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39438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917日,国家授予张富清等十人“共和国勋章”的称号,彰显对共和国功臣的尊崇褒扬和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弘扬。关于张富清,习近平主席的批示强调,老英雄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摘编自新华网消息)

材料二

张富清,一位革命老兵。解放战争时期,他舍生忘死,荣立一等功三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战争时期,突击队员是张富清的“老本行”。老人回忆,那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几乎天天行军打仗,每次战斗自己总是主动要求担任突击队员。在永丰战役中,张富清作为班长,第一个从永丰城墙跳下去,冲进敌群。那天晚上,张富清不仅炸毁两座碉堡,还独自坚守到天亮部队进城。

从炮火中走出的英雄并非只有铁骨铮铮,张富清也会怕,战争的残酷让他在几十年后仍会在深夜里突然惊醒。他从不看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偶尔提及,只零碎说起:“泪水血水在身上结块,虱子大把地往下掉……”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当突击队员?张富清淡淡一笑:“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摘编自《张富清——一辈子的“突击队员”》)

材料三

战争结束后,张富清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本色。

1955年,当国家需要军人服务地方建设时,张富清申请去最艰苦的地方——湖北来凤县。

在来凤县的30多年里,张富清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担任“突击队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往最贫困的地方跑得最多,为困难群众想得最多。三胡区粮食生产短缺,张富清到了三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士气很快上去了,三胡区当年就转亏为盈。原卯洞公社最偏远的高洞片区,不通水不通路,老百姓常常吃不上饭。张富清在班子成员分配片区时抢先选了高洞,住在村民家的柴房里,带领村民们肩挑背扛,修出一条能走马车、拖拉机的土路。如今,原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

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来凤这片穷乡僻壤,留下了一个人民公仆任劳任怨的足迹。

(摘编自唐卫彬《英雄的选择》)

材料四

转业以来,张富清一直把立功的事埋在心底。原县科委主任田洪立说:“我和他共事多年,他都不讲他当兵的事。”“哪里知道他立过大功哦。”老伴儿孙玉兰说。若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他的赫赫战功可能会一直隐瞒下去。

尘封63年的军功被发现后,老人多次拒绝媒体采访。他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有什么资格显摆自己的功劳?”直到后来有人说,“您把您的故事说出来,对社会起到的教育作用,比当年炸碉堡还大。”老人的态度才“突然有了180度的转弯”。

于是,面对一拨一拨的来访者,张富清又拿出了当年的军人作风。他用一条腿撑起身体,讲述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有几次采访正赶上父亲断腿疼痛发作,他连休息一下都不提,其实早已疼得一身透汗。”张富清的儿子张健全说。

(摘编自王珏《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业后张富清深藏功名,他认为与战友的牺牲相比,自己的功劳不值一提。
B.张富清面对媒体的频繁采访,即使病痛发作依然忍耐,体现出军人作风。
C.战争的残酷让张富清感到后怕,以致他从不看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
D.在偏远的高洞片区任职期间,张富清带领人民艰苦奋斗,让所辖村脱贫。
2.张富清是“一辈子的‘突击队员’”,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李安华语电影创作以其思想深刻、故事性强、画面优美、叙事从容而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他的影片,在娓娓道来的好看故事中,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探究,通过对主人公情感的抒写而达到对人性意义的探寻。在李安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又有西方文明的熏陶,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但他又是有根的,他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进行分析,无疑可以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般都会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风格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风格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内涵,并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集中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所独有的气质个性的外化。李安在自己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己“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影片,从总体上体现出“淡雅平和”的艺术特征。“淡雅”侧重于李安电影外在表现形式,“平和”则多从李安电影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李安的影片很少有人数众多、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场景,画面相对干净雅致、朴素自然,似中国水墨山水画般充满意境,给人以典雅素洁之美。无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南水乡,亦或是《色戒》中旧上海的街景、旗袍,都蕴含着典雅的韵味。那种素净与雅致在华语电影中只属于李安,这种“淡雅”来自李安的修养与文化。由于李安作品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化意蕴,致使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雅”的气息。而在思想内容方面,李安的电影表面看虽然充满矛盾冲突,但本质上追求和谐、融合。他的影片,矛盾冲突虽然看似激烈但不极端,最终都归于“和”的统御之下。“和”是李安电影创作的出发点,更是其电影创作的归结点。这种“平和”源于李安自身的性格、教养以及中国传统“中庸”思维的熏陶。“淡雅平和”构成李安电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风格特征下,李安进行着有别于人的独特的艺术创作。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被认为是李安的早期创作。在这三部影片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等一系列矛盾充分展现在银幕上,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艺术形象,拓展了题材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影片内涵。同时,这三部影片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延续到李安以后的电影创作中,构成重要的艺术内容,李安华语电影的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影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父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节选自许波《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
1.下列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和影响,因而他的华语电影创作常常表现得非常唯美、宁静、平和而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B.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画面优美,故事性强,叙事从容,娓娓道来,同时又思想深刻,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人生的探究。
C.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在后期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D.《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形象,但是它们都属于李安的早期华语电影创作,还不够成熟。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分析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能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
B.艺术风格一般都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李安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C.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是李安华语电影的几个重要特点。
D.李安的电影是有根的,他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之中,将古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3.3.“淡雅平和”是李安华语电影的总体风格,请联系文本阐述其具体内涵。
2016-11-18更新 | 10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作用。教育事业的改革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成就越来越大,但问题也不断出现:一是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高校招生量的扩大,使得本来就不高的高职院校招生标准再一次降低,因为只有降低了招生标准,才能有效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二是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不足。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只有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的许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足,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下降,影响了行业内人士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可度。三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先进。我国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较为传统,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摘编自《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材料二:

20225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宋芳用一融三通两提升来概括此次职业教育法的修改思路和主线:一融指融合,即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三通指融通、贯通、畅通,即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招生和升学就业渠道畅通;两提升指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告诉记者,事实上,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对职业院校的积极影响是立竿见影的。2022年学校自主招生,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这是多年未有的重大转变,也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给职业院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摘编自《职教法首次大修实现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之变》)

材料三: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邓云锋透露,2021年山东省中考中,有2.95万名超过当地普高线分数的学生主动选择职业学校,有1.7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用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满意度也已达到了96.07%。

邓云锋说:这一倾向说明,职业学校过去招收低分生的难题得到了进一步破解,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从无门槛追求数量到现在有选择的以质定量,得益于山东省推行‘三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邓云锋介绍,山东省职业教育的三好做法,就是把学校办好,把质量抓好,把学生的发展空间途径建好。

为把教学质量抓好,近年来山东省省级投入9500万元,设计了102个中职与高职、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纳入教材,覆盖各个主干专业的课程体系。邓云锋表示,为把学生的成长发展路径建好,一方面,打通学生的学业晋升渠道。山东比较早地开始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全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超过70%。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山东认定了31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学校与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对话制度,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学生升学有渠道、就业有优势,有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摘编自《山东办出三好职业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先进等。
B.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就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C.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2021年山东省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的提升,用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较高的满意度,说明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难以完成,是因为高校招生量的扩大和高职院校较低的招生标准。
B.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22年自主招生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这表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转变。
C.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提升,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D.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对话制度,有利于解决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问题。
3.为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从学校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2022-06-27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传播宪法精神,构建宪法文化,《绿海副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家。

《绿海副刊》:“ 宪法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如何界定?

王人博: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状况,宪法文化可能包括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本文好理解,指的是宪法的文本,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非书面化的,如英国。所谓宪法文化也就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宪法作为一种“最高法”,它有自己特定的仪式,包括制宪的仪式、运用中的仪式,如宪法宣誓制度、宪法日等。典仪化是宪法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宪法过程”包含的内容最为广泛,包括宪法的适用过程,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以及由此连带的公众宪法意识、期待等等。

侯欣一:文化的涵义很丰富,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所以广义上来讲,宪法文化也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精神层面比如尊重宪法的意识,以宪法为原则的精神;物质方面比如能体现宪法精神的文本等物质载体。

莫纪宏:宪法文化,是基于宪法价值和宪法制度而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善用宪法思维以及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绿海副刊》:宪法文化会给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渗透?

王人博:一种健全的、发达的宪法文化的养成是整个中华民族艰巨而伟大的目标。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如果说,经济、科技、贸易、军事、教育是现代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宪法教养”则是文明国家真正的“软实力”。宪法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学着运用宪法,尊重宪法,尊重民众,这是宪法文化影响、渗透整个社会的关键。

侯欣一:大家觉得宪法“不接地气”,但大家熟悉的刑法、民法等部门法,从立法上讲都源自宪法精神,以宪法为母体,法理基础也都是在宪法层面上。从部门法的实施上讲,司法机关如何设置,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也都是宪法作出明确规定的。

莫纪宏: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强调公平、公正,遇事要找法讨个说法。家庭中父母子女平等以待,政府机关给老百姓办事笑脸相迎,公民诚实地为国家献上自己劳动所得应纳的税款,公共汽车和地铁站乘客有序乘车等等,这些小事,做好了,就是宪法文化。

《绿海副刊》:如何培育属于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

王人博:宪法离国民自身的权益越近,其意识就会越强;反之则会淡漠。其次,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国家各级领导尊重宪法,国民不会视而不见,自然会上行下效。宪法能为民所用是关键,宪法能为官所尊是根本。

我们自己的“宪法”传统,是“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强调的是领导者的修养和德性以及“典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这个伟大传统的一部分。我们这个国度不乏单个典范,缺的是一个典范群体以及能跟上来的整个社会。

侯欣一:要培育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从制度层面上,比如设立国家宪法日,人大任免官员要向宪法宣誓等制度设计,会逐渐吸引大家关注宪法。但我认为,除了这种“高大上”的手段,我们还需要一些接地气的方式,符合当下年轻人文化品位的宣传方式,如设计宪法T恤、宪法杯子甚至宪法蛋糕等等,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宣传宪法精神。

(选摘自《法学专家畅谈宪法文化培育:高大上与接地气结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人博认为,结合中国实际,所谓宪法文化就是围绕本文、仪式、过程这几个要素而形成的。
B.侯欣一认为,从广义讲,宪法文化应该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方面理解,才符合文化的丰富涵义。
C.莫纪宏从民生小事入手谈论宪法文化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因为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在培育宪法文化方面,法学专家们观点一致,认同“高大上”的手段,即国家领导要起到典范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界定概念到谈论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最后论及培育宪法文化的方法,此访谈以问题为导向,重点突出,层层深入。
B.法学专家们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补充连为一体,多方位地普及了“宪法文化”的相关知识。
C.王人博以现代文明的“硬实力”作对比,论证了“宪法教养”作为“软实力”,在一个文明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D.为证明宪法不是“不接地气”,侯欣一从立法和施法两个角度入手,让人们明白熟悉的部门法背后都有宪法为母体这一事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能用宪法思维和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小事,对宪法有期待,这都属于“宪法过程”,都属于宪法文化的范畴。
B.养成宪法文化是如此重要,它是衡量中华民族能否成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C.如果宪法能被国家各级领导尊重,能保护国民的权益,为民所用,那宪法文化就会越来越健全,国家会越来越文明。
D.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宪法日,推广电影《秋菊打官司》,到大学去进行宪法日宣传,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宪法文化的培育。
2020-06-12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