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34854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瀚,字亨大,闽人。父元美,永乐末进士,抚州知府。瀚举成化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充经筵讲官。稍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监事如故。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师儒免僦居,由瀚始。历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拜南京吏部尚书。以灾异率群僚陈十二事。御史王献臣自辽东逮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夤缘为中书舍人。瀚疏争,忤旨。乞罢,不许。已,奏请重根本:曰保固南京,曰佑启皇储,曰抚绥百姓,曰增进贤才。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位,言官丘俊、石介等荐瀚。帝用侍郎焦芳,乃改瀚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命未至,瀚引疾乞休,因陈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四事。优诏慰留。时灾异数见,瀚及南京诸臣条时政十二事。语涉近幸,多格不行。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会刘健、谢迁罢政,瀚闻太息。言官戴铣等以留健、迁被征,瀚独赆送,瑾闻益恨。明年二月假铣等狱词,谪瀚浙江参政。致仕。旋指为奸党。瑾诛,复官,致仕。予月廪岁隶如故事。寻命有司岁时存问。瀚为人谦厚,而自守介然。卒年八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庭㭿,字利瞻。瀚次子也。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职方郎中。吏部尚书张彩欲改为御史,固谢之,乃以为苏州知府。频岁大水,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再上,始报可。迁云南左参政。正德九年,以父老乞侍养。时子炫已成进士,官礼部主事,亦谒假归。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

《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B.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C.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D.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以后各朝代的历任新君即位,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下设司勋司、考功司、武选清吏司等部门。
D.文安,谥号。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王献臣从辽东被逮捕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通过攀附关系成为中书舍人。林瀚上疏争辩,违抗旨意。祈求罢职,不被允许。
B.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职,谏官丘俊、石介等人推荐林瀚担任。皇帝没有采纳,任用侍郎焦芳为吏部尚书,改派林瀚到南京兵部任职。
C.异常的自然灾害多次出现,林瀚和南京诸大臣陈奏十二件时弊,涉及皇帝亲近宠幸的臣子,虽然意见多被搁置没有实行,但皇帝还是下诏抚慰他。
D.林瀚的儿子庭㭿做官颇有政绩,因为父亲年老乞求回家奉养。林瀚的孙子林炫当时已担任礼部主事,也请假回去。可见林家良好的家风。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刺客列传》)
5.对刘健、谢迁以及戴铣等人的遭遇,林瀚有哪些反应?
【知识点】 《明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昧,且旁通绘事矣。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食饩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北雍。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

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甫试毕,乞致仕。家食二十余年。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

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时上御下严,乞骸骨者,不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盖公以礼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予迎之舟次,公笑曰: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

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眉飒飒,有神仙霞举意。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丙子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

——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

材料二: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试毕(     )             (2)竟日忘疲(     )
2.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我将手以徼地下光(     
A.抚慰B.借助C.稍有所得D.帮助
3.把第①段画波纹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
4.给第①段画线句加上三处句读,请用“/”标识出这三处合适的位置。
馆 师 田 中 台 殁 公 匍 匐 数 千 里 舆 其 榇 送 还 闽 中
5.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
6.材料二董其昌谥号“文敏”,联系材料一推断其得此谥号的原因。
2023-08-04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寻以守边劳,进左都督。久之,炒蛮偕妻大嬖只袭掠边卒,官军追破之。土蛮犯辽东,继光急赴,偕辽东军拒退之。继光已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B.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C.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面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D.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面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指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署,指代理官职,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权”“摄”“知”“守”等。
C.经,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古代图书四大类别分别为经、史、子、集。
D.聝,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文中指所杀的倭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性洒脱识广博。他幼时洒脱不拘,志气不凡,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通晓经史典籍的大义。
B.戚继光为将勇猛善战。倭寇大肆侵扰,他急忙奔赴前线,占据要地,对落败的倭寇穷追不舍。
C.戚继光深受朝廷信任。隆庆初年,蓟门边防多次出现紧急况,朝廷商议后独用他训练戍边士兵。
D.戚继光晚年境遇凄凉。张居正死后,继光郁郁不得志被傅光宅举荐,反而被罚扣了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
(2)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5.戚继光同倭寇作战屡次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1-04-02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琏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景泰元年擢大理右少卿,守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安代宁远伯任礼巡备涿、易、真、保诸城,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其军务。三年兼巡抚保定六府。寻命督治河道。自仪真至淮安,浚渠百八十里,塞决口九,筑坝三,役六万人,数月而毕。七年移抚苏、松。天顺改元,罢巡抚官,改广东副使,以忧去。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故官,往巡抚。八年进右副 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莅淮三年,谢政归。成化六年卒。

(节选自《明史·陈泰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B.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C.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D.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考试之一,明代的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
B.刑部,隋以后“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刑罚的部门,其职责是掌管刑罚、教育。
C.改元,指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颁布新的年号。
D.漕运,指历代王朝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的经济措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富有才学。他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廷臣因此纷纷推荐他担任更高的御史官职。
B.陈泰忠于职守。他敢于直言,巡按贵州、山西时奏罢官军、冒功行径,上书为官员们增加俸禄。
C.陈泰品行端正。他痛恨官场贪风和官员的不作为,建言惩奸去贪,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裁汰。
D.陈泰治绩卓著。他被越级提拔为四川按察使,晚年因威名起用为四川巡抚,治河也功绩巨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
(2)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不职者。
2020-12-25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