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1391205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做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处于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以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境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摘编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做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推行的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3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到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
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合法性社团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D.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部分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B.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022-07-11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忠”文化自其在中华大地上萌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忠”相关联的忠信、忠义、忠言等词汇长期以来广为流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忠”文化酿造了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高尚观念,在它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大批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仁人志士,这在当时对社会稳定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大力捍卫国家和平统一、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廉洁政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须再次重视“忠”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忠”文化的社会价值,使“忠”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忠”的释义为“敬也”。段玉裁先生为《说文解字》所作注释中又将其展开,“忠,敬也。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尽心曰忠。”由此可见,忠的本义是一种发自人的内心的恭谨敬重的感情。同时回溯词源,“忠”又通“中”,取正直、不偏之意,这就使得“忠”带有了很强的原则性,而“忠”亦表示贯彻始终、坚定不移,这一层涵义又反映了“忠”具有的崇高性。因此从词源字义上看,“忠”是全心全意待人处事的态度,是人对所认定的目标和事业的坚持与执着。

春秋时期是“忠”文化发展传播的关键阶段,在忠本源意义的基础上,古代圣贤智者又为它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具体的内容。《孟子·梁惠王》中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忠信一体,“忠”文化又被加入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内涵。而忠文化出现恪尽职守、为官清廉之意,则可见于详述春秋历史的经典著作《左传》中。

当“忠”文化发展到汉代,为了适应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颠覆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平等相待的观点,通过在传统儒学中加入黄老之说使其添加神秘化色彩,强化了社会等级观念,提出臣民对君主的“忠”是确定的、绝对的、不讲任何条件的。该说法一经问世就得到了汉代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并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情势下,“忠”就被局限在了单一的君臣关系之内,使“忠”文化从原有的广义上的道德准则逐渐步入了统治手段的窄巷。自两汉之后,“忠”文化以绝对的、强制的“忠君”思想在后代王朝延续,在此过程中,“愚忠”作为一种无条件忠于君王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渐渐淹没了“忠”文化原本的积极内涵。

传统“忠”文化在古代的内涵主要表现是遵从本心、言出必行、恪尽职守、为官清廉和忠于君王,在近代则转变为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和民族。时移世易,“忠”文化发展至当代,它的内涵随着民主、自由、各阶级平等的国家体制的建立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剔除已被时代抛弃的消极思想,保留下了忠文化沿袭至今的优秀内涵,如忠于民族的爱国精神、忠于人伦的忠恕精神、忠于承诺的守信准则、忠于本职的职业操守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邱实、杜广强《试论传统忠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忠”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炎黄子孙的精神生活的境界。
B.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忠”的释义为“忠,敬也。敬者,肃也……尽心曰忠。”
C.当“忠”文化发展到汉代,逐渐被局限在了君臣关系之内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不再是道德准则。
D.时移世易,“忠”文化发展至当代,它的内涵也相对于近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忠”文化引用了不少儒家文献,可见“忠”文化与儒家学说的关系密切。
B.文章引经据典,主要目的是论述我国“忠”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和作用。
C.论证结构上,文章先总论“忠”文化的历史及价值功用,再论述其内涵和发展演变。
D.文章既肯定“忠”文化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在历史上的不足,显示了思辨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内涵丰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
B.我国近、现代的“忠”文化与古代的“忠”文化是继续与被继承的关系,二者不可混同。
C.“忠信”“忠义”“忠言”这些都是传统“忠”文化的产物,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D.董仲舒在传统儒学中加入黄老之说使其添加神秘色彩,使得两汉后“愚忠”走进历史。
2022-09-02更新 | 1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

程千帆

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

③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⑤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

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下面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
B.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很高,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C.王闿运与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
D.《春江花月夜》经历了“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的过程。
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生”字,化静为动,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澄澈、阔大的景象。
B.诗人描写月下景物时,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突显其空灵的特点。
C.“月裴回”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烘托出了思妇内心的愁绪。
D.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一种旷远高妙的诗歌境界。
4.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
2022-06-26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