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35172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影视传媒领域,要占领文化舆论场的高地,则需要全方位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并在全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打造更多的硬通货

从塑形到铸魂,硬通货的核心是软实力。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以平台主导、数据驱动的渠道传播搭上了技术的快车道,但内容为王始终是黄金铁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是能够释放出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与文化感召力就越能得以彰显。近年来,举凡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除了在形态创新上大胆颠覆之外,更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蕴藏着铸魂立德的丰富资源。

从流量到走心,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在社会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作品往往是以彰显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为基础的。随着新媒体对现代生活的形塑和重构,当代国人的文艺需求也日益体现出基于绿色流量的新特征,即重真实、重向善、重审美。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时光穿越追忆无条件的母爱,激发积极励志、永远热爱生活的态度;《山海情》以写实主义精神俯身下腰,描绘出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宏伟壮举和众生群像;《觉醒年代》以史实不虚、情怀不拘的辩证创作思维为出发点,对剧中人物的刻画既高度契合历史事实又个性鲜活、细节饱满……这些作品既做到了导向为先又做到了内容为王,直接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让作品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

从联动到出圈,硬通货须重建传播链。在现有传播格局下,电视面临的问题并不在内容品质层面,而更多的是传播层面的挑战。原本依靠强逻辑性与连续性输出的影视作品,如今更多依靠短视频与社会话题的移动端传播倒推至策划与制作,形成大屏端负责超级宣推与精品创作,网络端成为移动书架与前沿探索,微信微博端形成舆论话题,短视频实现精准到达的新型传播让硬通货变得更有穿透力。

从智能到跨界,硬通货要倚重强创新。硬通货的高频次涌现,还要依托于对策划研发领域的高度重视与投入。但凡广受好评的影视作品,其前期投入在国情调研、剧本采风、方案策划中的精力与成本都大大提高,影视传媒领域需要建立原生创意就是核心资产的理念。除了文本创作方面的高度重视之外,还要打好智能与跨界这两张新牌。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全方位、多维度的沉浸式欣赏需求,又在内容创造与视听表达上开辟媒介互鉴与跨界学习的特色革新之路。随着多元艺术形态正逐渐实现融会贯通与融合新生,新型综合性影视作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舆论传播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舆论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崭露头角的精品力作彰显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跟上节拍,适应变革,着力创新,我们必能开创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打造更多舆论场上的硬通货

(选自冷淞《质量流量两手抓打造更多文艺硬通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文艺作品的“内容为王”的黄金铁律依旧没有改变。
B.在社会上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作品,都是以彰显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为基础的。
C.多元艺术形态融会贯通与融合共生,新型综合性影视作品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D.原生创意就是核心资产,影视传媒领域要重视文本创作,打好文本和智能两张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分层论述,层次清晰,逻辑十分严密。
B.文章第三段,从正反面论证文艺“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的观点。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证明论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文艺创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体现出论述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提醒文艺创作者应该心怀国家,关注国家发展。
B.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蕴藏着铸魂立德的丰富资源,我们应该好好保护、传承和发扬。
C.影视作品更多依靠短视频与社会话题的移动端传播倒推至策划与制作,形成了新型传播链条,增强了“硬通货”的穿透力。
D.尽管舆论传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我们仍要创作出精品力作。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成员明确、产权清晰、发展环境开放、参与主体多元以及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逻辑包括如下四个维度:

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广,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催生出家庭和集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目前,农村地区仍面临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驱动下,应积极构建包括股份合作制等在内的成员利益分配机制,并向农户提供现代专业化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以让农户在股份红利和集体帮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价值。

以新发展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在这样的发展要求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农村资源的所有者、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农村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出比其他农村组织更为突出的资源挖掘优势、活动组织优势、规模发展优势,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应确保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得到有效整合、盘活、利用,从而实现创收;确保乡村文化功能、乡村生态功能、新型化的农业生产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

以城乡要素流动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量城市资源要素开始向农村流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对外吸纳整合资源要素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信用优势、组织优势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内实行产权归属清晰、主体明确、分配明晰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对外构建促进各环节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机制,来有效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科学分工,以确保其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成为能够承接城市资源要素的平台。

以共同富裕远景目标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核心问题在于着力解决农民群体收入低、创收难等问题。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通过充分发挥公有制优势,盘活闲置的集体资源资产,以福利共享、入股分红等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实现合理分配;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公益事业等途径,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

(摘编自孙晓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的。
B.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
C.确保乡村土地、生态等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实现创收,是新发展需求的要求。
D.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构建合作机制,利于承接城市资源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意在阐述新发展需求。
B.文章论述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个因素时按从体制到需求再到目标的顺序。
C.本文是总分结构,先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然后从四个维度论述其发展逻辑。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双层经营体制、新发展需求、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等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有利于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
B.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
C.只要确保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就能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间的密切合作。
D.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实现合理分配,要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
2023-10-29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时代,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软件应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差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20世纪初戏曲唱片兴起,百代公司便为谭鑫培、汪笑侬等录制唱片。戏曲影片《定军山》拍摄,标志着电影与戏曲的联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利用多媒体平台,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瑶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

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中国传统戏曲从宋元的勾栏瓦舍发展到明清的茶园戏楼,见证了戏曲艺术传播载体的发展演进。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模式又被打破了。当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表征的新媒体与中国戏曲邂逅,我们看到了戏曲载体的极大丰富性。新媒体融合了戏曲唱片、戏曲电影、电视戏曲等海量的信息资源,戏曲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拓展了传统戏曲的传播空间,观众可随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跨时空欣赏经典剧作,构成了对戏曲剧场演出美学效果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青年戏迷而言,分享新媒体提供的海量高清戏曲视频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因工作、学业、票价、精力等不能前往剧场观赏的缺憾。

多媒体业态下,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曲名角们纷纷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有的戏曲名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在线,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由于新媒体“粉丝”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可以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随时可以给喜爱的演员发“弹幕”交流。

新媒体作为数字资源的“共享地”,广大戏曲迷可以在新媒体网络终端下载自己喜爱的戏曲视频,也可上传数字戏曲资源与广大网民分享。不同地域名的观众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实现跨越时空在线交流。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界限,全面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受众范围,从而构建了“在场”与“不在场”并存的戏曲演出生态,重构了观众的戏曲审美视野。

新媒体戏曲数字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助推了优秀戏曲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大数据信息容量巨大且存储便利,有效保护与抢救了戏曲遗产,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高清摄像数字化技术,我国已经存档记录了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戏曲剧种传承人影像资料。我国部分省市政府文化等部门牵头,也对地方戏曲剧种的戏曲文献资料、实物史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建设了特色数据库。未来,还可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推进传统戏曲剧种分类保护活动,挖掘复排传统戏曲剧目,建立档案数据库和口述史,保存濒危剧种的数字档案。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传统戏曲在做好数字化工程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时刻观察新媒体带给戏曲艺术本身的变化,这是我们做好传承的武器。

(摘编自李有军《当戏曲邂逅新媒体》,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就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B.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所以对于青年戏迷而言,因工作、学业、票价、精力等原因不能前往剧场观赏是一种巨大的缺憾。
C.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
D.传承传统戏曲,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戏曲做好数字化工程,也必须注重时刻观察新媒体带给戏曲艺术本身的变化。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不同时代,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由唱片、电影、电视戏曲栏目发展到现在的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传播,说明戏曲越来越受大众欢迎。
B.戏曲演员在直播平台开通网上直播,吸引广大国内外“粉丝”在线,与观众在线互动,这些戏曲演员成为网红后追名逐利,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C.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界限,全面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受众范围,从而构建了“在场”与“不在场”并存的戏曲演出生态,意味着戏曲不再需要在舞台上演出。
D.建设特色数据库,推进传统戏曲剧种分类保护活动,挖掘复排传统戏曲剧目,建立档案数据库和口述史,保存濒危剧种的数字档案,都是传承戏曲的有效措施。
3.东莞市教育局准备启动2023年度“传统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让传统戏曲赢得观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6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典籍里的中国》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频频引发广泛关注,节目传递的中国魅力与中国风采令人眼前一亮。事实上,不只在国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有若很高的接受度。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呢?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也可以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要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文化的魅力在于精炼了生活的细节,而文化最终要反哺生活,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解释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性格,可以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其中,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的挖掘,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的结合,离不开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当前,匠心与创新的助力,让越来越多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不断涌现,对中国故事魅力的挖掘也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故事的魅力,不仅建立在美和感性之上,更建立在对于世界、社会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智慧上。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具备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表达形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际传播中如果能够有效传递,无疑将更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

(摘编自周庆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学有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它与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存在天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信”既是持家、兴业的重要行为规范,也是做人的内在道德要求。从市场主体角度而言,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自律,确保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行为的道德稳定性,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诚实守信对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行;从市场秩序角度而言,建立诚信制度,将诚信融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辅助功能,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中介信用制度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转化,为外来文化打上中国烙印,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背景下依旧能坚定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堪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存在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秉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互利共赢,坚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统一;西汉时期中国曾开辟了连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开展经济交往、促进文化交流,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积极发展与沿线各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秉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和而不同”的共处原则,尊重他国文明,增强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坚持本土化、民族化,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恒久魅力,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摘编自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是文化对生活的反哺;精炼生活细节是文化的魅力表现。
B.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等方面着手。
C.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
D.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既要尊重吸收他国文明,更要坚持本土化、民族化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有很高的接受度,这有助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传播效果优化。
B.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相结合并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就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C.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它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这种价值观关系最为紧密。
D.当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原因就是传统文化倡导的“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2-07-2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