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5 题号:13980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二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劳动教育发表过许多论述。他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摘编自罗容海《劳动教育怎么搞,别忘了陶行知》)

材料三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之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特别是精心打造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精心设计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建设劳模工匠文化“场景圈”,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系统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精心打造网络、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校园之外,应以劳模工匠选树活动为契机,创新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学习榜样,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涵养劳模文化、工匠文化,厚植奋斗理念和劳动情怀,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工匠、爱护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从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部,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过程。

(摘编自彭维锋《以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材料四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摘编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所以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B.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C.“在劳力上劳心”强调要勤劳动,但又不能止步于劳动。要以劳动涵育内心,实现道德、智慧、体质、美感的发展。
D.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是为了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搞劳动教育别忘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念,因为他继承并发展了“劳”与“学”结合的历史传统,也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
B.不仅要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全媒体传播工匠精神,还要校内校外联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生活全过程
C.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D.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要求;应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3.新时代应怎样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篇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于是遂欲匡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正是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他也肯定“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定是要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而是重在对现实的关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阐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他的《通志》是这方面的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并在书志领域有重大发展。其次,郑樵竭力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

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为何,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去。“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溯流。杜佑撰《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之末,是典制体通史的代表作。其“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即“原始察终”“通古今之变”。“会通”是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即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

其实,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就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只要是优秀的史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削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详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牾”,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通史的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上的“通史家风”笔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
B.虽然班固、荀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
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
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其正的通史精神。
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
B.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
D.从史学史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23-04-08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道德哲学思考

“新冠肺炎与自然界的野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世卫组织及最受科学界重视的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共同发表的声明。人类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人类有道德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但人类为了经济的增长和自我贪欲的满足,不断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一些人认为,人类凭借科学理性可以穷尽宇宙的一切奥秘,这种信念是“培根——笛卡尔式”的理想,即科学就是对所有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作“终极说明”,他认为,万物的一切应该臣服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大自然是供人类不断利用的资源库,或者是任凭人类任意打扮和雕琢的客体。但这种盲目自信,在自然的地震、海啸、飓风、传染性病毒等面前,会瞬间黯然失色。

从道德境界的角度看,这种道德观念,实质是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人当作自然界的唯一主体,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只是具有低级生命体征或无生命体征的客体。实际上,人类来自大自然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面前,任何民族、族群、人种都应当尊重、爱护自然。人类是生物链上最高级的物种。但人类不能为了自我的满足,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大自然。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种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被称作人类中心主义,也称人类中心论,这一学说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中心,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目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应当按照人类的价值观去解释。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其主张解放人性,追求自由、平等与价值,帮助人们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统治。但是,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为了经济的发展,在自我贪婪的欲望中,破坏了原本整体和谐的大自然。1992年世界众多科学家联名发表《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指出:“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种“人类——自然”两元分离的思维模式,一直盘旋在现代一些人的道德记忆中。

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具有致命的自负流弊,那么,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就具有道德上的正义?这一学说认为大自然自身具有内在的价值,人类应该赋予大自然应有的伦理地位和道德权利,人类应当把道德共同体,从人与人的范围拓展到大自然和整个生态系统;认为人们应当在伦理上进行一次彻底的“伦理革命”或“道德革命”,让自然的一切存在物享受道德主体的地位和道德资格,从而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倘若将大自然的一切存在物都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那么人们就连踩死一只蚂蚁,甚至是杀死自己豢养的一头猪,都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将失去主体性和能动性。

因此,我们既不要痴迷于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要沉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坚持辩证的有机的自然观。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物资与资源的时候,应当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正义法则。这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根一笛卡尔式”的理想认为,人类凭借科学可以探究宇宙的所有奥秘,世间万物都应服从于人类的利益,为人类服务。
B.“天人二分”的思维与“培根一笛卡尔式”的理想本质上是一致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其他一切事物都只是客体。
C.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可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价值,这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的影响,如主张解放人性。
D.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让自然的一切存在物享受道德主体的地位和道德资格,因此这一学说具有道德上的正义,极具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中间论证部分呈并列式结构,论证严谨,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B.文章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方面批判了“培根一笛卡尔式”理想,得出人类需要尊重并且保护自然的观点。
C.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正反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较强,分析精确,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D.文章从人类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探究其引发的道德哲学问题,旨在引起人类对现实与未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的灾害如地震、海啸、传染性病毒的出现提醒着人们,大自然不是供人类肆意挥霍和雕琢的无生命的客体。
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走上了一条和自然相互抵触的道路,远离了“人类中心主义”曾经的积极意义。
C.作者认为人类有时踩死蚂蚁,或杀死自己豢养的猪,不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因此不需要将大自然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
D.文章提出的“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正义法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理念中得到充分验证。
2020-08-08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的考证。

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一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真正使红学再次出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现在是无论网络还是出版界,都很热。再次是刘心武的秦学(秦可卿),通过电视的魅力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提倡回归文本的阅读。

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蒋勋先生曾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地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宝玉在王夫人身上;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

(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此,《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等是文本研究派的研究对象,文本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关。
C.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是考证派,考证派代表人物有周汝昌等,反对用考证方法研究《红楼梦》的有戴不凡等人。
D.《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几次高潮形成不同的历史特色。
2.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的说法,属于红学考证派观点的一项是(     
A.“大观园”实隐“圆明园”。(霍国玲《红楼解梦》)
B.刘心武先生从对秦可卿卧室的描述看出秦可卿的出身大有来头。
C.大观园中的人物都爱干净,这是人所共知的。(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D.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是血,本是托石头以写“炎凉世态”的。(周汝昌)
3.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有什么好处?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
2023-06-1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