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开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0-13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同一部小说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桔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把叙事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才是对“在叙事链条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这一问题合乎学理的解释。
B.从阅读经验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
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也可能想到“晓起空庭月在松”。
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这说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
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
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掉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
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二中介绍的柯岗小说中的插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窝囊的父亲

张正直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害怕我拖了班里的后腿,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

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第二天,父亲提着一篮子鸡蛋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山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高一那年,我在全县语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我无意中将奖状交给父亲时,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竟像着了魔一样疯疯癫癫地跑到街上,到处吹牛:我儿子考了全县第一名,将来绝对能考上大学。

别吹牛了,难道你忘了为儿子下跪的事?有人趁机揭父亲的疮疤。我儿子有这个奖状为证,你儿子有吗?父亲不服气,举起奖状和人家吵起来。想不到一生谨慎、胆小怕事的父亲,这次竟和人家动起武来。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得肋骨折了几根,最后住进了医院。

事后,我不但不同情父亲,反而认为父亲是自作自受。

待父亲出院回到家后,我压在心头多年的火终于爆发出来,冲着父亲大声吼道:爹,你往后不要再这样丢人现眼了行不行?这些破奖状有什么好炫耀的?你被人家打成这样,还不都怪你吹牛惹的祸!父亲低着头一声不吭,那表情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越说越气,随手从墙上撕下几张奖状,边数落父亲边撕得粉碎。这时,我发现父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第二天,令我惊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昨天被我撕碎的奖状又被人一点点地粘了起来,重新又被人贴在原来的位置上。母亲告诉我说:你别跟爹过不去了,他窝囊了一辈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了这几张撕碎的奖状,你爹流着泪整整拼了一个晚上。听了母亲的话后,我心想,父亲窝囊了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大概是借儿女的奖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数年后,我和妹妹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我才真正对父亲有了些了解。

1998年,我参加某机关招考,由于多种原因,我名落孙山。为此,我失望极了,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不久,便大病了一场。当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只见母亲在旁边垂泪,父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我嘴边说:

孩子,你都两天没吃东西了,趁热吃下去吧!——别再想考试的事了,你还年轻,还有机会。望着父亲用枯柴似的手送到唇边的那碗鸡汤,我想起这么多年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艰辛,想起了考试时那些纨绔子弟依靠父母的情景。

我不知哪里来了那么大力气,愤怒地坐起来一巴掌把父亲手中的碗打翻在地,大吼一声:我不吃!霎时,那碗鸡汤撒了一地,碗也碎了。

父亲对这一切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用那双苍老的眼睛惊诧地望着我:孩子,你怎么了?我愧疚地抬起头来,无意中瞥见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指给父亲说:爹,你是个普通的农民,你儿子只能是那只任人宰割的飞虫了!你懂吗?

不,父亲坚定地摇了摇头回答:那张蜘蛛网只能粘住像蚊子、苍蝇一样的飞虫,却粘不住鹰!我相信我儿子是只鹰。

说完这话父亲已泪流满面。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语言竟是这样的生动!

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

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唯有额头上那凸起的血管恰似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

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儿子,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折了几根肋骨,住进了医院,身体虽然被打趴下,但父亲倔强的精神却站立起来了。
B.作者娴熟、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对比、渲染烘托等手法把“窝囊”的父亲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把他那颗洋溢着对父亲深深的爱的真心呈现在我们面前。
C.文章以“奖状”和“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文章生动形象、自然、朴实、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充满想象的夸张式的幽默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中所写的“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意在烘托作者在陌生城市蛛网似的关系里像“挣扎的飞虫”一样打拼的艰辛。
7.故事情节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使作品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而“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法,更容易收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围绕父亲的“窝囊”来“蓄势”的。
8.文章的结尾写道,“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选取哪些材料来表现不计生死荣辱的父爱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世,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不许,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B.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C.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D.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沐,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代五天休息一次,唐宋十天休息一次。
B.唐虞,是虞和禹的并称,他们是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
D.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安世博闻强识。皇上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书询问,只有安世记得,能够详细写下来。
B.张安世不事张扬。张安世向朝廷推荐人才却不欲人知,隐藏名声,疏远权势,不在朝廷沽名钓誉。
C.张安世谦虚退让。大将军霍光死后,朝廷要任命张安世接替霍光的职位,安世再三推辞,皇帝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D.张安世治家严谨。安世身居高位,封地万户,然而穿着朴素,夫人亲自劳动,七百家奴 ,都有手艺活做。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2)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13.张安世为什么要为儿子请求出外补吏?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是佛教华严宗的一部重要著作。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既可说是惜春伤春,又可说是感伤青春年华的流逝,语意双关,内涵丰富。
B.颔联紧承首联,宴会正热闹时,诗人却昏昏欲睡,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C.颈联语意与前两联相勾连:上句关联“梦里青春可得追”,下句关联“酒阑病客惟思睡”。
D.尾联“一洗”二字表现出诗人想用佛法洗却人间一切烦恼,寄托了身世之感。
15.清代纪昀评价此诗“中四句对得奇变,此对面烘托之法”。请具体分析中间四句是如何“对面烘托”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