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39258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捷人们生活。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起势,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超越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很多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也有很多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其实类似网购、高铁等先进技术,并非我们独有,但为什么却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对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赢得认可,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我们还要在这方面维续探索,凭借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等方面的创新,攀上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更为有利的位置。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收获期,国之重器频频亮相,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将技术变革与生活需求有效融合,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大小相宜,两翼齐飞,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将更足。

(摘编自范荣《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创新窗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青年最想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带回家,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认可。
B.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表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C.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中国应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的变量,顺势而上,把握命运。
D.“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充分说明我国已经超越了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全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借助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统帅全篇,为全文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B.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观点,分析问题。
C.文章从历史、世界、未来等方面进行论述,赞美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就。
D.文章结构严谨,结尾对现实的联系,不仅使论证严密,而且使文章内容更加厚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新兴国家抓住“创新窗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追赶和超越,将不少“老大帝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B.网购、高铁等技术能在中国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C.目前,中国的国之重器频频出现,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创新已经进入收获期。
D.一千年前,四大发明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今天,“新四大发明”充分表明中国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更足。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坚定文化自信 体现时代精神——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中国历史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通过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实现的。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的创举,基本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源头。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钟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的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宏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长期以来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文学创作则可以深挖事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被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我们也未必能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可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汉武大帝》从气势到细节多有与历史合拍之处,可以被称为一部经典历史正剧。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亮剑》是一部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交相辉映的优秀作品。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4.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18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社会大众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流行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文化功能上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它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具有娱乐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某些群体稳定的生活行为方式。

②流行文化与其他文化都是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更显著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在大众传播充分发展的情形下,流行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扩散,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流行文化所利用的关键形式。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流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信息传播互动中产生的某个文化现象作为一个讯息元素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信息的传播互动被许多人迅速认同、模仿,并将其作为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程。文化行为或实体要被不同群体的人们所接受并形成流行,就要有更多受传者的需求基础。一条传播的讯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不同群体的成员才会进行记忆和实践,最终形成流行文化。

③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首先,在人们平日的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对象,人们正因此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也使得人们减少了选择各种文化的机会。大众传媒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安排,干扰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选择。其次,大众传媒由于传递单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致使它不能深度阐释文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把原先的理念和观点模糊掉。例如我们经常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不可摆脱的媒介依赖;我们所接受的观点和想法一定要从媒介中查找来源;我们更倾向于在虚拟的现实中表达自身观点并且逃避真实的社会交往。

④基于此种情况,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难以引领新风尚,使得文化本该有的功能出现异化。 而文化垄断、强势话语使流行文化开始出现西方价值取向。一些发达国家凭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别的国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日本的动画片《蜡笔小新》《机器猫》《火影忍者》等,以及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为中国观众所追捧,靠精彩的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诙谐幽默的风格占领了流行文化市场,人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影视作品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因为流行文化拥有强有力的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先进且具有优势的文化会凭借流行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强有力的侵占和改变,从而使落后地区的流行文化出现异化、扭曲。

⑤大众传媒对人性的重新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可以促进流行文化的合理发展,因此,把握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影响的整体脉络,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共荣,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刘馨政《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人民网2018年5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面向社会大众,可以产生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B.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交往互动的结果,但它们的文化主体和文化功能有所不同。
C.流行文化的产生、扩散和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没有大众传媒高度介入的文化往往难以成为流行文化。
D.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旦将大众传媒当成娱乐消遣对象,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点明了流行文化的本质,第②段则进一步论述了流行文化的形成条件及过程。
B.第③段“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句,在行文中起领起下文的作用。
C.第④段借好莱坞大片等受中国观众追捧的事实,强调西方大众传媒的先进引领作用。
D.大众传媒促使了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带来消极影响,文章对此进行了客观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如《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经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也属于流行文化范畴。
B.某个文化现象常常通过传播互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被许多人迅速认同和模仿,成为人们唯—不变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便应运而生。
C.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特点导致其对文化的阐释过于浅显,因此我们为印证某观点和想法的来源而通过手机网络查到的信息不足为据。
D.大众传媒对人性重新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促进流行文化合理发展,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追求,使其最终演变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2020-10-11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具的进化与反思

李喆

人工智能,在迄今为止的工具进化史中,它出现得很晚。越晚出现的工具,力量通常会越强,人们对它的迷恋和恐惧也会越大。2016年,人工智能的进度虽然还没有如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设想的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但在围棋上完成了壮举。

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工具。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创造的工具中最独特的一种。它近似拥有了人类的一些能力,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随着深度学习引发的一波热潮,人工智能在医疗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可预见。如之前的很多工具发明一样,这些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人们从一些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与传统工具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使一些人产生了担忧。

科幻小说和电影,常常描绘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情境。一旦计算机有了情感好恶,能够自主选择行为,那么它不断强大的力量既可以保护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当然,这种情境的发生需要一个预设条件:计算机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在实现这个条件之前,人工智能不是主体,只是工具。

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关于它的来源,人类自身也知之甚少。有一种还原论的倾向,认为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都可以分解为低级的元素,最终被数学和物理解决,但显然目前这只是一种猜想或主张。我们不知道如何能够赋予他物以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里,科学家给一个机器人输入了情感,使他走向了寻找自我和人性的道路。这个输入究竟是否可能实现?以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值得怀疑的——单是数据的叠加和算法的改进,不足以使工具成为主体。

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仍然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这是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第一定律。这一定律的可靠性受到他自己小说的攻击,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机器人认为将人类软禁起来才能够防止他们互相伤害。”人工智能对命令的多元理解可能会导致行为失控,这是比人工智能产生意识更值得担忧的事情。

另一个更大的危险则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恶性使用。作为工具的计算机本身并无善恶,但人心却有善恶。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很多效益,但也增加了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和概率。此外,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增强和广泛应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建设将会成为非常重要并且相当困难的课题。但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只是工具。

(选自《读书》,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在工具进化史中出现很晚,因此它力量强大,人们对它既迷恋又恐惧。
B.当计算机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能够自主选择行为时,人工智能将不再是工具。
C.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情境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但目前还没理由相信它已成现实。
D.人工智能应用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为人类社会比如医疗领域带来可预见的效益。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都可以分解为低级的元素,最终被数学和物理解决。
B.如果只是数据的叠加和算法的改进,并不能让工具成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
C.“小说的攻击”并不能否认“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的机器人第一定律的可靠性。
D.如果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产生威胁,那它很有可能来自人类本身。
3.概括人工智能在哪几种情况下会对人类产生威胁。
2022-06-14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