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归有光(1506-157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8 题号:9183447

沧浪亭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记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官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简注】
①沧浪亭:苏州名园之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本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在园内造了一座沧浪亭,遂成为园名。沧浪,青苍色。②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下文“广陵王”钱元璙系钱镠第六子(一说第四子)。③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④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孙承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钱镠的孙子钱俶纳其姐为妃,因而擢处要职,性奢侈。⑤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王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君。⑥阖闾: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阖闾之子,继阖闾为吴国君主。⑦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种、蠡:指文种和范蠡。文种,字少禽,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字少伯,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⑧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⑨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澌,冰块。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沧浪亭的变化,并以它与吴越王时的宫馆苑囿作对比,说明士能垂名行载,其遗迹就不会澌然俱尽。文章不事雕琢,语言简洁明畅,能于平淡质朴中见出深意。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园于子城之西南(              )     (2)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
(3)钱镠乱攘窃(              )            (4)及四世(              )
2.归有光和苏瞬钦都写有《沧浪亭记》,但两文内容不同:苏文是记述____________,归文是记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苏子美的沧浪亭与吴越王时的宫馆苑园作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写毕四段本已结束,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补加一笔为第五段。试简述补段的作用。
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御倭议

(明)归有光

①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东,与儋(dān)耳相近。而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贡。前世未尝犯边。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德以后,金线岛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

②今日启戌召衅,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及。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周不臣贡。而蕞尔小夷,敢肆冯陵。

③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夫余、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世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方贡之,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鲜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如前世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失。使中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

④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自守之计。所谓自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奈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我也,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御矣。

⑤不御之于外海,而御之于内海;不御之于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于海口,而御之于陆;不御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败贼于海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官,必杀无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邪摩堆             都:全
B.高丽世上将             荷:承担,担任
C.方贡之,责在连率          愆:罪责,一作耽误
D.舟船火器皆不能我也       敌:和……匹敌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余、涉罗之贡不至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非愚之所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C.独可自守之计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败贼于海为上功          有牵牛而过堂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B.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C.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D.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4.下列各句全部属于作者支持的做法的一项是(     
①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贡
②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
③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
④而都司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
⑤则婴城而已
⑥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④⑥D.①③⑤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建国多年都未和中国有来往,从汉代开始才和中国有了联系。
B.倭人犯境,从元代开始,宣德年间之后有所缓解,至今再也不曾出现过。
C.面对倭寇之乱,可以要求朝鲜国对其加以控制。
D.倭寇的船只和火器全都比不上大明官军,因此应该在海战中战胜他们。
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
(2)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
7.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归有光提出的抵御倭寇的办法。
2022-03-30更新 | 19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父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B.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C.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D.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主掌法律刑狱,即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交的刑名案件,会同其他人员机构审理死刑案件等。
D.《诗》《书》:《诗》指《诗经》,《书》指《尚书》,它们与《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2021-03-22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娄曲新居记

归有光

娄曲新居者,吾县在娄水之曲,沈先生故以名其居。始,自吴有国,其东门曰娄门。震泽之水,由是东入海,故水为娄江。古娄门外马亭溪是也。溪上复城,越王余复君之所,因之为娄县。王莽曰娄治。吴有娄侯,而或谓之疁城。江入海口为刘家港,“疁”与“刘”,声近讹。沈先生世县人,年七十矣,未始出于娄曲也,而以名其居,盖自谓终老于此云尔。

昔伏波将军平交趾还,言:“吾弟少游,哀吾慷慨有大志,曰士生一世,取衣食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为善人,斯足矣。致求赢余,徒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下潦上雾,毒气熏蒸,仰视飞鸢跕跕水际,念少游平生时语,可得也。”班定远在西域,年老,乞哀求还。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二人者,君子盖悲之。

嗟夫,人生百年之内,为日有几?欲穷万里之道,日驰骛而不知止者,何也?先生盖自叙其少时艰难之迹,曰:“吾晚得地于郊外,安乐之。名其圃曰南园,其馆曰星槎,其堂曰卅有,曰吾而后庶几其有之。已又他姓。于今始卜于县之南街。亲朋往还,里俗淳厚。有宅一区,有屋数椽。有花有竹,浊醪一壶,黄虀数茎,焚香赋诗。自喻桑榆之乐,物无能易之。传谓逆旅无常,为迁徙之徒,兹则庶乎可免矣!”

余读辞,盖有隐居之致,而有感于昔之人发愤伉志,争功名于万里之外,乃至白头顾念,忽有首丘依风之感。因以叹夫漂漂何所极也!遂书之以为记。


【注】①伏波将军,指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②下泽车: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款段马:走得缓慢的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余复君之所                    :治理
B.取衣食                           :仅仅
C.曰吾而后庶几其有之             庶几:差不多
D.已又他姓                           :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得也                                 阁中帝子今
B.安乐之                                 扣舷歌之
C.余读                                 天之苍苍,正色
D.因以叹夫漂漂何所极也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县历史悠久,吴国时城东门叫娄门,王莽时叫娄治,流经此段的水叫娄江,因为娄县在娄江的转弯之处,所以沈本初先生用它来命名他的房子。
B.马少游志向淡泊,知足求安,他认为优游乡里即足以了此一生,至于追求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找苦吃了。马援对此不以为然。
C.作者援引马援、班超的事例与沈本初先生的人生经历形成对照,既表达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之感,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思索追寻。
D.本文虽为新居记,但作者并没有写景状物,而是重点在叙述抒情,主角虽为沈先生,但也融合了个人的际遇感怀,使文章在音韵跌宕之中,平添悲凉之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沈先生世县人,年七十矣,未始出于娄曲也,而以名其居,盖自谓终老于此云尔。
(2)自喻桑榆之乐,物无能易之。
5.用“/”给下面划波浪线、加“       ”的文段断句。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战国策》

2019-10-22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