咏“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杜甫哪能看到“中兴”气象?此外,人际交往的限制也不可忽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漂泊蜀中,远离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也与活跃的江南诗人群体存在巨大时空阻隔和社会身份的高低落差。

早期唐人选唐诗中杜诗的落选也是时代的问题,《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代表当时诗坛主潮,杜诗的落选表明其与时代主潮相对隔膜的关系。杜甫从生前到身殁短期内未被主流诗坛理解、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其思想高度超过其同代人,其诗歌创新超越其时代。

(节选自吴怀东《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落选——唐人选唐诗与杜诗早期传播、影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与《箧中集》代表了当时诗坛风气和主流思想动向,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
B.与高适、储光羲相比,杜甫的诗歌创作在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方面存在不足,这是殷璠没将杜诗选录集中的主要原因。
C.杜诗主题没有摆脱对个人苦难的书写,但其忧国忧民的精神高度超越《箧中集》诸子作品,这是其诗不被选录的原因之一。
D.当时诗坛,京城与江南两地崇拜盛唐气象,而杜甫却以“沉郁顿挫”的笔调书写人间疾苦,导致他备受当时文坛的冷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杜甫的诗句,旨在论证杜甫的诗歌风格有别于同时期的诗坛风格。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针对杜甫诗歌落选于同时代诗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别从选录标准与时代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D.文章既肯定杜甫诗歌的思想高度,又指出其与诗坛现实和时代的关系,论证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选唐诗中杜诗的落选,不仅有杜甫及其作品风格的原因,也与殷璠、元结和高仲武个人思想以及当时诗坛主流评价有关。
B.元结的《箧中集》中体现的文学思想与杜诗比较接近,但杜诗之所以落选,是因为杜甫曾“有禄位”及其诗歌内容等不合要求。
C.符合时代发展主流的文学创作往往能够被时人接受而广为流传,这是评价文学创作水平的最基础标准。
D.诗人的出身、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客观因素,不仅影响诗人的文学创作,更影响到其诗文的传播与社会影响。
2023-02-17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