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38005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档好的脱口秀节目应当引起观众的思考,可以是阐发新颖观点,也可以是普及专业知识,抑或是对日常生活有别样的体察。

脱口秀(talkshow)意为电视谈话节目。2000年前后,受外国同行启发,我国电视工作者开始尝试制作脱口秀节目,一系列节目深入挖掘东方式幽默,创新观点表达,人气越来越旺。移动互联网普及后,这一趋势被网络综艺顺应并放大。2017年,网络脱口秀节目《奇葩说》以其新鲜活泼的形式、幽默而一针见血的说话风格,吸引大批年轻观众。紧接着,谈话式、讲坛式、单口喜剧式、辩论式等一批花样翻新的网络脱口秀节目走进观众视野,网络脱口秀开始成为网络综艺重要一脉。

脱口秀为什么火了,它是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脱口秀形态林林总总,目的是变着法让观众享受“听人说话”的精神愉悦。比如辩论类脱口秀《奇葩说》,将说话机会与时间平等交给一众普通人,让不同观点、不同表达进行交锋;《圆桌派》邀请专长不同的嘉宾,在轻松氛围中畅谈社会与生活,观众如身临话局,开阔视野,如沐春风;《脱口秀大会》则类似单口相声,演员态度和观点通过包袱台上台下互动。通过言语表达,脱口秀演员个性形象不断丰满;观众被特定人物吸引,兴趣转化为黏性,能够巩固节目品牌,进一步吸引更多观众。

脱口秀节目采用不同形态以增加观赏性,但其主要功能是让人获得思想启迪,因此脱口秀往往聚焦社会热门话题,通过犀利透视或辩论交锋亮出洞见。比如社会话题“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透过表象剖析深处的“两难”,使多元声音被倾听,打破思维定式。人生话题“要不要跨出舒适区”“怎样才能拥有安全感”循循善诱,传递积极人生观。这些话题设置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增加获得感,又增长同理心,通过思考各式各样的人生命题,观众获得生活的智慧。

说话者以开放态度发表见解,用轻松形式重构严肃命题,让观众充满新鲜感,是早期脱口秀节目的特点。随着同类节目增加,新鲜感逐渐消退,一些节目热度衰减,口碑下滑,面临竞争压力和创新焦虑。

事实证明,扎实的内容而非花哨的形式,才是脱口秀节目越做越好的根本。不少节目引入明星嘉宾,强化人设塑造,尝试借助粉丝经济来扩大影响力,然而不大奏效。 某网络辩论节目新一季的观众渐渐发现,特立独行的标签化人设一旦脱离坚实的话题和内容支撑就立不稳了。一项关于脱口秀节目的调查显示,80. 3%的观众认为他们热爱脱口秀节目是因为“对节目讨论的适题很感兴趣”,而选择“我很喜欢节目邀请的嘉宾”的观众只有47. 52%。可见,比起猜测观众喜欢什么样的人物,选择合适话题、呈现精辟观点更关键。节目若以流量、热度为导向,短期内或许能吸引观众,长远看却未必能转化为节目好评及观众黏性,节目生命力将难以持久。

总之,有温度、讲艺术的思想表达才是脱口秀的“立身之本”。

(摘编自谢陶然《脱口秀,追求有温度讲艺术的思想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脱口秀”聚焦社会热门话题,通过犀利透视或辩论交锋亮出洞见,让人获得思想启迪。
B.“脱口秀”目的是创新观点表达,吸引大批年轻观众,让观众享受“听人说话”的精神愉悦。
C.好的脱口秀节目,必须能够阐发新颖观点、普及专业知识和别样体察日常生活。
D.引入明星嘉宾,强化人设塑造,尝试借助粉丝经济来扩大影响力使脱口秀节目走向衰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客观辩证论述脱口秀节目,既有对其优点的充分肯定,也有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强调脱口秀节目要追求有温度讲艺术的思想表达。
D.文章后三段具体论述了如何在脱口秀节目中做到有温度、讲艺术,能长期受观众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口秀节目的出现与受外国同行启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密不可分,其形式多种多样,且能深入挖掘东方式幽默。
B.早期脱口秀节目使观众充满新鲜感,但随着同类节目增加,一些节目热度衰减,口碑下滑面临竞争压力和创新焦虑。
C.脱口秀节目若以流量、热度和邀请嘉宾为导向,在轻松的氛围中畅谈社会与生活,就能巩固节目品牌,与观众产生共鸣。
D.脱口秀节目要做好做强,就必须以选择合适话题、安排扎实内容、呈现精辟观点为重点,而非只顾及花哨的形式。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金钱控制文化的生产后,就会出现对文化的侵蚀,文化就可能置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于不顾,甚至为了攫取利益,它不惜挑战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以引起“关注”,从而获得“利益”。这便导致了当代文化的“低俗化”问题的产生。

桑德尔说到无处不在的广告时称:“侵略性的、干扰性的广告,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抱怨的主题。”低俗文化与那种富有侵略性、干扰性的广告相似,它犹如“苍蝇”,看似于人的肌体无大害,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苍蝇的袭扰。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被其分割和吸收。鲁迅对这种文化更持一种批判态度,指出它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他说:“看完一部书,都是那时的名人轶事,这时可得自己有主意了,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凡帮闲,他能令人消闲消得最坏,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诱过去,那就坠入陷阱,后来满脑子是某将军的饭量,某先生的体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低俗文化所体现的那些伤风败俗、有违道德伦理的观念和行为,有害人心,有害社会。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史蒂文·约翰逊就认为低俗无害,他说:“我想我们是过于严肃地夸大了媒介能传递核心价值的程度。大部分人都知道屏幕上的人物是虚构的,他们是让我们来取乐、欢悦的,而非给我们什么伦理教导。”他认为暴力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暴力的泛滥。而在有些人眼里,低俗文化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甚至还有助于减少犯罪。他们说,暴力影片可以将有暴力倾向的人吸引到电影院中,使他们不会到酒吧酗酒,然后四处滋事,从而减少暴力犯罪;沉浸于媒介暴力,尤其是具有参与性的游戏媒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一种好的化解暴力倾向的方法。

表面上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首先它们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在他们看来,只要与犯罪关系不大,甚至有助于犯罪的减少,就无害,就有益。可是,文化的“功过”利弊并不是以能否导致“犯罪”来衡量的,“文以化人”是文化的最大的功用,低俗文化的危害在于精神层面的污染,而不在于法律层面的犯罪。其次,他们立论的对象是价值观、是非观已经定型的“成熟人”,但是对价值观尚未形成、自制力尚薄弱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对低俗文化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低俗文化的侵袭易使他们“中毒”。

当代文化的低俗化的成因很多,但刨根究底,无不指向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这个“总根源”。不破除“迎合需求”的文化生产的原则,文化低俗化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这就要求文化创造者应当以社会利益为重,而非唯经济利益是图。除了“按摩式”的文化产品外,文化还应当为人们提供一种向善向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资源,有益于人心和社会。

(选自《文汇报》陈占彪《摆脱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低俗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钱对文化的控制导致了当代文化“低俗化”问题的产生,“总根源”当是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
B.低俗文化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令人在“消闲”中失去意志,成为无聊的帮闲者,进而成为有害社会之人。
C.史蒂文·约翰逊认为低俗无害,认为暴力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暴力的泛滥,甚至可以化解暴力倾向,有助于减少犯罪。
D.从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来看,只要我们破除“迎合需求”的文化生产的原则,文化低俗化问题就能得到真正解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富有侵略性、干扰性的广告和鲁迅对低俗文化的态度为例,指出低俗文化的危害。
B.作者把桑德尔、鲁迅对于低俗文化的犀利批判与史蒂文·约翰逊的观点进行对比,阐释了低俗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C.文章第四段,作者针对低俗文化无害论,从切入层面和立论对象两个方面阐释这一观点的错误所在。
D.对于低俗文化,文章先交代产生原因,再分析危害,接着围绕文化低俗无害论观点,分析其错误,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蒂文·约翰逊等人的观点只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忽视了“文以化人”才是文化的最大的功用。
B.“低俗文化无害论”忽视了价值观尚未形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心、模仿性都很强,沉浸于媒介暴力,定会导致犯罪行为。
C.基于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文化创造者应当以社会利益为重,而非唯经济利益是图,这样才有利于文化低俗化问题的解决。
D.从精神层面来看,文化还应当为人们提供一种向善向美的、有益于人心和社会的精神动力和道德资源。
2018-01-27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刷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图,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选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

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
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
D.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C.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1-17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年前,对传统节日的忧思,一度成为舆论场强劲的声音,不少人发出保卫传统佳节、保卫端午节的呼吁。当时的一个文化背景是,传统节日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一位著名作家曾感叹:“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情况有了显著改变。拿端午来说,在传统佳节中,相对于春节、中秋,其实有着一定的弱势,然而近几年,悄然刮起了“端午风”。每到端午节,除了各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外,在民间,各种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民俗也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艾条进入新小区,五色丝线戴在手脚上,赛龙舟出现在大江南北,粽子更是飘香大街小巷,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观念的活化利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不够有力,发展得不够好,有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社会投入了大量人力,专业人士投入了大量精力,还是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场景化问题,忽视场景改变,缺乏用户意识,依然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有的是当代化问题,对现代受众心理缺少研究,还在做一成不变的事情;有的是生活化问题,存在一定门户之见,不愿意走出象牙塔,甚至还在自娱自乐。

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需要传统文化,而是人们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开放的、进步的,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够通过创新创造,吸入人间烟火,使其易于接受、善于传播,便于转化为生产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当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使其融入生产生活。这也正是端午文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提到端午,我们就会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家国情怀的传习,不是简单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能实现的,吃有粽子、舞有龙舟、插有艾条、穿有汉服、读有经典、购有文创、逛有街区,各种生活式、沉浸式教育满足着各种层次的需求,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是从年轻受众角度进行改造再造,增进了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才让端午文化不再遥远,就在每个人身边。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化”,特别要靠创造性转化。其他领域很有必要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通过厚植文化底蕴、展现时代风采、创新现代表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走出一条振兴文化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乔杉《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

材料二:

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正因如此,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记得几年前,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还曾引发过不小的讨论。一个看似小小的言语之争,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而这些文化意蕴中,纪念屈原是接受度最广的。端午节在粽叶的丝丝飘香之中,浸透着家国情怀,也被赋予了更多厚重与深刻的意蕴。

人们纪念屈原,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每过一次端午,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致敬与汲取,也是对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锤炼与雕琢。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时,也该思考如何让端午节里的这种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可以看到,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而文化也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中,穿越时空,流淌到未来。

当然,要让这种家国情怀能够持久,除了要在形式上重现端午习俗外,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与端午节的精神内核相共鸣。尤其是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依然需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力拼搏。而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文化,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当然,最好的传承,就是让端午节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这离不开我们始终保持昂扬进取、求索不止的面貌与状态。

(摘编自易之《今天,我们如何传承端午的文化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开放的、进步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B.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投入了大量人、财、力却起色不大,是因为场景化、当代化、生活化这三大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C.近几年,端午节一改过去尴尬的处境,民间各种与端午相关的传统民俗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D.端午节的文化意蕴丰富,对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就体现了民众希望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而现在每逢端午等传统节日,却相当冷清。
B.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让人们产生了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感觉,因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下是很重要的。
C.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屈原,是因为屈原拥有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不是因为他有深厚的艺术造诣。
D.组织开展如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节日活动虽然只是外在形式上对端午习俗的重视,但也能够让端午节里蕴藏的家国情怀得到传承。
3.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
2023-05-16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