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1 题号:139748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文化版图如何界定?实际上,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因此,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从地理概念的角度来看,江南区域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即苏锡常杭嘉湖,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广大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关于这个大区域概念,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

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江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此气候湿润、万物滋润,人也和润。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江南人民大体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形成了文明祥和的区域文化。

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已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商末周初,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苏浙地区逐渐形成。自那时起,吴越文化便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本土根脉。

正式把江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唐代。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其中有就江南道。这个江南道区域甚广,包含几乎今天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后江南道所辖区域和名称不断演变,到了清代,先后有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和江南省。

(摘编自廖大伟、李想《江南文化何时形成独特区域风格》)

材料二:

在精神本质的层面上,要弄清楚江南文化最独特的创造与深层结构。任何文化,在广义上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江南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说本质是一个对象所独有的东西,那么关于江南文化的本质,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与其他区域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但同时江南也更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如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作为超功利的审美存在却毫无疑问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接触到。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①如果说,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与北方文化圈一脉相通,那么也不妨说,正是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②在这里也需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而只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③以齐鲁文化为例,如孔子尽管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在儒家文化主流中,更明显的却是审美与伦理的紧张关系,所以孔子又严格区分了(伦理本体)与(感性存在),可见它们在根本意义上是无法和平共处的。④由于沾染了过于浓重的道德色彩,儒家经常发生以道德代审美的异化。⑤但在江南文化中,由于一方面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审美精神本身也发育得比较正常与健康,因而其现实的与道德的异化相对要小得多。⑥中华民族生命本性中的审美——诗性机能,正是在江南获得了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⑦由于审美存在代表着个体生命的最高理想,所以还可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诗性文化中实现了自身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⑧一言以蔽之,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⑨由此可知,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此外,由于江南文化的特殊魅力,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如我们熟知的塞北江南”“邹鲁小江南等。但无论在哪里出现了江南文化现象,除了物产丰富和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反过来证明,江南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最高本质。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

材料三:

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这种特征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展现,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经济文化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江南的水性特征相关,水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与”“灵动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青山秀水,茂林修竹,不仅使人们热爱自然,也使人们感觉敏锐,不仅启迪遐思,更可以滋润灵性。故而江南在经济发展以后,文学艺术快速发展。魏晋以后,江南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这一事实。江南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和、纤巧,吴越先民好玉的审美追求,很能反映他们的品性。这种审美追求应该是形成江南文化特质的一个基本因子,吴越语言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清新婉丽,也与此特性有关。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与山东士人的儒雅、敦厚,关陇、燕赵士人的刚直、豪爽构成鲜明的对比。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

(摘编自陈云燕《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所以,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B.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取决于其地理环境。
C.江南文化在广义上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其本质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
D.江南文化,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江南的特色,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
B.孔子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孔子认为审美和伦理在根本意义上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C.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但无论在哪里出现了“江南文化”现象,其内容一定包括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
D.因为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所以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江南水性特征无关的一项是(     
A.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
B.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和、纤巧
C.士人的儒雅、敦厚、刚直、豪爽
D.文学作品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江南文化的特征。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三段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

(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材料二: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

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关爱生命、恐惧与厌恶战争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敌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

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

(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精品能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情操,讲究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等,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
B.当今时代的数字技术可以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更多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使之更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接受心理。
C.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推动下崛起的文艺新类型,用户规模大,品类丰富多样,因善于融合新技术,充满生气和新机。
D.将数字技术赋予人们的独特感受转化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人作品内容,就可以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观众追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的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反映文艺精品始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重新塑造文艺的传播接受。
B.当下人们更注重“逼真感”“即时感”等种种感受,反映出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也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奠定了美学基础。
C.电视剧《士兵突击》和《亮剑》没有简单、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而是借表达深刻的思想、刻画有血有肉的形象吸引观众。
D.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折射的美国价值观,是文艺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因为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会弥漫着该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说的“艺术精湛”这一评判标准的一项是(     
A.某首诗歌:通过塑造一群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先民形象揭示两河流域文明。
B.某电视剧:用基层奋斗者的故事呈现一座城市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
C.某部电影:重视细节的严谨和专业,演员发报前的准备工作和调试程序都很规范。
D.某舞台剧:后期制作突出清晰精致的画面、立体震撼的音效和逼真华丽的视觉特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网络文艺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产品,其中的精品可以成为滋养民众品性的源泉和培育大众文化的坚实土壤,那么,该如何促进更多网络文艺创作精品化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1-09-26更新 | 4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妨从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感受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编者按:文本和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实际上是人类的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是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的创造,体现的是他们的创造者的主体意志和思想愿望,他们对于他们的创造物是有主体性的。我们要感受和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是从它对我们现实人的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而更应当从他对当时社会、当事人的作用和意义来衡量。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这种遗产的本身,更是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过程。一代代的人要得到更迅速的成长,是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和创造的,而必须首先了解过往人类的创造成果和创造过程。在从事各项具体社会事业的社会成员则需要掌握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要通过现代知识分子的著作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文化遗产,以具体的从事各项事业,他们在这种文化传承的关系中更接近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位置。这也就有了社会文化中的三个主体的关系的问题。

这三个主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创造者的主体性假若压抑了现实社会知识分子和一般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古代文化的创造者就被神圣化了、绝对化了。在这时,现实的人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俘虏,文化遗产表面上得到传承,但一代代人却失去了古代文化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它所导致的是现实文化的衰弱和现实社会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若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并不尊重人类的、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不尊重过往人类的创造意志和创造精神,并不想感受和了解这些遗产是怎样被古代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现实愿望和要求抹杀古代人的创造成果,他们的创造性也是得不到发展的。这种虚无主义态度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以外的所有人的主体性的蔑视,意味着把其他社会成员都置于自己的奴从者的地位,它抹杀了古代人对于自己创造物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压抑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这正像一个教师既不想切实的感受文本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地位。这时,社会表面上很繁荣的文化,知识分子编织着五花八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却不是从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与别人对着干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你说向左我向右,你说向右我向左;你讲唯物我唯心,你讲唯心我唯物,其实他自己是什么思想也没有的。

但是广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也不能无视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者的主体性,不能抑制和窒息的现实社会,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在这时,整个社会陷入愚昧和盲目,否认知识、文化、历史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把狂妄当个性,把蛮干当创造,把迷信当信仰;整个社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盲目状态。

以上这三种社会状态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我们应当吸取这些历史的教训。

(节选自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由我们师生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
B.作者、教师和学生衡量“文本”价值所产生的矛盾和差异需统一,不能对着干。
C.古代文化被神圣化、绝对化,现实社会人就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创造者。
D.教师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解释文化遗产时,文本、师生三个主体性都会受到伤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类比论证,指出文化传承主体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B.文章主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衡量文本的三个主体有差异、有矛盾的观点。
C.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关系的问题,旨在强调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的使命。
D.文章以反思与关怀历史的视角,论述了社会成员主体性膨胀导致的不良社会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风影响世风,世风反映学风,我们要注意二者关系,以学风带动世风。
B.对待前人的创造,后辈不是推倒重来,必须虚心学习,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C.文化创造者和师生都是主体,唯有彼此尊重,文化价值才能得到良性的衡量。
D.“你说向东我说向西”或许有利于对话者衡量对方,从而利于它们的产生思想。
2019-06-20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提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即错误的前提: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反驳“玩物丧志”观点的一项是(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逻辑谬误常常会发生,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就出现了逻辑谬误,很多人都指摘庄子偷换概念,却忽视了惠子的逻辑谬误,请简要分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句话的逻辑谬误。
2023-02-21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