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6 题号:13853312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想坐律念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贾谊说上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

1.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B.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C.法者/冶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D.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古代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
B.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郡守又称郡丞。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C.高庙,可指宗庙,又可指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文中取后一义,借指汉高祖刘邦。
D.藉田,即“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亲自到此田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重视有识之士,善于纳谏。袁盎劝谏皇帝要坚守君臣礼节,也曾拉着马缰绳对皇帝的冒险行为进行劝阻,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B.孝文皇帝施行仁政,宽厚爱民。他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他体恤年老百姓,诏令二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
C.孝文皇帝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当时有人进献千里马,他退还了宝马并给送马人旅费,下诏说自己不接受贡献之物,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
D.孝文皇帝重视农业,躬耕垂范。贾谊提出重视积贮,让百姓回归农业、附着于本业的主张,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亲自耕作来给天下臣民做表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
(2)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十月,汉献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戊辰,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八月,孙权遣使称臣。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矣。”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遂受吴降。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晔曰:“不可。陛下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权虽有雄才,故汉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不可即以为王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以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不听。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邢贞至吴,吴人以为不当受魏封。吴王曰:“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吴王出都亭侯邢贞,贞入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徒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B.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C.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D.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申晦”,也可以指白天。
B.股肱,本义指大腿和上臂,文中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C.九锡,皇帝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
D.都亭,城邑中的驿舍。秦规定十里一亭,郡县治所设都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献帝在宗庙祭祀,祭告列祖列宗,让位给魏王曹丕。虽经上书推辞,曹丕最终还是升坛接受皇帝玺绶,登上帝位。
B.出现日食,有关官员奏请罢免太尉。曹丕认为这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归罪朝廷大臣不符合禹、汤归过于自身的道义。
C.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魏朝臣皆贺。而刘晔认为应联合蜀国内外夹击,不出十天,吴国必亡,曹丕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D.邢贞到吴国后,进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深觉耻辱,以至泪流满面。邢贞知道这件事后,认识到吴国不会久居人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2)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
5.刘晔为什么反对拜孙权为吴王?请简要说明。
2022-04-06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敦亲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他日,又谓仁杰曰: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神功元年冬,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B.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C.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D.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文中指大理寺,是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长官为大理寺卿。
B.昭陵,“陵”指帝王陵墓,“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
C.朕,秦以前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D.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想处死误砍昭陵柏的两位将军,狄仁杰据理力争,并援引张释之的话,最终使两位将军免于一死。
B.狄仁杰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将要出使遥远的地方,因其母年迈多病,于是狄仁杰请求替其出使。
C.太后让狄仁杰举荐宰相的人选,狄仁杰向太后举荐年老却有宰相之才的张柬之,太后最终任命张柬之做宰相。
D.狄仁杰上奏疏建议朝廷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来镇守安东,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
(2)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5.狄仁杰不奉诏处死两位砍伐昭陵柏树将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1-02更新 | 1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敦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札亡。

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亡”意思不同。
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屈原列传》中“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
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
D.害,文中指畏惧,害怕,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亲属的居所等事。
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因为孟尝君是齐王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
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国的第一人选。
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2)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
5.司马光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2-01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