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9 题号:141061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世,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不许,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B.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C.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D.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沐,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代五天休息一次,唐宋十天休息一次。
B.唐虞,是虞和禹的并称,他们是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
D.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安世博闻强识。皇上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书询问,只有安世记得,能够详细写下来。
B.张安世不事张扬。张安世向朝廷推荐人才却不欲人知,隐藏名声,疏远权势,不在朝廷沽名钓誉。
C.张安世谦虚退让。大将军霍光死后,朝廷要任命张安世接替霍光的职位,安世再三推辞,皇帝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D.张安世治家严谨。安世身居高位,封地万户,然而穿着朴素,夫人亲自劳动,七百家奴 ,都有手艺活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2)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5.张安世为什么要为儿子请求出外补吏?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赐爵列侯,剖符世世不绝,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脸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曰武侯。

(摘编自《汉书·卷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迁” 古代指升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擢、拜、除、署等。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C.薨,指诸侯死。古人讳言“死”以专称代替,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谥,是中国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平生功过给予的褒贬称号,如“文”“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祖先是卷人,后迁徙到沛,以编织竹器为生,常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以养家糊口。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入关灭秦,还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墓木讷刚强,质朴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生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汉高祖据此认为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
D.周柏位高权重,仕途顺利。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等多位皇帝的倚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2)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2017-04-13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

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階,《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班氏式遵A曩例B殊合C事宜D岂谓E虽浚发于巧F心G反受嗤于拙H目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文中指叙说,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思不相同。
B.所蔽,文中指短处,其中“蔽”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不相同。
C.质,文中指质朴,与《<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
D.三王,在文中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史记》的历史是非观和圣人大不相同,他不认同司马迁有关黄老之学等的观点。
B.刘向、扬雄对《史记》的评价与班固有所不同,他们高度肯定了司马迁的“良史之材”。
C.刘知几认为研究历史不必关注隐微之处,而要探求深远的事理,这样才能明辨利害得失。
D.刘知几将史书能否流传与人的命运好坏类比,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可见其历史局限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5.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找出刘知几得出这个观点的事实依据。
2024-09-16更新 | 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二)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财产何得不               蹶:枯竭
B.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同“疲”,疲乏
C.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安抚
D.终岁之利无道相          过:经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失时不雨,民狼顾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国胡相恤                      方其系燕父子
C.粟也,地之所归也        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
D.先王者善民除害兴利     且君尝晋君赐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4.下列出自《汉书·食货志》的六句,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人,请卖爵子
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国家应加强积贮的观点。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2)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7.两文“粟多”的作用有何共同点?
2023-12-12更新 | 1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