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词语 > 一般词语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5 题号:140034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缺少诙谐幽默的。 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 ________,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 ________,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即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有云飞浪卷、________,也有闲情逸致、云淡风轻,“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 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________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苟言笑   一字千钧   瓦釜雷鸣   凸显
B.正襟危坐   一言九鼎   电闪雷鸣   突显
C.正襟危坐   一字千钧   瓦釜雷鸣   凸显
D.不苟言笑   一言九鼎   电闪雷鸣   突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春秋》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B.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春秋》也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历史美学风格。
C.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种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D.上古历史表现出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总给人肃穆紧张的一种感觉,这种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闲笔”往往描写的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B.“闲笔”往往描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C.“闲笔”往往描写的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主题与结构的双重意义
D.“闲笔”往往描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主题与结构的双重意义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适中 (0.65)
【推荐1】从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到下列各句横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
(1)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海,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______(坚定/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选自《我与地坛》)
(2)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炉火纯青/滚瓜烂熟),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选自《以工匠精神雕球时代品质》)
2020-01-11更新 | 69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_________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拔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_____________、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_____________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_____________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石破天惊     震动     震耳欲聋     荡涤
B.石破天惊     震怒     震耳欲聋     扫荡
C.震天动地     震动     振聋发聩     扫荡
D.震天动地     震怒     振聋发聩     荡涤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编辑同志:我交过去的稿子,您是前天收到的,还是今天收到的?
B.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22-06-06更新 | 10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 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       )。一两件事上 、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也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 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要素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放任自流
B.因素     自告奋勇     风靡一时     放任自流
C.要素     自告奋勇     风靡一时     顺其自然
D.因素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顺其自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锤炼品德的个人,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
B.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
C.必须持久不懈地发力,时时处处地提升,来锤炼个人品德
D.锤炼品德的个人,必须持久不懈地发力,时时处处地提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B.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达到新高度。
C.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D.施展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方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质。
2020-01-11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