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中 2021-11-12 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

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

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这是很有道理的。

(摘编自李春霞《谈谈中国的孝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以关爱,所以孝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众多,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后世关于孝的规范大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而来。
C.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得医,在年老体弱时,身边能有人照料。
D.文章指出人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孝”的含义的理解,涵盖了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问题。
B.文章引入“孝”的话题后运用古代典籍进行例证,再诠释“孝”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孝原是一体。
C.文章在谈论中国古代推崇“孝”道时,援引了现代社会刺母、打父的极端不孝现象的案例,令人警醒。
D.作者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佐证,证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的《百孝经》共有84句七言诗文,其中竟含有100个“孝”字,由此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高度重视。
B.《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明确了孝的要求,可见孝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很重要的内容。
C.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洗脚根本就不是孝,真正的孝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D.“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比较高,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任何人不得逾越。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照亮大山女孩的梦想

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张桂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

忠诚——“我是个党员”

在华坪县档案馆五楼,工作人员打开了编号从231到238的档案柜,里面摆满了张桂梅的各种荣誉等,共有200多件。

张桂梅1957年6月生,从小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上学了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初中时在学校主演过歌剧《江姐》。革命先辈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记者采访时,张桂梅随口便能唱出一段:“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

18岁时,张桂梅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开始在林业企业做行政,后因林业子弟学校缺老师,她转岗从事教学,还带出了不错的毕业班。再后来,张桂梅考取师范学校,毕业后和丈夫到大理教书。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后,1996年张桂梅离开大理喜洲,调到条件相对较差的丽江华坪中心中学教书,后又调到刚组建的民族中学任教。

1997年,张桂梅查出患有重病,校园里几百米的路得一步步挪,时常疼得汗如雨下。同事们半夜送她去医院,熬好中药送到她宿舍;县妇代会上,代表们现场给她捐款;县长说,“我们再穷也要治好你的病”。谈及这么多年的坚持,张桂梅说:“我的初心就是报恩,要回报这片热土。”

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建校10多年来,张桂梅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多公里,走到了许多大山里“汽车轮子到不了的地方”。她无数次掏出自己的工资扶危济困,甚至协调给乡亲们引水修路。张桂梅曾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教育事业;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我是个党员,党员为群众办事,没什么该不该管的!”

初到华坪,张桂梅遭遇人生最低谷;创办女子高中,她历尽万难,也曾一度想放弃。同记者聊开了,张桂梅说:“自己能挺过来,一是最困难的时候拿自己和革命先辈比比,觉得也没那么难;二是做事不能心里老有个我,你忘了自己忘了病痛,事情更容易办成;三是咬牙坚持,熬过今天,或许明天就有希望了。”

忘我——“她是把自个儿都舍出去了”

“她身上那么多病,学生上课时,躺着多休息休息不好吗?”说起张桂梅,相识多年的王秀丽既心疼又钦佩。

“那怎么可能!”对于“多休息”这个提议,张桂梅不仅表示“万万不能”,还反问:“你休息了,没人拿喇叭喊了,校长不陪她们读书了,女高还是女高吗?”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开办,捐助方希望张桂梅来兼任院长。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54名孩子的妈妈。那一年,赵建英来福利院工作,如今已满20年,她见证了院里经费最紧张时张老师带着孩子们到街上卖玩具贴补经费,也见证了一拨拨孩子长大成人。20年间,福利院先后收养了172名孩子。赵建英感慨:“张老师对孩子们,真好。”2008年记者到此采访曾巧遇张桂梅的姐姐,说到干起工作来不管不顾的妹妹,姐姐说:“她是把自个儿都舍出去了。”

传承——让学生“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早晨,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5点半起床,5分钟洗漱完毕,跑步上下楼梯;课间出操,她们一分钟就站好队;下课铃声响起,跑到食堂排队、打饭并把饭吃完,她们要在10分钟内完成……也许有人会问,管理是否严格了些?王秀丽从2008年起,就跟张桂梅到女高学生家中家访,她说:“当你看到一个家徒四壁的母亲,把女儿的奖状一张张铺在地上,那种自豪可以点亮整个昏暗的房间,你就能理解张老师。”

十几年来,华坪女高探索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特色教学模式,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张桂梅相信:只要有党组织和党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对红色教育,张桂梅想得很深: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只是知识讲授,涉及学生的心灵塑造,能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七一勋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代楷模”……对于荣誉,张桂梅很淡然,她说:“我就是个山村女教师,还是个老党员,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这名老党员身上的光和热,就像“峡谷里的灯盏”。她把自己活成了一盏明灯,照亮大山女孩的梦想,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选自徐元锋《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7日,第04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桂梅从小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深受革命先辈精神的影响。初中时在学校主演过歌剧《江姐》。
B.张桂梅18岁时考取师范学校,毕业后和丈夫到大理教书,从此走上了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
C.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之后的10多年里,张桂梅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多公里。
D.张桂梅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那年成了54名孩子的妈妈。20年间,福利院先后收养了172名孩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桂梅患重病后,身体备受折磨,得到了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得到了妇代会代表们的捐款,得到了组织的关心。
B.张桂梅虽然身体有病,但仍然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无数次掏出自己的工资扶危济困,甚至协调给乡亲们引水修路。
C.华坪女高严格按照张桂梅制定的以“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育人,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的要求办学。
D.张桂梅认为,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要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6.作者认为“她把自己活成了一盏明灯,照亮大山女孩的梦想,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请联系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和分析张桂梅是怎样把自己“活成一盏明灯”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书

宗璞

几年前,写过一篇短文《恨书》,恨了若干年,结果是卖掉。

这话说说容易,真到做时也颇费周折。

卖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空间。因为侍奉老父,多年随居燕园,房子虽不小,但大部分为书所占。四壁图书固然可爱,但到了四壁容不下,横七竖八向房中伸出,书墙层叠,挡住去路时,则不免闷气。而且新书源源不绝,往往信手一塞,便混入众书之中,再难寻觅。有一天我忽然悟出,要有搁新书的地方,先得处理旧书。

其实处理零散的旧书,早在不断进行。现在的目标,是成套的大书。以为若卖了,既可腾出地盘,又可贴补家用,何乐而不为?依外子①仲的意见,要请出的首先是“丛书集成”,而我认为这部书包罗万象,很有用;且因他曾险些错卖了几本,受我责备,不免有衔恨的嫌疑,不能卖。又讨论了百衲本的“二十四史”,因为放那书柜之处正好可以放饭桌。但这书恰是父亲心爱之物,虽然他现在视力极弱,不能再读,却愿留着。我们笑说这书有大后台,更不能卖。仲屡次败北后,目光转向《全唐文》。《全唐文》有一千卷,占据了全家最大书柜的最上一层。若要取阅,须得搬椅子,上椅子,开柜门,翻动叠压着的卷册,好不费事。作为唯一读者的仲屡次呼吁卖掉它,说是北大图书馆对许多书实行开架,查阅方便多了。又不知交何运道,经过“文革”洗礼,这书无损污,无缺册。我心中暗自盘算一定卖得好价钱,够贴补几个月。经过讨论协商,顺利取得一致意见。书店很快来人估看,出价一千元。

这部书究竟价值几何,实在心中无数。可这也太少了!因向图书馆馆长请教。过几天馆长先生打电话来说,《全唐文》已有新版,这种线装书查阅不便,经过调查,价钱也就是这样了。

书店来取书的这天,一千卷《全唐文》堆放在客厅地下等待捆扎,这时我拿起一本翻阅,只见纸色洁白,字大悦目。我随手翻到一篇讲音乐的文章:“烈与悲者角之声,欢与壮者鼓之声;烈与悲似火,欢与壮似勇。”心想这形容很好,只是久不见悲壮的艺术了。我又想知道这书的由来,特地找出第一卷,读到嘉庆皇帝的序文:“天地大文,日月山川,万古昭著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经世载道,立言牖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大矣哉!”又知嘉庆十二年(1807年),皇帝得内府旧藏唐文缮本一百六十册,认为体例未协,选择不精,命儒臣重加厘定,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编成。古代开国皇帝大都从马上得天下,也知道以后不能从马上治之,都要演习斯文,不敢轻渎知识的作用。我极厌烦近来流行的宫廷热,这时却对皇帝生出几分敬意。

书店的人见我把玩不舍,安慰道,这价钱也差不多。以前官宦人家讲究排场,都得有几部老书装门面,价钱自然上去。现在不讲这门面了,过几年说不定只能当废纸卖了。

为了避免一部大书变为废纸,遂请他们立刻搬走。还附带消灭了两套最惹人厌的《皇清经解》。《皇清经解》中夹有父亲当年写的纸签,倒是珍贵之物,我小心地把纸签依次序取下,放在一个信封内。可是一转眼,信封又不知放到何处去了。

虽然得了一大块地盘,许多旧英文书得以舒展,心中仍觉不安,似乎卖书总不是读书人的本分事。及至读到《书太多了》这篇文章,不觉精神大振。吕叔湘先生在文中介绍了一篇英国散文《毁书》,那作者因书太多无法处理,用麻袋装了大批初版诗集,趁午夜沉之于泰晤士河。书既然可毁,卖又何妨!比起毁书,卖书要强多了。若是得半夜里鬼鬼祟祟跑到昆明湖去摆脱这些书,我们这些庸人怕只能老老实实缩在墙角,永世也不得出来了。

最近在一次会上得见吕先生,因说及受到的启发。吕先生笑说:“那文章有点讽刺意味,不是说毁去的是初版诗集嘛!”

可不是!初版诗集的意思是说那些不必再版,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无病呻吟之作,也许它们本不应得到出版的机会。对大家无用的书可毁,对一家无用的书可卖,自是天经地义,至于卖不出好价钱,也不是我管得了的。

如此想过,心安理得。整理了两天书,自觉辛苦,等疲劳去后,大概又要打新主意。那时可能真是迫于生计,不只为图地盘了。

(选自《读者》2020年第9期,原载《散文》1989年第1期)


【注】①外子:即丈夫,沿用了旧时的称呼。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夫称妻为内子。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卖书的目的是扩大空间和贴补家用,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收入不高、生活窘迫的现状。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C.文中作者的丈夫曾因险些错卖“丛书集成”而受作者责备,他不免有衔恨的嫌疑,作者识破丈夫的心机,再加上这部书是父亲的心爱之物,于是就决定不卖。
D.文中引用嘉庆皇帝所写序文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书本有传承文明、教化民众的作用,要重视知识。
8.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说:本文虽写“卖书”,实则表现的是“爱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樊哙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礼物,以恭祝其寿辰。
B.细说,小人的谗言。
C.杯杓,酒杯和杓子,文中借指饮酒。
D.足下,古代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上的座次尊卑有序:项羽坐西面东,最为尊贵;范增坐北面南,次之;刘邦坐南朝北,位次低卑。
B.范增暗中指示项庄,以为刘邦舞剑为名伺机击杀刘邦,因项伯用身体遮护刘邦,项庄未能成功。
C.樊哙闯入营帐,怒斥项羽背信弃义,违背自己当初定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项羽对此无言以对。
D.刘邦不辞而别,张良以其酒醉为由致歉,并敬献白璧、玉斗,范增愤怒击碎玉斗,感叹项羽错失良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2021-11-09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凋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5.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