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考点 >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1363295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令狐相公赠别①

刘禹锡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

海峤新辞永嘉守②,夷门重见信陵君③。

田园松菊④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

幸遇甘泉⑤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游梁(夷门别称,今开封)遇令狐楚(作者旧友,后高升)别时所作。②永嘉守:谢灵运,曾遭人排挤,出为永嘉太守。③信陵君:战国时魏国贵族,不耻下交,曾亲自驾车往请魏国隐士侯嬴(夷门监者)。④松菊:陶潜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甘泉:甘泉宫,这里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自己常年被贬湘楚之地而又无人理解的辛酸愁苦。
B.写诗人把令狐相公比作“鸳鸿”,“绝群”是超群的意思,表达对令狐相公的仰慕之情。
C.本诗首先追忆诗人曾经的遭遇,接着描述诗人的现状,最后表达心意,承接自然。
D.本诗巧妙用典,感慨自身遭遇和渴求,更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意蕴丰厚。
2.本诗巧用典故抒情达意,请分析颔联典故蕴含的情感。
2020-09-27更新 | 5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⑤。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 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2.从全诗看,作者为何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2021-04-07更新 | 16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宴西楼

南宋 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心意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愁苦之情更浓。
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020-01-16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