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3 题号:137628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森林的枢纽

戎可

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个系统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到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关键种”海星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物种数却迅速减少。
C.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生存下去。
D.由于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可见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这一方式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
C.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
D.作者以海星的去除实验为例,通过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证明海星就是海洋世界的关键种。
3.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870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一种鸟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有分叉,体重只有31-41克,体长169-184毫米。成鸟的体羽多为黑褐色,喉部呈灰白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喙呈短三角形,口裂非常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包括蚊、蝇、虻等。

北京雨燕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4月底,它们飞抵北京,繁殖、育雏,再于当年8月离开,飞往远方过冬。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常多年返回同一地点,有延用旧巢的习性。

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10-200公里。在风雨到来之前,它们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雨燕身形小巧,在高空飞行时很少扇翅,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展开双翅时,雨燕能够长距离地滑翔;向内收起翅膀时,又能够高速冲刺追捕飞虫。

它们飞行技术高超,可是脚爪却很细弱,四趾向前,无法握住树枝,也就无法借此腾跃,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这种生理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迁徙到京城之后,会选择在高耸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古塔筑巢。这些建筑飞檐翘角,梁、標、橡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

监测数据显示,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每年8月它们以北京为起点,经内蒙古方向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

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有5万只之多。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北京新建起许多以玻璃和钢筋水泥为材料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居住空间,而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同时北京湿地迅速减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20147月,据中国观鸟会统计,北京雨燕数量锐减,仅剩2700多只。

(取材于张正旺、王宁、崔爽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要弄清迁徙的鸟都飞到哪里去了,来年飞回来的是不是同一群鸟等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追踪。通过了解它们的中转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候鸟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规律,探明沿线有哪些不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鸟迁徙时常常经过一些固定地点,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集中观测鸟的种类、数量和迁徙方向,这就是定点调查法。但这种方法只能预测鸟类可能的迁徙路线,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息,于是科学家研发了为鸟佩戴环志的追踪方法。

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上有编码。佩戴了环志的鸟再次被观察到时,研究人员根据编号就能识别出个体,通过比较同一只鸟两次或多次被观察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就能大致判断出它迁徙的路线和飞行速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需要积累的数据量大,两次甚至多次观察到同一只鸟有难度,开展跨地区、跨国界研究较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给鸟类佩戴信号发射器,从而实现了对鸟类全球范围的实时追踪。现在,这种技术已普遍应用在对大中型鸟类的追踪上。最小的GPS卫星定位仪重量约为5克,已经很轻了,但这对体重本来就小、还要动辄飞成千上万公里的候鸟来说,仍然是个大包袱,过重的负担会让鸟类的死亡率显著上升,目前科学界以物种平均体重的4%-5%来限制定位器的重量。

直到近年,光敏地理定位仪的出现,才使得对小型鸟类迁徙的精确定位和研究成为可能。光敏定位仪具有重量轻、续航时间长、记录数据多等特性。小的光敏定位仪重量不到1克,可以持续运行两年左右。光敏定位仪佩戴在候鸟身上,可以记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待鸟迁徙结束,科学家回收定位仪,利用软件读取信息,来估测鸟类的地理位置。经度值由日出和日落时间的中间点确定,纬度值则由当天的日照时长计算得出。这样便可计算出鸟迁徙的准确路线、飞行速度和确切越冬地。这种方法的短板是没有卫星定位准确,无法实时反馈信息,而且只能通过回收同一个体的追踪器来获取被记录的数据。

(取材于付建平、金子兴、赵天昊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导致北京雨燕数量减少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建筑物玻璃幕墙光污染B.古建筑的大量拆除
C.北京雨燕迁徙路线距离过长D.湿地面积迅速减少
2.根据材料,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导航定向能力强、能够预报天气变化,是以北京雨燕为代表的夏候鸟的典型特征。
B.北京雨燕飞行本领强,与其体重较小且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等形体特点有关。
C.北京雨燕选择在城楼、古塔等处筑巢,因为这些建筑物为其提供了居住、起飞的条件。
D.口裂非常宽大、飞行技术高超,使得北京雨燕能够在空中飞行时捕食大量的害虫。
3.根据材料,下列对追踪鸟类迁徙所用方法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用于追踪候鸟迁徙的环志应选用耐磨损、耐腐蚀、质量轻的金属材料。
B.运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保证调查效果。
C.卫星定位技术能对鸟类做全球实时追踪,却导致了鸟类死亡率的显著上升。
D.光敏地理定位仪能够记录鸟迁徙时周围光照强度周期性变化的一系列数据。
4.如果要对北京雨燕的迁徙进行追踪,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
5.举例两篇材料中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效果作用。
2024-04-22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森林为什么是“水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2023-12-30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鸟类迁徙,读懂它们的“空中阵形”

金凤

每年春秋两季,鸟类迁徙的壮阔图景往往成为天空的一道胜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行为学副教授李忠秋介绍,全世界约有1万种鸟,其中有近4000种鸟有迁徙行为,每逢迁徙季节,它们会沿着全球8—9条大的迁徙路线飞翔。很多鸟经过中国,飞往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

“迁徙的鸟大多是水鸟,因为到了冬季,河湖结冰,水鸟的食物骤减,它们就会迁徙。”李忠秋说,水鸟迁徙时一般保持人字形或一字形飞翔,例如鹤类、鹳类、鹭类、雁鸦类的鸟。

李忠秋举例说,丹顶鹤的家庭关系很紧密。它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成一字形迁徙,大鹤在前小鹤在后,“一个完整的丹顶鹤家庭有4口,它们是一夫一妻制,还有两个孩子,所以经常会看到4只丹顶鹤排成一字形,如果是3只,有可能有一只夭折或者散失了。”

而白鹭的家庭结构没有那么稳定,飞起来阵列也很不规则,不同的鸟,迁徙习惯也不同,雀形目的小鸟比如柳莺等,就惯于夜间迁徙,以躲避猛禽的袭击。

保持队形可以飞得更远

“迁徙的鸟一般体型较大,排成这些阵列飞行,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帮助它们节省体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说,鸟在迁徙过程中,也会在空中交替飞翔,但一般年长或者有经验的鸟会领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史志伟表示,鸟飞行时,翼尖处会形成空气漩涡,这个漩涡产生的翼尖力,会形成一种升力,后面的鸟可以利用升力更省力地飞行。这要求它们不仅要与前面的鸟保持适当的位置关系和距离,而且要调整翅膀的拍打节奏,确保能借助这股上升气流飞行。

鸟在飞行中会摆出什么样的造型,跟体型也有关系,“体型越大的鸟,飞行集群越小,因为它们个体应对外来侵害的能力更强,所以它们对集群的需求没有那么大,例如大雁、天鹅迁徙时,集群往往是一字形或者人字形;而体型越小的鸟,集群越大,因为大集群可以让它们更安全地飞翔,形状也更不规则,例如鸻鹬类以及雀形目的小鸟。”李忠秋说。

集体行动能提高生存几率

成群结队出行,对鸟来说似乎是一种更有安全感的选择。在鸟的朋友圈,有一种鸟,特别喜欢集体行动,这便是椋鸟。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鲁长虎介绍,椋鸟是一种常见的食虫鸟类,特别是在繁殖后,容易集成大群,如果繁殖地的生态环境好,会形成更大的群。李忠秋表示,鸟的集群可以让群体有反捕食的防御能力。“如果一两只鸽子落单了,它们很容易被捉住,但如果有一个大的集群,发现危险的几率会提高,这就给鸟群迅速逃走争取了时间。同时,群体越大,单只鸟被吃掉的几率越小,相当于把危险稀释了。”

不过,长途迁徙,对鸟依然是一件凶吉难料的事,例如遇到大风、雨雪冰雹等恶劣气候时,对鸟就是一场“极限挑战”。李忠秋表示,“迁徙途中,雌鸟和雄鸟也有分工,雄鸟在群体中更多地承担防御任务,研究发现,有雄鸟相伴的雌鸟,迁徙死亡率只有没有雄鸟相伴的雌鸟的一半。”

为了生存,鸟也会合纵连横。2011年,李忠秋团队在青藏高原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雪雀也会结盟,“例如白腰雪雀、棕颈雪雀、白斑翅雪雀在可可西里都有分布,它们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但防御天敌方面可能各有擅长,形成混合群体更易发现并抵御捕食者。”

形成集群时,鸟群可以团结起来对付敌人,李忠秋曾多次见证,喜鹊或灰喜鹊等鸦科鸟类中,尤其在繁殖期,它们常常会组队反击活动在它们家域附近的鹰隼类猛禽,虽然它们身型相差悬殊,但喜鹊或灰喜鹊群体依靠合力,常能顺利赶走猛禽。

1.下列对文中鸟类迁徙的“空中阵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鸟迁徙时一般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翔,往往由年长或有经验的鸟来领飞。
B.迁徙的鸟一般体型较大排成阵列飞行,也会在空中交替飞翔。
C.飞行时前后的鸟要保持适当的位置关系和距离,且要调整翅膀的拍打节奏。
D.体型大的鸟飞行时往往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体型小的鸟排列的形状更不规则。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徙的鸟都是水鸟,因为冬季河湖结冰导致食物骤减,所以就会迁徙。
B.鸟在飞行中会摆出什么样的阵形。跟它们的体型有关,通常体型越大的鸟,飞行集群越小,而体型越小的鸟,集群越大。
C.迁徙途中雄鸟更多地承担防御任务,有雄鸟相伴的雌鸟迁徙死亡率低。
D.喜鹊或灰喜鹊群体依靠合力赶走猛禽,可见鸟群能团结一致对付敌人。
3.请结合全文,概括迁徙的鸟成群结队出行的好处。
2020-05-19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