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一模 2021-09-05 2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对人生不同的看法。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观,主要是要知道他对人生是抱乐观还是抱悲观的态度。所以我们讨论乐观与悲观,也就是在讨论一般人最关心的人生观问题。

②乐观与悲观的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这种看法普遍叫做直观洞见。一个人的观与行或知与行是永远合一而不能分的。

③乐与悲是人类共有的情绪,当然都是主观的,随个人的感触、态度、环境而变易的。因此也可以说悲观与乐观皆是不好的看法,我们最好是不悲观不乐观,实事求是,不动感情,受纯理智的指导,勿陷于主观。但在某种意义下,悲观与乐观仍然可以说是客观的,因为悲和乐的情绪也可以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也有客观性。

④根据上面对于乐观和悲观性质的解释,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悲观不是观悲。对于一个人悲哀的情绪,尽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如心理学家分析悲哀情绪的状态,穷究悲哀心理的来源,考察悲哀事实在神经上所发生的作用。在做这种研究工作时,心理学家本人并不悲观,他乃是在观悲。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分辨乐观不是观乐。譬如,参加盛宴,进戏园,看热闹,都可以说是观乐,但却并不一定是乐观。因为赴宴会看热闹的人,心中也许感到异常孤寂悲哀,或兴良辰不再之叹,或有众醉独醒之感。那么乐观多少包含主观上轻蔑痛苦、超越悲哀的态度,而并不是事实上否认痛苦和悲哀的客观现象。

⑤乐观和悲观既然是主观的态度,那么一个人之抱乐观或抱悲观并不一定为客观事实所决定,而是以个人快乐或痛苦的经验为转移。许多聪明的年轻人,家境甚好,涉世甚浅,然而每每稍受挫折,便容易陷于悲观。而饱经忧患、备尝艰苦的人,对于人生反而取乐观的态度。由此足见真正乐观的人并不一定志得意满,生活上毫无痛苦。同样,悲观的人也不一定垂头丧气,自苦自杀。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时,他的诗却是忧思难忘的悲观情调。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然而他最怕死,最反对自杀。相反,历史上许多忠臣烈士、先知先觉,到了生死关头,慷慨就义,然而他们精神上仍是乐观的。苏格拉底始终相信善人快乐、恶人痛苦。当他被判处死刑时,他还说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好,只有上帝知道。其实许多圣贤豪杰在动心忍性、困心衡虑的艰苦生活中,仍不减少其奋斗的勇气,大抵都由于他们在精神上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在那里支持着,鼓舞着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⑥根据以上的讨论,乐观与悲观两种看法,性质之异同,价值之高下,何去何取,显而易明,不难决定了。不过须知悲观论亦有其相当价值。悲观论足以否定浅薄轻易、不学无术的乐观。并且须知悲观主义每挟现实以俱来,其传染于人有如疾病,亦非可轻易摒除。同情心稍有不丰,信心稍有不坚,希望稍有不真,而为退化观的旧说所动,则悲观思想便乘虚而入,不能自拔。更须知乐观亦非轻易可得,必须基于学问修养、经验阅历,有眼光,有毅力,能克服恶劣险阻的环境,战胜悲观,方可达到真正健全而无流弊的乐观思想。

(摘编自贺麟《乐观与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观与悲观的“观”,就是“直观”或“洞见”,也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
B.悲观与乐观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实事求是,不悲观也不乐观。
C.乐观不是“观乐”,因为“观乐”,多少包含着事实上否认痛苦和悲哀的客观现象。
D.乐观或悲观是由个人快乐或痛苦的经验决定的,跟个人面对的客观事实没有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乐观和悲观扩展到人生观的范围来认识,并分析了其客观性和主观性。
B.文章采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C.文章第五段列举曹操等的事例,证明个人乐观或悲观不会因主观经验而转移。
D.文章既肯定悲观论的价值,又指明了悲观主义的影响,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观与行是永远合一而不能分的,因此主观态度必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B.李大钊就义前大义凛然,“我的肉体虽死,精神却不灭!”可见其态度并不悲观。
C.心理学家分析欢乐情绪的状态、穷究欢乐心理来源时,他的情绪理应是乐观的。
D.人们了解乐观与悲观的性质和价值,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助于自己正确性决策。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科学技术支出共计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

材料二:

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今,我们昂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当以更大的决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更高质量的小康,需要更加全面。既是主体上的全覆盖,更是内容上的全涵盖。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只是全面一块板,还有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每一块都需要补齐,都需要发展得更好、质量更高。

全面小康事关每一个人,是一笔不折不扣的民心账,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更高质量的小康,本质上是群众更满意的小康,概括起来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群众对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便是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便能牢牢把握这份向往。

全面小康不能在刚刚建成的快活三里歇歇脚,更不能停留在原地打转。当前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要解决短板问题,又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衔接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唯有铆足劲头,共同奋斗,不断夯实全面小康基础,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接续力量。

(摘编自《奋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金羊网202186日)

材料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自古以来,小康就饱含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2000多年前,《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一直在中国历史上空回响。在长期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从国际上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世界作出了新的伟大贡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也不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全面小康路到现代化发展新征程,新时代赶考再出发。14多亿中国人加快走向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助力全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全面小康,再出发!》,光明网20217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显著增长,国家财力日益壮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B.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成就充分折射出全面小康的特色。
C.2012年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对科学技术、农林水、教育、节能环保、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为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D.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方式,就能确保从全面小康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小康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B.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几千年的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夙愿,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C.中国人民脱贫攻坚使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的全面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D.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6.材料二提出“当以更大的决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请简要阐释“更高质量”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飞舞

魏巍

第三阶段的作战地区在北汉江以西、金化以东和金城以南的弓形战线上。郭祥所在的第五军,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被调到这个地区来,准备对黑云岭的敌人展开进攻。7月12日上午,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黄昏时分,突击营向前开进。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松树杈挂着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歌唱祖国》的歌曲。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敌我阵地之间,横隔着一道宽阔的金城川。为了在攻击时避免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同时为了迅速而突然地攻上敌人阵地,指挥员们费了许多心思,才想出一个新奇的办法,就是事先在敌人的山脚下秘密地挖一些屯兵洞,使部队在攻击之前偷偷地潜伏在这里。郭祥的突击营于当晚午夜时分偷渡过那道宽阔的大川,在敌人山脚下的林莽之中潜伏下来。

这种战斗方式,使各级指挥员在精神上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他们唯恐敌人有一丝一毫的察觉,也唯恐哪一位战士在敌人盲目的射击下负伤而忍受不住。郭祥和老模范蹲在一个小小的洞子里,真是觉得百爪挠心,实在难捱。终于天又黑下来。总攻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迫近了。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当秒针刚刚踏上下午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话音未落,人们就觉得身子猛地一震,炮火的风暴遮天盖地地轰鸣起来。郭祥和老模范等人立即出了洞口,向我方阵地一望,只见三颗红色的信号弹,还飘坠在空中。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的大地都为之震动。

这场炮火急袭,整整进行了20分钟。霍地又腾起三颗绿色的信号弹,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呵!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在火光与硝烟中,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地在向前滚动。

冲在最前面的是乔大夯率领的爆破组。他们拿着爆破筒,挟着炸药包,向前飞快地跑着。山坡上共有七道铁丝网,已被炮火摧毁了五道,第六道也被他们迅速炸开,只剩下最后一道了。一个战士接着扑上去爆破。烟尘还没有散,乔大夯就领着爆破组的同志冲了上去。哪知冲到跟前,才发现这道足有两公尺宽的屋脊形铁丝网,只炸开了一道小口,仍然不能通过。乔大夯立刻塞进一根爆破筒准备拉火,后面一片冲杀声,回头一看,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突击排已经冲了上来,只有几步远近,爆破已经来不及了。地堡里的敌人已经清醒过来,重机枪正哗哗地射击着。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

乔大夯心里一急,登时出了一身大汗。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说着,他把手里的爆破筒往旁边一扔,就趴到了铁丝网上。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长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

突击排的同志停下来了,怎么忍心从自己同志的身上踩过去呢!连长齐堆心里热辣辣的,不知怎样处理才好。带领突击排的副连长疙瘩李更急得什么似的,摆着手说:不行!不行!快下来组织爆破!这时,郭祥和他的通讯员小牛已经赶了上来。他见到这种情景,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乔大夯听见郭祥的声音,又几乎用哀求的声调说:营长!你就快下命令吧!为了胜利,你就让大家快踩过去吧!郭祥回头一看,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就把心一横,牙一咬,把驳壳枪果断地一挥,说:同志们!踩过去!

这一声号令,响彻云霄,震人心魂。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支战胜千难万险、冲过雪山草地的铁军,今天不得不踏着自己同志的肉身前进了。他们仿佛在一刹那间变成了生着羽翼的天兵飞上了主峰,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7.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数百门大炮轰击敌人阵地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志愿军进攻炮火的猛烈。
B.文章情节设计别具特色,主线清晰,高潮部分主要了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非常集中。
C.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叙述人能够随时关注志愿军战士的言行,灵活自由地反映战争场景。
D.疙瘩李不愿从战士身上踩过去,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与心地善良;郭祥指挥战士们踩过去,体现了其雷厉风行与坚决果敢。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多次写到的“红旗”的作用。
9.魏巍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与刚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最可爱的人”的。
2021-09-04更新 | 404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植字仁干,上谷人也。燕散骑常侍龛之八世孙。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孙因家于北地之三水,遂为州郡冠族。父欣,泰州刺史、奉义县公。

植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中,起家奉朝请。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以功拜统军,迁清河郡守。后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等,每有战功,除义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绩,为夷夏所怀。

从太祖破沙苑,战河桥,进大都督,加左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逆,植从开府独孤信讨擒之,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肥城县公,一千户。又赐姓贺屯。魏恭帝元年,从于谨平江陵,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奴婢一百口,别封一子汧源县伯。六官建,拜司仓下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郡公,增邑通前二千户。

时帝幼冲,晋公护执政,植从兄龙恩为护所亲任。及护诛赵贵,而诸宿将等多不自安。植谓龙恩曰: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系于数公。共为唇齿,尚忧不济,况以纤介之间,自相夷灭!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龙恩竟不能用。植又乘间言于护曰: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愿公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世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护曰:我蒙太祖厚恩,且属当犹子,誓将以身报国,贤兄应见此心。卿今有是言,岂谓吾有他志耶?又闻其先与龙恩言,乃阴忌之。植惧不免祸,遂以忧卒。赠大将军、平扬光三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谥曰节。子定

及护伏诛,龙恩与其弟大将军、武平公万寿并预其祸。高祖治护事,知植忠于朝廷,乃特免其子孙。定后位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节选自《周书·侯植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B.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C.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D.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期之始终/明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兹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在当地最具有势力或人口最多的某一大家族,有一定的名望与影响。
B.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文中指州内各民族。
C.邑,在文中指君主赐予的食邑,受封者以封地赋税为食禄,食邑大小按户数计算。
D.嗣,有继承、接续之意,文中指儿子侯定继承父亲爵禄,而嗣位往往指继承君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植才华出众。他出身于名门,为人洒脱不羁,武艺高强,募兵讨伐盗贼,因军功官拜统军,升任清河太守。
B.侯植战功卓著。他随军征战,破沙苑,战河桥,擒逆贼,屡建功勋,加官进爵,尤其是江陵之战后荣及后代。
C.侯植直言敢谏。他曾劝诫堂兄说,因为孝闵帝年龄幼小,国家安危仍需依赖老臣,群臣之间不应该自相残杀。
D.侯植荣及后代。他规劝不成,反而受到权臣宇文护的猜忌,害怕大祸临头,最终忧愁而死,后受到追封赠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
(2)植恐天下之人,因此解体。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