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6 题号:140124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超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②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乙】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

(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B.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C.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谦称自己不聪明。与之相似的有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B.天子玺,也称玉玺,专指古代皇帝的玉印。玺出于周,到了后来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称玺,而臣民用的只能叫印。
C.赋,汉朝时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最初的赋能够用来歌唱,也可以朗诵。它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D.廊庙,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太阳,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文中指代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痛惜,意深沉。
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行为,得出结论。
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年轻后生,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
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5.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1-22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初入奉天,有上封事言叛兵共立朱泚,凶徒必来攻城,请为备御。后三日,泚至于城下。帝尚以忠臣待泚,令诸道军士三十里下营。时京兆府功曹姜公辅赴行在,俯伏而奏曰:“今禁旅单寡翊卫未备若泚忠孝奉国固不以兵多为虑若狼心已变则有备无患。今士马在外,深为陛下危之。”即日召兵入城,逮泚攻城,已戒严矣。泚发锐卒三千奉迎乘舆,阴起逆谋。段秀实择能行者追贼兵,曰:“城中有变。”使者六日一更行,及骆驿,虏劫而回,验符乃秀实诈为贼帅姚令言帖,用司农寺之印也。上初至奉天,用御史中丞高重杰为平虏使,屯兵于梁山之西隅也。时与李日月频战,官军大捷,后被伏兵死于锋刃。亲事收其神柩,入奏于奉天。帝见之,抚尸而哭,赠工部尚书。时李日月凶威甚锐,帝甚患之。浑公奏曰:“愿陛下以社稷为念,无以小贼为忧。臣请自出一行,枭逆贼之首。”上许之。浑公先以数十骑从西门出,埋伏于漠谷之隅。公自将数十骑从东门而出,直抵朱泚营垒。泚惊,不觉坠榻,群盗大溃。公以骑少,不足逞锐,遂引而西。李日月纵骑追之,至城西门。浑公谓家仆曰:“立功立事,只在今日。”仆人弯弧射之,李日月应弦而毙。家仆者,即浑公之所役人也,字小金。

(节选自《奉天录·卷一》)

【注】①亲事:官职名。②浑公:浑瑊。

文本二:

帝狩奉天。朱泚兵薄城,战谯门,晨至日中不解。或以刍车至,(浑)瑊曳车塞门,焚以战,贼乃解。泚治攻具,矢石四集如雨,昼夜不息。城中死者可藉,人心危惴,或夜缒出掇蔬本供御。帝召瑊,授以诏书千余,募突将死士当贼。瑊前与防城使侯仲庄揣云梁【注】所道,掘大隧,积马矢及薪然之。贼乘风推梁以进,载数千人。王师乘城者皆冻馁,甲弊兵,瑊但以忠义感率使当贼,人忧不支。瑊中矢,自揠去,被血而战愈厉。云梁及隧而陷,风返悉焚,贼皆死,举城欢噪。

(节选自《新唐书·浑瑊传》)

【注】云梁:云桥,古代攻城的战具,属云梯一类。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在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奏事,为防止信息泄漏,用皂囊封缄奏章,故称。
B.司农寺,古代官署名,为掌管国家粮食储积、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的机构。
C.工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屯田、赋税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
D.“甲弊兵盬”中的“弊”字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敝”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初到奉天,有臣子上奏章,希望皇帝提防朱泚,加强戒备,但皇帝仍然将朱泚视为忠臣,在姜公辅前来奏明加强戒备的必要性后,皇帝才加强戒备。
B.朱泚派三千精兵前去迎接皇帝,段秀实看出朱泚叛逆的阴谋,派人带着伪造的书信追赶那些精兵,精兵行至骆驿,接到书信,信以为真,奉“命”回去。
C.高重杰奉命平虏,壮烈牺牲,皇帝十分伤心,又担心李日月的威势威胁到朝廷安全,浑瑊主动请缨,要去斩杀李日月,为皇帝解忧,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
D.朱泚的军队到达奉天城,发起猛烈进攻,城内军民死伤惨重,生活物资匮乏,官军又冷又饿,缺乏装备,浑瑊用高重杰的忠义事迹来激励官军奋力抗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与李日月频战,官军大捷,后被伏兵死于锋刃。
(2)城中死者可藉,人心危惴,或夜缒出掇蔬本供御。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要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今禁旅单寡翊卫未备若泚忠孝奉国固不以兵多为虑若狼心已变则有备无患
5.浑瑊足智多谋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2023-06-26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巨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訹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苏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B.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C.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D.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烧尾,是指唐代大臣新授官时向皇帝献食,亦可指唐代士子新登第或升迁的庆贺宴席。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名珍异产。前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认为这样做浪费严重,要求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最终武后同意减少修建数量。
C.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相王辅政的制度,苏瑰坚决反对。最终削除相王辅政的制度,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5.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为州参军时,“人惧(其)复用”的三点原因。

(1)武后以为谅,擢累侍御史,按诏狱,数称旨。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馀族。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2)久之,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狱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诛,免为民。长寿中,还授殿中丞,坐赃贬同州参军事,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辱其母。

2021-08-24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从侄也。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乘胜深入,蛮覆而败之。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愿足下早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向二百日而仲翔至姚州,形状憔悴,殆非人也。方与保安相识,语相泣也。仲翔到家,辞亲凡十五年矣。后因勋至京,授蔚州录事参军,则迎亲到官。仲翔至蜀访保安,而保安与其妻皆卒。于是尽以家财二十万,厚葬保安,仍刻石颂美。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有删改)


【注】①元振: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
B.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
C.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
D.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蛮,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
B.都督,中国古代掌管地方行政的长官,兴于三国。
C.孤子,即孤儿,少年丧父者或幼年无父无母者。
D.管记,古代对书记、记室参军等文翰职官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仲翔命运多舛。他从小就是个孤儿,成年后跟随李蒙讨伐南蛮时被俘,而需要赎金赎身时叔父却已离世。
B.郭仲翔颇有才干。李蒙率军讨伐南蛮作乱时,郭仲翔因为有才干而被任命为判官,李蒙让他掌管军中事务。
C.郭仲翔知恩图报。吴保安去世后,郭仲翔厚葬吴保安,亲自在吴保安的坟旁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
D.吴保安为人仗义。在郭仲翔被俘虏而需要赎金赎身时,吴保安变卖了全部家产,凑足一千匹绢赎出郭仲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
(2)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
2022-06-18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