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34535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近期举办的各种大型艺术活动中,优秀舞台艺术的本土化改编成为引人注目的潮流。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待戈多》《哥本哈根》等经典作品之外,《断手斯城》《枕头人》等异域新作同样令观众满怀期待。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也通过对国外戏剧作品的改编,探索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从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黄梅戏《贵妇还乡》、河北梆子《美狄亚》的先后上演,到最近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蒲剧、豫剧双版本的《俄狄王》的推出,本土化的步伐越来越大,显示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热忱和坚守、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国外优秀文艺“拿来”之后,要使其适应中国国情,被中国观众接受,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

国外舞台艺术作品的本土化,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尽量忠于原著,保留原作的时空背景和基本的人物、故事框架,总体保持原来文化的特色,仅在形式上适当渗透中国元素,以民族性点缀普世性。上海大剧院版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讲述“胡桃夹子和老鼠王”这个经典故事的基础上,在第二幕的“中国舞”中飞舞起一条中国龙,著名的“雪花舞”也以中国的雪山为背景,以中国元素的融入对接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本土化的语言表达、中国典故或网络梗的使用等,也是常用的手法。二是重新阐释为主,把原作的时空背景、人物、情节都进行中国化的移植和改造,以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传达中国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如话剧《破罐记》改编自德国三大喜剧之一《破瓮记》,它虽然借用了原作的故事框架,却剔除了其文化虚无主义的寓言色彩,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中国的北宋,以中国式的人物和情节诠释官场的复杂生态、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国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改编,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话域外文明的努力与能力,也考验着我们坚守自身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本土化改编,都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构建。鲁迅提倡“拿来”之后要“有辨别”,然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有些在国外反响不错的作品,对中国观众而言未必合适。如有的作品在鼓励人们摆脱家庭束缚、社会偏见等惯性力量,释放自我、追求自由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和“自我”的边界,与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家庭道德等产生冲突。这种水土不服的价值观,显然是本土化改编时应当审慎辨别、自觉摒弃的。

即使已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其本土化也常会面临因文化和时代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一毛不拔的犹太富翁夏洛克成为反面角色并受到嘲笑和压迫,相当程度是因为种族主义和宗教偏见。在当今的中国观众看来,他是个受害者,从他的角度来看,这部戏剧就是个悲剧。这显然与莎翁的原意相违背。如何在尊重经典与本土化之间巧妙取舍,获得平衡?创作者仍需不断探索。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舞台艺术应当放眼世界,立足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以敏锐的识见、充溢的才情,将之转化为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质精神食粮,承担起传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任,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吕珍珍《舞台艺术本土化,当以世界为天中国为地》)

材料二:

中国传统戏剧要走出去,应充分了解受众的文化基础和需求;找到中华文化与所在国受众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和当地的文化气息相契合。

许多年来,不少优秀中国传统戏剧成功走出了国门,对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因为既懂外语又懂戏剧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翻译仍是经典剧目走出去的重要困扰之一。中国传统戏剧要想走出去,首要任务是提高剧本翻译质量,有选择性地删改替换,让外国观众观看时能够理解剧中他们不熟悉的中国文化。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用外国观众听得懂的话来讲好中国故事,尽可能减少文化隔阂。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追求“意、趣、神、色”,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与西方戏剧有很大区别。中国戏剧推广团队要在“走出去”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目标观众对中国传统戏剧常识的了解,引导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妙。在单纯的舞台演出外,可以先通过常识介绍、视频解说、演唱示范、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将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常识通俗易懂地讲明白。

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生命活力和与本文化圈外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即要有现代性。惟其如此,走出国门之路才能既保有深厚文化传统又能融入国际文化语境,实现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编自郝雪晴、孟庆波《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待戈多》《美狄亚》等国外经典作品,通过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巧妙结合,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
B.国外舞台艺术作品要想本土化,可以适当加入中国元素(如《胡桃夹子》);这样能够使其适应中国国情,被中国观众接受。”
C.若使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本土化,须剔除原著中的种族主义思想和宗教偏见,这种思想和偏见不合乎中国人的审美。”
D.中国传统戏剧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不太符合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需在单纯的舞台演出之外,进行戏剧艺术常识的讲解。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大量国外戏剧作品引到中国舞台,像《俄狄王》推出了双版本,这种行为本身就包含着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自信。
B.国外有些剧作忽视“自由”和“自我”的边界,使其国民深受影响,致其过分关注所谓的“自由”,普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C.所谓“地是中国的地”指的是在推介国外剧作时应立足中国国情,把国外剧作转化为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质精神食粮。
D.中国传统戏剧要想很好地走出国门,戏剧界应努力培养既懂外语又懂戏剧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剧本翻译质量,从而突破翻译瓶颈。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老舍的名作《茶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搬到国际舞台上的话剧,我国老一代艺术家们功力非凡,其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
B.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表面上纯良贤善,实际上贪婪狠毒,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C.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在国内上演时,剧中的一些俚语、典故等被置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相似内容,有助于观众理解。
D.太原市话剧团上演了改编自英国剧作《窗台上的尸体》的话剧《非请莫人》,意味着我们的演出市场能跟国际大都市接轨。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5.两则材料在观点上的异同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临近,“10秒”中医药体验馆正式亮相北京冬奥村。体验馆将中医药与冬奥——科技——文化主线紧密结合,以高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作为中医药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医之美,展示中华文明之美。据“10秒”中医药体验馆志愿者司天卓介绍,体验馆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轨迹,设置“秒懂中医”“经络探秘”“四季变换”“云游北京”“功夫打卡”等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配有“10秒”微视频,并运用8K5G等高科技手段,通过中医药这座文化桥梁,为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冰雪盛会增添中医药色彩,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摘编自肖聪聪《探访“10秒”中医药体验馆》)

材料二:

多年来,奥运会与中医药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1500米自由泳冠军格兰特·哈克特身上拔火罐留下的红印,就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身上的拔罐印再次引发热议,在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盛大开幕以来,北京延庆冬奥村有个最火的“打卡点”—中医药展示区,来自各国的运动员纷纷点赞:“中医的穴位按摩、拔罐等,我们在训练中也经常做,非常有效果。”中医药既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能产生理想的诊疗效果,一旦接触和了解,外国人也可能深深地爱上中医药,这是中医药在奥运会上广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秋实《让冬奥会成为展现中医药魅力大舞台》)

材料三: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既要汲取中医药丰富的养料,深入挖掘它的价值点,又要善于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成果,讲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用公认的标准证明自己。”在日前中医药领域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的这番话引发共鸣。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人一策,所以有时候做临床试验有些困难,拿不出严格的临床数据,导致很多人对中医药的疗效产生怀疑。宋瑞霖认为,中药的研发过程必须夯实证据体系,而且一定要当成一个方法学和科学问题来看待,“千万不要认为做临床试验就是用西医的那一套”。如果得不到现代化、国际化的实证医学的支持,中医药的价值就没法得到彰显并走向世界,“不管你自己认为多么好,别人不信”。

(摘编自陈海波《拥抱现代医学,中医药要讲“世界听得懂的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办奥运,是展现中医药魅力和中国文化的良机。借奥运会之力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B.奥运会是影响较广的体育赛事,奥运冠军等体育明星的喜好与生活习惯被大众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C.中医药能为运动员提供保健服务和运动伤诊疗,减缓和治愈他们的伤痛,中医运动医学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D.中医做临床试验有些困难,拿不出严格的临床数据,这意味着中医药不能做临床试验,不能进行实证医学研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体验馆打造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范式,证明了科技手段是彰显中医药价值并促使它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
B.穴位按摩、拔罐等受到了外国运动员的认可,这些国家已将中医外治疗法作为运动员修复伤病和日常疗养的手段。
C.中医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理想的诊疗效果,使外国人一旦接触就会爱上中医药,这是中医药广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D.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足,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国际上推广中医药文化面临一定的困境。
3.中医药如何才能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2-07-21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说,最尊贵的座位是坐北朝南。
B.人们把塾师称为“西席”,是因为汉明帝与老师交谈时,为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就安排老师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
C.《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说明了以左为尊。
D.《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正是说明了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尊卑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
B.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
C.文章中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不讲究位次的后果。
D.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作比较C.打比方D.举例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B.第④段明确地告诉我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的座位尊卑早就不再重要。
C.本文的中心句是“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D.文章围绕中心,举历史中的名人事例和名著故事,有力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对座位尊卑的强烈意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
2020-10-22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掲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商初至西周,崇尚节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传遍华夏大地。
B.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诸家都主张尚俭,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C.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D.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历朝历代家训中都有倡“俭”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崇俭抑奢不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C.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D.惟俭养德,惟侈荡心(《明通鉴》)
2022-05-27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