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同步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1-08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力行上,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关于力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其原文是:“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努力行事之仁与好学之智、知耻之勇一并成为儒者必修的三种功夫。儒家尊奉“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张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是“中庸”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突破、迂腐保守、不作为。细读《中庸》,其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等很多有关力行、重行的观点,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那么,力行何以成为君子之仁德?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并且深知“行之难”。《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懂得道理很容易,难的是付诸行动,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正是由于做到很难,才更凸显力行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其次,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圣人之道就是要以上率下,真诚地展现自己的治世之德和经世之能,殚精竭虑地谋事成事,化育万物,感动他人。

到宋明时期,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北宋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将力行的人格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陈亮的“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尽管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上却是一致的。陈亮主张“重实事”“讲实学”,致力于“济时、救国、经世、致用”。《朱子语类》记载朱熹的观点:“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扬弃了“知先行后”的思想,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的观点,认为知和行是一回事,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力行才是“致良知”的真功夫,良知之理要贯穿在具体行为和实际活动中。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知行观,虽然与“知易行难”的传统知行观表述相异,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孙中山先生希冀通过唤醒民众随其共图革命以实现中国之重生的政治抱负,依旧是力行、重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忠实实践。

力行早已沉淀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标志。它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开疆拓土的艰辛创业中,凝结在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铸就的伟大精神中,展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寻求民族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反复强调力行、实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正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儿,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坚毅前行,必将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董冰《力行近乎仁》,《光明日报》2021年5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力行”,指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这是儒者修身的重要功夫。
B.“中庸”是儒家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主张不偏不倚,凡事不求突破,力求稳妥。
C.因为“行之惟艰”,“力行”才更能凸显力行者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D.力行根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中庸》的相关内容,论述了力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从中国传统思想、德与行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力行成为君子之仁德的原因。
C.文章通过分析“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论述了力行思想的发展。
D.文章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了力行思想的萌芽、发展、现实意义及其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倡导的“力行”是修身之道,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力行就是为群众办实事。
B.孔子认为拥有力行之仁,好学之智与知耻之勇,就可以实现儒家治人治天下的目的。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摒弃了陈亮“讲实学”“知先行后”的思想,极具进步意义。
D.“力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坚持力行、凝心聚力。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科学技术支出共计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

材料二:

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今,我们昂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当以更大的决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更高质量的小康,需要更加全面。既是主体上的全覆盖,更是内容上的全涵盖。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只是全面一块板,还有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每一块都需要补齐,都需要发展得更好、质量更高。

全面小康事关每一个人,是一笔不折不扣的民心账,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更高质量的小康,本质上是群众更满意的小康,概括起来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群众对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便是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便能牢牢把握这份向往。

全面小康不能在刚刚建成的快活三里歇歇脚,更不能停留在原地打转。当前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要解决短板问题,又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衔接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唯有铆足劲头,共同奋斗,不断夯实全面小康基础,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接续力量。

(摘编自《奋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金羊网202186日)

材料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自古以来,小康就饱含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2000多年前,《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一直在中国历史上空回响。在长期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从国际上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世界作出了新的伟大贡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也不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全面小康路到现代化发展新征程,新时代赶考再出发。14多亿中国人加快走向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助力全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全面小康,再出发!》,光明网20217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显著增长,国家财力日益壮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B.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成就充分折射出全面小康的特色。
C.2012年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对科学技术、农林水、教育、节能环保、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为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D.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方式,就能确保从全面小康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小康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B.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几千年的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夙愿,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C.中国人民脱贫攻坚使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的全面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D.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6.材料二提出“当以更大的决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请简要阐释“更高质量”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田物语

王安忆

我插队的地方,是淮河流域的平原,一年两季作物,一季麦子, 一季黄豆。种豆的记忆都是与农作的劳苦联系在一起的,犁去麦茬儿,耩下黄豆, 由于牲畜不足,总是七八个人拉一具耩。黄豆出芽长叶正逢盛暑,锄豆子的活计就拉开帷幕,豆苗匍匐在地上,叶间漏出灰白的地皮,锄板划开,有深褐色的新土翻出,转眼又叫烈日晒干。也不知老天爷如何算计的,挂豆荚的当口儿,一定连日大雨,豆地变成一片汪洋。倘若侥幸适时退水,便露出稀疏低矮的豆棵,未熟已衰,收获亦是戚然的,镰刀在枯瘦的豆棵里划拉,干瘪的豆荚裂出豆粒儿,滚在板结的地上——那是耗尽膏腴的土地,来不及歇地一茬接一茬耕种,多少嗷嗷待哺的口在等着。麦子却是这贫瘠土地的亮光。麦子的生长总是比较顺利,经过夏季的风雨动荡,秋冬是安谧静好的,麦种就在这时候着床睡眠,然后苏醒,正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即便是在这里,疲惫不堪的土地上,春风依然是撩人的,麦子在这时节长起来了。可怜见的,它们依然算不上茁壮,却按时令拔节、抽穗、灌浆,你真是要惊讶于大自然的手笔,它造出了什么呀!麦秆挺直,叶片修长,再扭扭地垂下,麦粒儿排列得端正,麦芒齐刷刷。我们那里有一个耕种的习惯,就是将豌豆间播在麦地里,麦子黄了,豌豆正好绿了,麦芒呢,亮闪闪的。看麦的,割草的,走路的,尽可以下到麦田间,摘嫩豆角,连壳吃,甜津津的。等麦子割倒,打下,麦粒儿里滚着豌豆粒儿,磨成的面,绿莹莹的,蒸出的馍,也是绿莹莹的。

收麦的日子,阳光明媚,麦棵在刀口悄然倒下,人们将其拦腰扎成捆儿,举上大车,砌起黄金的城,辘辘走过大路,进了庄。麦秸的色泽特别光亮圆润,巧手的姊妹将麦秸捋平,编成戒指和手镯,套在结实黝黑的指和腕上。麦秸是庄户人的宝,茅草房漏了,用它苫房顶;倘要是烧锅,就一定是烧最好的待客的饭食,麦秸火着得快,烧得透,燃得尽,蒸发面馍,发得老高,贴饼子,几蓬火就红了锅底,饼一下子透了;麦秸铡成麦穰子,细细撒在半熄的火上,星星点点明灭着,锅里的稀饭就黏稠了。起房子时,麦穰是和在泥里做土坯的,就像水泥里的钢筋,是庄户人的建材。最不济的麦秸,用来填毛窝,毛窝是农人冬天的御寒装备。苘麻编成鞋壳,填进麦秸,伸进脚去,全身都热了。那留在地里的麦茬儿,被犁铧翻起来,做了豆地的草肥,养育歉收的秋庄稼。麦子就是这么温润着农人清寒的岁月,点亮了黯淡的视野。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麦子,叫作荞麦。当大水彻底淹没豆地而播种的节令也错过的时候,还赶得及种上一季快熟的庄稼,那就是荞麦。在地势略高、退水早的地里,赶紧撒下种子,几乎转眼间,种子破土发芽长叶开花。荞麦花是白色的,生长在我们村庄田地的高处,平地里还泥泞着,沤烂着倒伏的豆棵,可这里那里,是纯洁的荞麦花,就像在安慰受委屈的心。荞麦的果实却是黑黄的,有一股子韧劲儿,特别难对付。刁蛮的老婆婆为难刚过门的新媳妇,第一顿饭就让她做荞麦面馍。新媳妇的手插在面里,拔也拔不起来,和面的黄瓦盆摔烂了,面还在手上。要能做好荞麦面的饭食,就什么也难不倒了。

我曾经在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里写道,船老大载和尚走水路,让和尚讲故事听,和尚的故事里有一则,讲的是江西的觅宝人。这觅宝人追寻的宝脉断了踪迹,而他已远离家乡,眼看山穷水尽,却忽然从老鼠洞里挖出一把麦种,于是开荒下种,来年长出一片麦田,觅宝人想,这大约就是他要找的宝了。陈雨航先生看到这一节,忽来电话,说有无限的感慨,这时方才意识到这麦田也是那麦田。埋头往格子纸上栽字儿,竟是落到“麦田”。就这样,人常常看不到自己的喜欢。有一次,朋友喜得贵子,命我起名,我给的就是一个“麦”字,也才知道心里一向存着什么。这大概就叫作“缘”吧!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种豆的劳苦和收获,看似与“麦田物语”无关,实则为后文描写麦田做了铺垫,以此表达作者对麦田的深厚感情。
B.第二段中说“麦秸是庄户人的宝”,从苫房顶、烧锅到做庄户人的建材、御寒装备和草肥,琐碎的记述背后是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
C.巧手的姊妹用麦秸编戒指、手镯戴,刁蛮的老婆婆为难刚过门的新媳妇,作者既表达了对农人的质朴的爱美之心的赞美,又对其狭隘和自私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D.作者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比如“麦种就在这时候着床睡眠,然后苏醒”“砌起黄金的城”等描写,既给人以形象感,又充满感情。
8.作者为什么说“麦子却是这贫瘠土地的亮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与作者记忆中的“麦田”看似无关,实则颇具匠心。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11-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同步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想坐律念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贾谊说上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

10.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B.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C.法者/冶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D.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古代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
B.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郡守又称郡丞。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C.高庙,可指宗庙,又可指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文中取后一义,借指汉高祖刘邦。
D.藉田,即“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亲自到此田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重视有识之士,善于纳谏。袁盎劝谏皇帝要坚守君臣礼节,也曾拉着马缰绳对皇帝的冒险行为进行劝阻,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B.孝文皇帝施行仁政,宽厚爱民。他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他体恤年老百姓,诏令二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
C.孝文皇帝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当时有人进献千里马,他退还了宝马并给送马人旅费,下诏说自己不接受贡献之物,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
D.孝文皇帝重视农业,躬耕垂范。贾谊提出重视积贮,让百姓回归农业、附着于本业的主张,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亲自耕作来给天下臣民做表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
(2)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