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归有光(1506-157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92 题号:135798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徐阁老书

[明]归有光

四月十四日,进士归有光谨再拜献书少师相公阁下。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闻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

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以为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末,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易》,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超轶后代,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稍示意向,而海内枯槁之士,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阁人者,独以数十年之知,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见其一来,其亦不能无怪也。

昔曾舍人巩《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去家时,不及襄汇成编。橐中得杂稿十九首,谨以为。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伏增惶恐。有光再拜。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徐阁老:嘉靖晚期阁老徐阶,明代名臣。本文写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时年近六十。②曾舍人巩:曾巩,曾任中书舍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B.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C.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D.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访,被拜访。古代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对别人来拜访自己表示尊敬,就说某某见访。
B.获举,古代科举取士考中。文中的归有光历经波折终于在六十岁左右的时候考中进士。
C.有干,在职位俸禄上有追求,和干谒的意思相同。归有光借此来表达自己想拜见徐阶。
D.贽,又称贽礼,本指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文中引申为持自己写的书卷求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科举不顺,仕途坎坷。自从庚子年南都乡试中举以后,曾多次参加礼部会试,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进士,可见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世之心执著强烈。
B.本文引经据典,说服力强。如列举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徐阁老提携自己,以施展才干,为国建立功业。
C.作者措辞得体,颇有分寸。高度赞扬徐阁老有古大臣之风,治世颇有成效,对于这位有同乡之谊的当权者不无景仰感佩、恭谨奉迎之言语,但并无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态。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先从作者生平遭际及与徐阁老的知交起笔,紧扣“幸”字,倾吐怀抱;后谈读书心得,联系徐阁老品性,不忘自荐;结尾表明自己独特志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
(2)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
5.请说明写本文之前归有光和徐阁老之间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①沧浪:其名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材料二: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材料三:

沧浪曲

【宋】张方平

五湖波浪涵秋空,风烟萧索愁溶溶。

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

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

功大不赏威震主,不去必诛今古同。

周霍中曾殆如线,黥韩竟不保其终。

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


【注释】①乌喙:形容人之嘴尖。因史载越王勾践乌喙,后世遂以乌喙指代勾践。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B.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C.夫差,姬姓,吴氏,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
D.古代男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而同年龄的女孩将头发下垂,故叫“垂髫”。男孩长至十五岁,把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故古代男孩十五岁称“束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作者因罪被削职为民,流寓苏州。文章先叙写“高爽虚辟”宜居之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土居褊狭不能出气,这与其说是生理上的感觉,不如说是愤懑和抑郁的心理上的感觉。
B.苏文中,孙承祐的池馆遗址,环境优美而僻静,深受作者喜爱。第二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而对具体筑亭之事,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C.归文中,大云庵四面环水,原是苏舜钦建造沧浪亭的遗址。文瑛认为以前苏舜钦写的《沧浪亭记》,主要描述沧浪亭的优美景色。这次请求归有光写一篇《沧浪亭记》,来介绍一下重修沧浪亭的缘由。
D.归文中写到,从沧浪亭变迁到大云庵,又从大云庵复构沧浪亭,朝代有兴衰,人事有变迁,或传之千古,或过眼云烟。归有光认为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和人有莫大关系。通篇文字清新质朴,自然之风扑面而来。
4.下列对材料三古诗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写景,意境雄浑壮阔。第二句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看着眼前的萧索秋景,一股复杂的愁绪涌上心头。
B.“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诗人泛舟湖上,自然而然联想到春秋名相范蠡。范蠡曾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范蠡毅然辞官,乘舟飘隐而去。诗人借此典以寄托功成身退的渴望与希冀。
C.“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写的是越王勾践诛杀谋臣文种的史事。文种和范蠡一起为勾践灭吴立下赫赫功劳,功成后他不听范蠡劝告,流连权势,最后被勾践赐死。一个“固”字,点明文种的下场纯粹是他咎由自取。
D.“周霍中曾殆如线”,“周霍”是指春秋周公旦和西汉霍光。两人俱因功高震主,为人不容。前者心怀恐惧,避祸辞官;后者受帝王忌惮,为后来全家族灭埋下祸根。诗人借此二典,委婉地表达对“鸟尽弓藏”的政治现象的感慨与不满。
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6.屈子笔下的“沧浪”,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然成为经典。古代文人经常借此一抒己怀。材料中的三位作者想借“沧浪”意象,分别抒发自己怎样的怀抱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6-28更新 | 1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娄曲新居记

归有光

娄曲新居者,吾县在娄水之曲,沈先生故以名其居。始,自吴有国,其东门曰娄门。震泽之水,由是东入海,故水为娄江。古娄门外马亭溪是也。溪上复城,越王余复君之所,因之为娄县。王莽曰娄治。吴有娄侯,而或谓之疁城。江入海口为刘家港,“疁”与“刘”,声近讹。沈先生世县人,年七十矣,未始出于娄曲也,而以名其居,盖自谓终老于此云尔。

昔伏波将军平交趾还,言:“吾弟少游,哀吾慷慨有大志,曰士生一世,取衣食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为善人,斯足矣。致求赢余,徒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下潦上雾,毒气熏蒸,仰视飞鸢跕跕水际,念少游平生时语,可得也。”班定远在西域,年老,乞哀求还。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二人者,君子盖悲之。

嗟夫,人生百年之内,为日有几?欲穷万里之道,日驰骛而不知止者,何也?先生盖自叙其少时艰难之迹,曰:“吾晚得地于郊外,安乐之。名其圃曰南园,其馆曰星槎,其堂曰卅有,曰吾而后庶几其有之。已又他姓。于今始卜于县之南街。亲朋往还,里俗淳厚。有宅一区,有屋数椽。有花有竹,浊醪一壶,黄虀数茎,焚香赋诗。自喻桑榆之乐,物无能易之。传谓逆旅无常,为迁徙之徒,兹则庶乎可免矣!”

余读辞,盖有隐居之致,而有感于昔之人发愤伉志,争功名于万里之外,乃至白头顾念,忽有首丘依风之感。因以叹夫漂漂何所极也!遂书之以为记。


【注】①伏波将军,指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②下泽车: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款段马:走得缓慢的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余复君之所                    :治理
B.取衣食                           :仅仅
C.曰吾而后庶几其有之             庶几:差不多
D.已又他姓                           :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得也                                 阁中帝子今
B.安乐之                                 扣舷歌之
C.余读                                 天之苍苍,正色
D.因以叹夫漂漂何所极也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县历史悠久,吴国时城东门叫娄门,王莽时叫娄治,流经此段的水叫娄江,因为娄县在娄江的转弯之处,所以沈本初先生用它来命名他的房子。
B.马少游志向淡泊,知足求安,他认为优游乡里即足以了此一生,至于追求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找苦吃了。马援对此不以为然。
C.作者援引马援、班超的事例与沈本初先生的人生经历形成对照,既表达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之感,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思索追寻。
D.本文虽为新居记,但作者并没有写景状物,而是重点在叙述抒情,主角虽为沈先生,但也融合了个人的际遇感怀,使文章在音韵跌宕之中,平添悲凉之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沈先生世县人,年七十矣,未始出于娄曲也,而以名其居,盖自谓终老于此云尔。
(2)自喻桑榆之乐,物无能易之。
5.用“/”给下面划波浪线、加“       ”的文段断句。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战国策》

2019-10-22更新 | 1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沧浪亭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记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官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简注】
①沧浪亭:苏州名园之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本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在园内造了一座沧浪亭,遂成为园名。沧浪,青苍色。②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下文“广陵王”钱元璙系钱镠第六子(一说第四子)。③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④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孙承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钱镠的孙子钱俶纳其姐为妃,因而擢处要职,性奢侈。⑤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王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君。⑥阖闾: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阖闾之子,继阖闾为吴国君主。⑦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种、蠡:指文种和范蠡。文种,字少禽,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字少伯,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⑧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⑨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澌,冰块。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沧浪亭的变化,并以它与吴越王时的宫馆苑囿作对比,说明士能垂名行载,其遗迹就不会澌然俱尽。文章不事雕琢,语言简洁明畅,能于平淡质朴中见出深意。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园于子城之西南(              )     (2)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
(3)钱镠乱攘窃(              )            (4)及四世(              )
2.归有光和苏瞬钦都写有《沧浪亭记》,但两文内容不同:苏文是记述____________,归文是记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苏子美的沧浪亭与吴越王时的宫馆苑园作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写毕四段本已结束,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补加一笔为第五段。试简述补段的作用。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2019-12-16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