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5 题号:137842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身的观念在《五经》中已经出现,如《书经·皋陶谟》《逸周书·周书序》已有“慎厥身修”“修身观天”“修身敬戒”等说法。周公明确地将“天命”与“德”联系在一起,原本“嗜饮食”“不歆非类”的天、神转而成为超越族类、超越世俗物质利益的“飨德”“惟德惟馨”“惟德是辅”的道德神。就此而言,西周政治文化已经具备“崇德贵民”的人文主义底色。在这个时代,代表世俗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地官传统”逐渐压倒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天官传统”,与此相伴,礼乐文化中的仪式意义逐渐内化为德性的要求。“仪式伦理”向“德行伦理”过渡是西周的时代精神。周人的“敬德”观念,诚如徐复观所说,其背后的“忧患意识”具有“道德的性格”。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周公重视德行的根本目的始终未脱离“获得天命”“守住天命”这一终极视野。“敬德”与“受命”“德”与政权的“天命”往往绑在一起。对“德”的追求虽不乏真诚与坚定,但其动机却始终无法超越政权“受命”的向度。

余英时指出,春秋的前半段,大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逐渐转为个人化、内在化的“德”,但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另外这个“德”虽已开始“内在化”,但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人,亦指示未清,此中关键在于尚未出现“心”的观念。

孔子坚持有教无类,使得修身带有开放性,在原则上不限定在某个阶层。后来的《荀子·君道》与《礼记·大学》都明确指出,上自天子下至臣下、百吏乃至庶人皆以修己、修身为本。孔子始又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对德行的追求不仅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具有了纯粹性。《孟子·尽心下》则说:“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由“受命”向“俟命”、由古老的“善恶有报”宗教观念向德福剥离、由“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德行自此获得了自身的纯粹性和自足性。需要补充的是,在孔子之前,“德”尚未完全证得其自身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

自孔子开始,人与禽兽之别的话语见于不同的文献。先秦诸子不约而同地将“禽兽”视为映射人之为人的“他者之镜”,人禽之别话语的出现标志着人之“类意识”的自觉、“做人”意识的自觉。人之“天爵”“良贵”说将人之“贵”由世间差异性的社会地位提升至人人皆具的超越性身位,不仅构成了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的超越根据,也构成了传统向现代不断转化的精神资源,谭嗣同“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这一近代“仁说”未尝不可视为对这一精神资源的重新激活。

(摘编自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天官传统”逐渐被“地官传统”取代,代表世俗的道德与政治理性占据了上风。
B.余英时指出,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德”已具有精神内向化特征,但仍局限于少数人。
C.“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的转变,使德行具有了一定的自足性。
D.在古代文献中人与禽兽有别说法的出现表现出人的“类意识”和“做人”意识的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西周时代精神为据,论证了当时的修身观念与“天命”相联系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余英时的说法,可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
C.文章后两段论证了自孔子开始,修身观念具有普遍性纯粹性、自足性、自觉性。
D.文章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论证,材料充实,有理有据,要言不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对“德”的追求虽然不乏真诚与坚定,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
B.在春秋的前半段,修身观念虽已具有普遍性,但其实现内在化的方式尚不够明朗。
C.由“受命”向“俟命”的变化,体现出了由一味地被动接受向重视内在修养的变化。
D.基于人兽有别观点形成的“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99.9%的,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你有双能看见微波的眼睛,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包括空空如也的空间都会发出白亮的光。你就像住在一个大灯泡里。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C.我们难以分辨身边所有微波辐射的来源,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于宇宙大爆炸。
D.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C.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切的一项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023-08-07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

①习近平同志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要求。

②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将其封闭起来,与民众和当代生活隔绝。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遗产更是无法藏身于世外桃源或自外于当代社会。从世界上一些历史名城的发展趋势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就能相辅相成。

③“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然,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④当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实践证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种接触与理解,人们就会意识到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义务,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

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就能让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指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B.合理利用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竭尽所能地加以合理利用就是对其积极保护。
C.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D.只要保护与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能活起来,人民的精神世界就得以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活起来”的具体对象,接着指出“活起来”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过去与现在人们对文化遗产截然不同的认识。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不仅论述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性,还指出怎样让我国文化遗产活起来。
D.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谈及“活起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其现实的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不可能与世隔绝,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可以相辅相成。
B.文化遗产不应只被观赏与研究,也应该加以利用,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C.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人们就会逐渐接触、理解文化遗产,进而也会慢慢地尊重、保护文化遗产。
D.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比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重要,更能体现文化底蕴的深厚性。
2020-07-30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 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 困境。就此而言,说孔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 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 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 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
B.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礼仪的建立由此拉开帷幕。
C.儒学中的“仁”是有发展次第的,从爱父母兄弟开始,进而善待百姓,最后才扩展为爱惜万物。
D.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孔子摄礼归仁,但是把孔学归结为仁学,并不合乎孔子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于礼乐文明的建构,中间重点论述了儒学与礼乐文明的渊源发展,结束于对礼乐文明重建的思考。
B.文章以事实论证为主,道理论证为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整个发展史。
C.文章长《论语》中的经典言论为据,着重阐释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内核及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D.文章鉴古论今,从周礼对殷商祭礼的改造到儒学对周礼的发展,最终提出复兴礼乐文明需要儒学礼乐向现代转型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礼乐因人的内在真诚情感缺失而流于形式,礼乐文化陷入困境,促使孔子反思总结,创建儒学。
B.儒家思想中礼和仁互为依存,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
C.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礼,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践行追求和落实仁。
D.秉承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儒学为人伦规范,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在当前重建和复兴礼乐文明。
2019-07-31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