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5 题号:137307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见责任。

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形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

材料二: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马爱平《AI都能伪造指纹了,生物识别还安全吗》)

材料三:

人脸识别算法的攻击。合法用户身份仿冒需要以获得合法用户的人脸照片及视频等数据作为前提条件。国内某安全团队已经实现了更其威胁的攻击手段,使用完全不同用户的人脸照片绕过身份识别系统。该攻击手段对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应用造成逃逸攻击以及数据污染攻击等效果,不依赖于具体的深度学习模型。

将人脸识别和机器人控制等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军事领域制造自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杀伤性武器的技术链条中,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关键环节。要想达到目标的精准识别,尤其是区分敌我,需要训练高准确度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需要大量实际的人脸数据做支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经过大量真实数据的积累和训练,人工智能可以达到并超过人眼的识别准确度。因此,人脸数据是杀伤性武器研制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这种人工智能技术,一旦被运用于未来战场或被恐怖分子利用,后果都将异常严重。因此,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规范及利用势在必行。

保护好一个种族的人脸数据和人脸模型,就像保护这个种族的基因库一样,是限制敌对方开发针对本种族的自主致命武器的关键任务。在人脸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及使用等环节,应通过技术和立法等手段加强保护和监管,既要尊重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又要保护人脸数据资源合法合规流通和使用。要建立生物特征信息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保障人脸数据的安全、规范使用。

如果人脸数据和模型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和强调,势必出现人脸数据和模型的地下市场。造成数据和模型泄露的严重风险。解决人脸数据和模型的泄露风险的技术和法律方案是存在的。在技术上,建议公安系统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人脸大数据中心,在物理隔绝的专网内存储人脸数据。算法供应商的模型必须在公安专网的大数据中心内进行训练。

对于生物识别产品来说,即使检测准确度达到99.99%,一旦大规模应用,由于上亿用户规模的基数太大,被误判影响的人群数目也会非常之多,给人身财产利益带来的损失也将十分巨大。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法律上考虑,当前都还不宜过分依赖人脸作为生物识别中唯一的身份识别手段,建议可以采用多因子识别管理体系,与其他身份识别手段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科学性。

(摘编自周进、杜彦辉《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与防范》)

1.下列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识别信息最大的特点是人脸、虹膜、个人住址等信息能在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远距离被读取甚至收集。
B.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应该担忧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收集保存。
C.孙立斌认为生物识别中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抗伪能力不同,可以利用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提升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级别。
D.生物识别产品即使检测准确度达到99.99%,一旦大规模应用,由于上亿用户规模的基数太大,被误判影响的个人数目也会非常多。
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某安全团队已经使用攻击手段绕过身份识别系统。该攻击手段对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应用造成逃逸攻击以及数据污染攻击等效果。
B.人脸数据是杀伤性武器研制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因为人工智能经过大量真实数据的积累和训练会达到甚至超过人眼的识别准确度。
C.虹膜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图像畸变,可靠性降低,所以目前无法大范围推广,只能用于高端智能手机的识别解锁。
D.人脸识别技术虽然在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但无法否认的是,其在科技领域、市场领域的应用都可能存在隐患。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属于“生物识别信息”范畴的一项是(     
A.黄牛帮助粉丝搞到明星的微信号、游戏账号,甚至家长住址、酒店房间号等。
B.银行部门为用户办理存款业务时提供各种识别技术,方便顾客,提高了效率。
C.公安干警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案件侦办的过程中大展身手,以最短的时间破案。
D.位于广东东莞的一间公厕内安装了一种“人脸识别供纸机”,有效避免了浪费。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脸识别”的话题,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5.结合材料三内容,请简要概述可以从哪些方面降低生物识别信息的风险。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刚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3.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
2023-10-29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曹雪芹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性格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原因就在于他在人物形象创造上,发展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了新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虽以实有的历史人物为基础,但在人民群众长期的集体性的创造中,却增添了极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人们喜欢并希望有张飞那样粗豪憨厚、嫉恶如仇的英雄,于是便集中地赋予他那样的神勇,长坂桥上一声大喝,竟吓得曹军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人们喜欢诸葛亮那样智慧绝顶的人物,便把许多机智无比的事件都集中在他身上,使他做出了像草船借箭”“空城计那样一些令人惊异神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水浒传》众多人物身上,也程度不同地体现着广大群众的愿望和理想,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的神力,花荣百步穿杨的神箭,等等。而《红楼梦》却不再去创造具有超人的禀赋和力量的英雄,而是完全面对着现实人生,以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为创造人物形象的源泉和基础,如实地、艺术地再现自己时代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因此,它里面出现的如此众多的人物,都是照现实生活的实际的样子写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存在的,有着十足的真实性的普通人。然而,《红楼梦》中的这许多有着十足的生活真实性的普通人,又不是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直观再现;而是作者在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切的体验的基础上,依据着个别反映一般的艺术原则,通过集中、概括、虚构和个性化等艺术创作手段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新红学家把《红楼梦》贬低为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就是由于他们只知烛幽索隐地乃至牵强附会地考究人物的原型,只抓到了曹雪芹创造人物形象的生活素材,将艺术与生活等同了起来,而完全忽略了,或者有意不承认作家的艺术创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八回有一则眉批,说:若真有一事,则不成《石头记》文字矣!这虽然是就《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所描写的那一个具体情节而言,但实际上适用于全部作品,是对于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写真人真事的书的人的一个有力反驳。

鲁迅先生曾论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创造人物形象超出了它以前的小说,改变了它以前的小说写人物的方法,其特点就是真实、复杂、深刻。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十分真实的。它里面的人物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在他们身上都真实地反映着那一类人的生活、性格和精神面貌,很难看出有什么任意美化或歪曲生活的虚伪成分。例如,曹雪芹真实地、全无讳饰地创造了贾敬、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蓉那么一群封建贵族的形象,从他们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性格,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阶级的贪婪、虚伪、腐朽、丑恶;而在一些下层人物身上,却表现若干积极、健康的素质。再如,对于贾母和刘姥姥,通过真实的描写,有哪个读者会喜欢这个能够宽容贾琏的淫乱行为、反而扼杀了宝、黛的纯洁爱情和林黛玉的生命的贵族老太太呢?有哪个读者会厌恶那个为获得一些施舍而故意在贵族太太、小姐们面前出丑的乡下老妇人呢?善于窥测人心、投其所好、甘心受人戏弄的乖巧,固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她的忠厚、坦率,比起贵族老太太的伪善来,还是高一筹的。

由于作者不任意美化或歪曲生活,因而,《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再像它以前的小说那样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其中有不少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所谓复杂,绝不是说作者描写人物无爱憎的态度,无倾向性,人物无正面、反面之分;也不仅仅是说,在许多人物性格中往往混合着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内容,譬如说,在贾宝玉这个正面形象身上,还带有他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所给予他的坏影响;林黛玉倔强孤傲,自尊心极强,对于她所生活着的那个龌龊的环境说来,她是高洁的,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如污淖陷渠沟,但她卑视刘姥姥,呼她为母蝗虫,就不成其为高洁了,等等;而更重要的是说,不能单从人物的表现行为和性格的表面内容来判断其美丑,在评论中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需要更深刻地探究其更本质的意义。例如,赵姨娘和探春,一个是歇斯底里地仇视名分正、地位优越的王夫人、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了保存、发展自己,获得正经主子的地位和偌大的家私,不惜使用最阴险卑鄙的手段,一个却力争摆脱庶出的名分、地位,拼命往王夫人那一方面贴,处处显得识大体,正经大方,毫不徇私。这两种性格,表面上看,前者太丑恶了,令人厌恶,而后者比较正派,令人敬爱,然而,实质上都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不平等的关系的产物,反映了处于劣势地位上的人们对现实的两种态度,在前者的卑劣的性格中,含有令人可怜、同情的因素,在后者的正经大方的表现中,含有令人反感、讨厌的成分。其他如鸳鸯、焦大、尤二姐等人物形象,都程度不同的带有这种复杂性。《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深刻性,也往往是建筑在这种复杂性的基础上。因为,这样的艺术形象,不仅是那一类人的代表,而且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反映了造成那种性格的社会制度的某个本质方面。

可以这样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方法,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显示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遵循的现实主义原则,而更多的是迎合人民群众心中的理想形象。
B.《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是以丰富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普通人形象。
C.《红楼梦》的自然主义文学属性,在于能够在真实的历史中找到人物原型,作者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虽有艺术加工,但完全基于真实人物的,超越了前人的创作格局。
D.《红楼梦》中众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没有否定作者对人物爱憎、褒贬等不同情感,而是指人物性格中往往混合着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内容,且包含深刻的本质意义。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琏、贾敬等封建贵族的形象反映了他们那个阶级的黑暗腐朽的一面,是真实的封建时代这类人物的真实面貌。
B.《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都带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底层的焦大、尤二姐、鸳鸯等这种仆人身上。
C.曹雪芹笔下人物的深刻性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塑造的复杂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艺术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复杂的社会面貌,更为其揭露社会制度的本质服务。
D.红楼梦诸多经典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集中、概括、虚构和个性化艺术加工和创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红楼梦》中贾母和刘姥姥的对比描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的一面,也反映了下层人民若干积极健康的素质。
B.曹雪芹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的,不美化,不讳饰,塑造出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C.《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引言说明《红楼梦》创作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
D.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继承和发展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为迥异于其他传统小说的新的艺术特色。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文学特色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作品的不同之处。
5.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其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复杂性的理解。
2023-11-01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渚”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漏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B.“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C.“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D.《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B.《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C.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酴醾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4-06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